先秦时期文字发展及演变
一. 文字发明
传说,文字是黄帝时期仓颉发明的,但这毕竟只是传说。根据考古发掘的文物,有实物记录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虽然传说夏朝时期有一种文字叫夏篆,但无实物证明。
因为是用尖利的工具,在龟甲和兽骨等上面契刻而成,甲骨文又称“契文”,又因出土的甲骨文大多是商周时期记录巫师占卜的卜辞,所以甲骨文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文主要在殷墟出土,因此又称“殷墟文字”。
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记录,也是现在最早发现的有记录的文字。
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经学者们辨认,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
在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等金属上的铭文,称为“金文”。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期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历史,有个故事:
据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古董商人,金石学家王懿荣生病,派仆人去买龙骨(龟甲类兽骨)入药,龙骨买回来后,他偶然发现骨头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一种直觉告诉他,这种骨头肯定有故事,于是,赶紧派人把药店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然后,他仔细研究,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王懿荣死后,他的朋友刘鄂(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收购了他的龙骨,刘鄂的朋友罗正玉也对这种骨头上的文字很感兴趣,经过多方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而且,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自从发现甲骨文后,先后有罗振玉,王国维等人进行研究。其中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 文字书写载体
最初,文字以符号的形式书写在龟甲,兽骨之上,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在青铜器上雕刻文字符号,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这种青铜铭文也称为金文。另外,在一些陶器和石头上也发现了最早的文字符号,还有当时的青铜武器及青铜钱币,也是文字的载体。战国时期,出现了竹简,文字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之上。也有将文字书写在丝绸上的,但丝绸太贵,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新疆发现的汉代织锦,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是将文字书写在丝绸上。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于是文字有了更好的载体。至今为止,纸都是最常用的书写载体。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后,汉字的发展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开始的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
古代文字的书写载体演变:
三. 文字演变
从仓颉造字,到夏纂,商周出现的金文,大篆,秦朝出现小篆,隶属,行书,草书,楷书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形式也在演变。
仓颉造的文字,是蝌蚪文,弯弯曲曲,如同蝌蚪,甲骨文基本上也是这种类型。到周宣王时,他的太史官就把蝌蚪文简化为大篆,因为这太史官叫籀,所以,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时期刻在石鼓或者钟鼎上的石鼓文和金文,大多是这种大篆体。
大篆虽然比蝌蚪文简化了,但还是不好学不好学,并且,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都不太一样。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宰相李斯每天要写很多奏章,向秦始皇汇报工作情况,这时候,他觉得大篆太繁杂难写了,于是,便将其简化,创造了更好书写的小篆。
小篆虽然比大篆简化了很多,但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监狱管理员,因为经常要向上司汇报犯人的情况,那时候犯人又比较多,这程邈也因为每天写报告的事情经常耽误了吃饭的时间,于是,他进一步把小篆简化,变成了隶书。到汉朝时期,一个叫王次仲的人觉得隶书虽然书写方便,但笔画没有什么变化,太单调了。于是,他将隶书的笔画书写出波浪来,隶书便演化成了楷书。汉朝人的审美观点的确不一样,一个叫刘德升的人,觉得楷书不一定好看,并且写起来也有点慢,于是,将楷书书写的行云流水般,便成了行书。另外一个叫史游的黄门令,一次要向皇帝汇报工作,因为皇帝催得急,他就胡乱写了一篇报告《急就章》,没想到皇帝看了觉得那字体如龙蛇游动,非常喜欢,于是就流传下来,这就是草书,也称章草。
大字的演变(象形字):
鬲(li)字的演变(象形字):
簋(gui)字的演变(象形字):
角字的演变(象形字):
书写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