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绘画及漆器工艺
先秦时期的绘画:
在进入国家形态的夏朝以前,可能出现了绘画,但考古中没有发现实物。夏商周时期,应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装饰等,早期的人们绘制了壁画、章服(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古代作为官员的服装。)以及在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和漆器等上面绘制纹饰。
《史记·孝文记》记载:“盖闻有虞氏(虞舜)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lu),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就是舜帝时期,在罪犯的衣服上画上特意的标志符号,以示惩戒和羞辱。
在宫室,庙堂和士大夫的堂屋中,一般用壁画进行装饰。另外,为了让死去的达官贵人在阴间生活得好,还在墓室中绘制壁画。
《庄子》在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中就说:"叶公好龙,室屋雕龙,尽以写龙"。说明春秋时期,人们在家里搞壁画装饰是很平常的事情。叶公的家里,就画了很多龙的图案。
战国时期,出现了帛画,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称为帛画。
另一幅《人物御龙帛画》画一危冠长袍、神情自若的男子头顶华盖驾驭巨龙,遨游飞驰,龙下部绘有一条游鱼,龙尾以极简练手法画一引颈放歌之孤鹤。如下图。
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了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其一称《人物龙凤帛画》,画一身着华美衣裙的女子,双手拱拜,昂首飞舞的凤和蜿蜒飞动的龙似向天国飞升。
另外,在先秦时期的漆器和青铜器上,也出现很多图案,说明那时期绘画艺术朝多方面发展。
先秦时期漆器制作:
从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漆器碎片测算,中国人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器了。因此,我国有漆国之称。从夏商朝到春秋战国,漆器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部分漆器还和青铜器一样,成为王室的礼器。并且,天子诸侯和士大夫等各阶层对漆器的使用等级有严格的规定。《春秋》记载:“天子丹(朱红色),诸侯黝垩(黑白色),大夫苍(青色)”,这是对各阶层使用漆器的颜色规定,否则就是越礼,如果诸侯使用朱红色的漆器,那对天子是很大的冒犯,可能会被解读为有篡夺天子之位的野心,导致发生战争甚至灭国。
西周时期,漆器上面不但有花纹,而且,还镶嵌了贝壳等装饰品。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上不但出现了人物花鸟图案,而且还出现了金属配件。
漆器的制作工艺包括:制胎、兑漆、髹(xiu)漆、绘画、镶嵌等。
东周时期,铁制的刀、凿、锛、斧等木作工具的普遍使用,使以木胎为主的漆器生产,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尤其在战国时期,以青铜器的轻重多寡来显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没落,陵墓中的随葬品,漆器逐渐增多。战国漆器无论在产量、品种以及制作技术诸方面,都远超前代,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密不可分。
战国漆器大多数出自楚墓。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已发掘的战国墓也以楚墓为最多。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楚墓采用白膏泥密封墓室的方法,对保存漆器极为有利,这也是我们得以从楚墓中见到大量战国漆器的重要原因。大中型楚墓中随葬的漆器少则数十件,多至上百件。小型楚墓随葬漆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说明漆器的使用已深入社会的基层。
先秦漆器的种类繁多,生活用品有奁(lia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盒、箱、几、床,饮食用具有杯、盘、豆、壶,乐器有琴、瑟、笙、鼓,武器有弓、盾、甲胄等。
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漆器的木胎制作在延用传统的研制、镟制成型工艺的同时,又开始采用卷木成型的新技术。夹纻胎漆器是在以麻织品成型的胎体上反复多次涂抹漆灰,然后表面磨光,再髹漆彩绘而成。夹纻胎漆器胎薄体轻,美观实用,其成型技术是楚国漆器胎体制造工艺的杰出创造,具有不易变形和开裂的优点,而且开拓了漆器胎体用料的新途径。
先秦楚国漆器彩绘使用最多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以黑地朱绘为主,此外,还有金、银、黄、绿、蓝、赭、灰等多种颜色,形成楚国漆器艳丽多彩的风格。描金是彩绘的一种重要手法,楚国漆器的制作中多有使用。楚国漆器彩绘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各种繁复的几何花纹,还有表现人物、狩猎、宴享、歌舞以及禽兽的写实图案,形象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例如,附属楚国的曾国,曾经出土了著名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很多漆器,其制作工艺之精,举世瞩目。
此外,四川出土的巴蜀漆器,在楚国漆器的影响下,技术水平比较高,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地区特色。
先秦漆器美观大方,虽然很多是生活用品,但也是非常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先秦漆器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