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日益强盛,在经过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之后,曾一度称霸中原的魏国开始衰落,齐国则趁机崛起。
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成为了南方唯一的大国。至此,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秦、齐群雄并起,谁也制衡不了谁,战国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
在这种形势下,各诸侯国为了生存都积极地开展外交策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物,他们游走于各国之间,或主张南北合纵以抗秦,或主张东西连横以牵制各国,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合纵连横。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率领大军打败齐国之后,又来攻打魏国。如果魏国战败,那么齐国和魏国就都会依附于楚国,到时候楚国就会裹挟着齐国和魏国一起对付秦国,到时候秦国就很难抵挡了。
张仪从中看到了机会,他连忙跑到秦国,给秦惠文王分析局势,并出谋划策。
秦惠文王听取了他的建议,给魏国资助援军一万人、战车几百辆,让魏国与楚国继续鏖战,破坏其为联盟的可能。
不仅如此,他还一边给魏国支援,一边又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等仗打完后,他又把夺取的城池归还给了魏国。
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式的操作,迫使魏惠王不得不靠拢秦国。通过这次事件,张仪顺利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而秦国大将公孙衍则被排挤出了秦国。于是他跑到魏国,举起了合纵抗秦的大旗。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结成联盟,互相承认对方王的称号,史称五国相王,其目的就是联合抗秦,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首先,齐国借口中山国的实力不够,不承认它有称王的资格。事实上,它一直计划和赵国联合起来,瓜分中山国,一旦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好动手了。
楚国也给魏国施加压力,让魏国改立在楚国当人质的公子高为太子,还发兵攻占了魏国的八个邑,迫使魏国不得不倒向楚国。五国相王就以这样的结果落下帷幕。
秦国一看,既然魏国摇摆不定,那就先拿魏国做文章。
公元前323年,秦国给魏国演了一出戏。秦惠文王宣布罢免了张仪相国的职位,装得可怜巴巴的张仪就投奔到了魏国,成为了魏国的相国。
之后,他就建议魏王和秦国联盟,并说魏国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依附于秦国,这就是他此行的目的。他想先把魏国拉入秦国的阵营,给其他的诸侯国先打个样,结果魏惠王不听他的,那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平周。秦国跨过函谷关,这对其他诸侯国也构成了威胁,关东五国都给魏国施加压力,觉得张仪不行,还是公孙衍的合纵策略比较靠谱。
于是,公元前321年,魏国又改用公孙衍为相国,把张仪赶回了秦国,等于张仪的这招也没奏效。
再来看公孙衍,公元前320年,他成为相国后,又发起了新一轮的合纵。他联合东方五国一起抗秦,史称五国伐秦,参加的有韩、赵、魏、燕四个国家(此处原文表述有误,应是四国,中山国之前已因各种原因未实际参与联合抗秦等情况,实际参与此次伐秦的一般认为是韩、赵、魏、燕四国),推举楚怀王为纵长。为了配合五国的进攻,公孙衍还说服了秦国背后的义渠国出兵偷袭秦军以做牵制。
但最后的结果是,义渠在西北大胜秦军,而五国这边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攻到函谷关时,秦国出兵反击,各国抵挡不住,魏国损失巨大。
于是魏国就想跟秦国讲和,其他各国一看,也不想恋战,纷纷退兵,五国伐秦宣告失败,但他们不想打秦国还没打过瘾。
第二年,即公元前319年,秦国这边由樗里疾率军出击,一直进攻到韩国的修鱼,斩首八万两千多人,韩国惨败。
公元前315年,秦国再一次进攻韩国,韩国实在支撑不住,就准备向秦国割地求和。但楚怀王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他既不想让韩国倒向秦国,又不想自己去招惹秦国。
于是,他命令将楚国的战车摆在去往韩国的大道上,派人告诉韩王楚国正在赶来救援,不用跟秦国和谈,继续跟他打,结果战争持续了一整年,直到韩国不得不屈服于秦国,楚国的援军也没等到。至此,五国伐秦彻底失败,秦国算是暂时稳住了局势,抽出机会扩充后方。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打蜀国,蜀王亲自率军到葭萌抵抗,结果兵败被杀,蜀国灭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继续进攻巴国,俘虏了巴王,巴国灭亡,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齐楚联盟,依然是秦国的大患。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去游说,离间齐国和楚国的关系。张仪到了楚国,对楚王说:“你要是能跟齐国断绝往来,我可以做主把商於之地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楚王觊觎攻占商於之地久矣,听到这个建议非常高兴,他不听屈原和陈轸等人的劝告,断然与齐国绝交。当他派人跟着张仪一起去收地的时候,张仪在路上假装从车上掉下来,身体受伤,一连三个月不上朝,不见楚国使者。
楚王还以为张仪是怀疑自己没跟齐国正式断交,于是连忙派人去齐国挑事,当着齐王的面指责齐王,齐王一气之下,当场就跟楚国断交,转头就跟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张仪收到消息之后,终于给楚王割了一块地,不过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恼羞成怒的楚怀王不顾大臣的劝谏,立即发兵攻打秦国。
面对楚国的进攻,秦国也做出应对方案,兵分三路迎战楚国:第一路由樗里疾率领出函谷关进攻鄢郢;第二路由魏章率领武关攻汉水救援商於;第三路由甘茂率领出南郑直取楚国的汉中。
最终魏章率领的中路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余人,楚国大将军屈匄及裨将冯侯丑等七十余名将领战死。
这次战争的胜利是张仪推行连横策略的重大成功,秦国从此取得了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
从此,秦国的防线伸展到了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的重要据地,既有利于防守,又便于进取中原。而此后的大秦帝国更加强盛。
公元前311年,执政达二十七年的秦惠文王因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他十九岁继位,杀死了对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商鞅,但依然沿用商鞅的变法内容。
十三年后,又在张仪的辅佐下改号称王,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崤函,南下商於,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四处树敌,秦惠文王一死,张仪的政治根基也就彻底动摇了。
秦国新的君主秦武王从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其他诸侯国听说秦武王与张仪不和,都又纷纷地背叛了连横政策,恢复了合纵联盟。
张仪自知树敌太多,没有秦王的保护,害怕被杀,最后设法逃到了魏国,出任魏国的国相,一年后去世。
至此,合纵连横的第一阶段到此结束。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