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户农家,姓黄。生了个儿子,小名就叫黄大王。
在黄大王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
黄大王的母亲靠着替人洗衣服来维持生计。而他自己则是跟在母亲身边玩耍。等到黄大王三岁的时候,这日他的母亲正从井水里提水洗衣服,此时的他正在井边玩。
母亲叮嘱他千万不要靠近井边,让他赶紧回来。可黄大王不听,反而伸头往井里探去。
这一伸头,就从井水里看见了自己的身影,母亲十分慌张的想要来叫他,谁知黄大王竟然就这么一下子跳了下去。
母亲自然是吓坏了,连忙找人来救他,等母亲一边喊着人,一边朝着井里看去的时候,竟然发现他正好端端的坐在水上,两手拍着自己的影子嬉戏,整个人根本没有沉下去。
等人来时,也和他母亲一样,看着黄大王在井水之上嬉戏的样子,大家都觉得十分惊奇,纷纷说这孩子了不得。
可好景不长,本就艰难度日的母子俩,没几年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黄大王的母亲得病去世了。
彼时的他正是七八岁的年纪,一个小孩孤苦无依的,他的姑姑见他可怜,便收养了他。
他的姑姑嫁给了一个打鱼的,多年来一直没有生下儿子,便把黄大王当成亲儿子来抚养。
黄大王就这么开始跟着自己的姑姑和姑父生活,每日跟着去打鱼,更是以水为乐。
姑父深知水中之险,便再三嘱咐他不要玩水,可奈何黄大王并不听。时日久了,姑父见他好端端的也没什么事,再联想到多年以前,关于他的在井水里从未下沉的传言,便不再多言。
这一日,姑父躺在船头歇息,他正苦恼着今日打的鱼为何那么少,连吃饭都快成了问题。
此时的黄大王不仅不着急,反而还戏耍起了姑父,击水打湿了姑父的衣服。
姑父见状,十分生气。他想:我在这儿辛辛苦苦的打鱼,你不说来帮忙,还弄我一身水,实在是不该!
又想到这孩子收养的时候,已经七八岁了,怕是从未将他当做自己的亲人,越想越生气,于是姑父便呵斥了黄大王,一脚将他踹下了船。
被踹下船的黄大王直接就随波逐流而去了,姑姑见状,立马急了,“你这是在做什么?怎么一声不吭就将我儿给踢进水里!”
姑父也很生气,与姑姑吵了起来,“就你会惯着他,你看看他现在什么样子!”
姑姑也不甘示弱,回道:“他可是我们黄家的孩子,我们黄家要是绝后,便无依无靠了。你到是心大,啊?我可告诉你,我儿要回不来,你也别想好过!”
“他可不怕水,也死不了!”
“你……”夫妻俩正在争吵着,这时候从下游来了一艘船,见他们吵的厉害,便询问到底怎么回事。
姑姑抹着眼泪,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还瞪了姑父一眼,姑父此时也知道自己将孩子踢下船确实做的有些过了,面对姑姑的埋怨,到也没吭一声,有些懊悔。
这时候下游那艘船的主人听完整件事后,顿时笑了起来,说道:“你家孩子没事呢,下游十里地,有个孩子正在玩儿水,瞧那孩子还玩的不亦乐乎的,快去将他回家吧。”
正抹着泪的姑姑,一听这话,赶紧谢过对方,抢过姑父手中的船桨,立马朝着下游而去。
果然在下游十里地的位置找到了黄大王,此时的黄大王正抱着一条大鱼从水波里走出来,还冲着姑姑笑。
姑姑见到孩子好好的,也笑了起来,连忙抱着他不撒手。姑父也站在一旁,抿着嘴不说话。
后来因为这件事,姑父再也没有对黄大王做过任何过分的事了,渐渐地等黄大王再长大一些后,姑姑就想着不能总让孩子和他们一同在船上打鱼。
于是就想了个法子,让他去私塾读书,顺便给人放牛。黄大王也不负众望,他聪慧过人,过目不忘,许多人都说他将来定有大出息。
黄大王成年之后,姑姑和姑父相继去世,此时的他又是孤身一人,只是正逢明末时期,天下大乱。
因为到处都是盗贼,黄大王便在此时被王爷看中,招揽了去。紧接着义军便进入了黄大王的家乡,将王爷一众人给围困了起来,不得脱身。
贼势甚大,不能抵抗。黄大王就想了个法子,买了十几条小船,沿着河边逆流而上,最终将王爷他们一众人给平安救了下来。
因为黄大王不想再继续为王爷卖命,在安置好王爷后,就转身又回家教书去了。
后来,敌军又入关,来到了黄大王的家乡,治理河水口的堤防,黄大王想自己常年与水打交道,这种事不交给他,还能交给谁?
于是便前去与官府一同治理。他指挥筑堤,决口即将合拢的时候,水流甚急。官府便选了四个壮汉,让他们抱着木桩去堵住缺口。
这种事一旦去了,那很容易没命,因此这四个壮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敢去。
黄大王站在一旁,忍不住眼中流下泪来,“你们若是因此死去,就会立下大功,官府众人都会记住你们。但你们若是不去,同样会死去,左右都是死,那为何不去呢?”
四个壮汉听闻也都流下泪来。是啊,左右都是死,何不拼一把呢,若做成了好歹自己的家人也会受到照拂,若不去就会连累家人,到底他们还是答应了。
黄大王哭,是因为他知道这四个人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也于心不忍,所以才流下泪来。
四个壮汉最终与黄大王一同买了酒,大醉一场后抱着木桩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大堤。
官府论功行赏的时候,点名了黄大王。但他拒绝了,他说道:“我生是明朝人,死是明朝鬼,之前来筑堤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功名。”
说完之后,他便离开了。
后来,不知为何河坝又再次决堤,洪水四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治理河水的官员又想到了黄大王,便将他请来再次筑堤。
黄大王答应了这件事,对官府的人说自己要去登高看看。便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同登高望远,看着下面涛涛洪水,算了算日子后,又说道:“那天所有人都要回避,我一个人去办。”
众人不解,但看黄大王信誓旦旦的样子,只好疑惑的答应了。此事刻不容缓,眼下能治理的也只有他了。
等到了黄大王选定的日子,风雨雷电交加,云雾中突然出现一条巨龙在翻腾。
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那巨龙全身泛着黑光,随着它的翻腾天地震动,河水开始猛烈的咆哮着。
众人在远处看着,只见那条黑色的巨龙从云雾中翻腾了没一会儿,就直直朝着河水而下,
就这样一连持续了三天三夜,在治理河水的官员焦急等待后,终于停止了。
这一日,风平浪静,阳光明媚了起来。众人这才小心翼翼的朝着黑色巨龙的方向走去观看。
只见河水的堤坝的决口已经被堵上,黄大王一人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治理河水的官员上前去摸了摸黄大王的身体,只见他身上的衣物都还未干透,十分冰冷。
众人又将他的身体翻转过来,见他双眼紧闭,嘴唇早已泛白。再一摸鼻息,连个喘气的都没有。
众人才知道黄大王早已死去。
众人顿时大哭,为黄大王的死而哭,也为他的勇敢而哭。想到这堤坝两次都是因为他才堵住缺口,河官便将这件事上奏朝廷,为他请功。
虽知黄大王不屑于功名,但身为受益之人,又怎能坦然将这件事略过不提呢?
第一次是被他拒绝了,但这第二次他已付出了生命,于是便给黄大王建立了寺庙,为他供奉,享受祭祀。
古人有言:生而为英,死而为灵,黄大王之凛然正气,当为世间所知。
至于黄大王的本名叫什么,时日久了便不曾知晓了,但谁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叫“黄大王”的神仙,被誉为黄河之主。
那些知晓黄大王过往的人们,都说以为他的大出息,是指官场亨运,谁料却不与凡俗之人一般。
萧祁眯着眼,看着严敏萱奋笔疾书的写着故事,手里端着一杯茶水,“歇一歇吧。”
严敏萱头也不抬的说道:“放那儿吧,我待会儿再喝。”萧祁没有办法,将杯子放在了她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转身走了出去。
小云子站在门外,见萧祁出来,连忙说道:“公子,可要去看看他?”
萧祁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朝着另外一边走去。那间屋子里,并排躺着两个人,一个身着华丽,但十分狼狈。另外一个身上沾染了血迹,整个房间内都是血腥味。
刚走进去,就见其中一人咳嗽两声,撑着手臂想要坐起身来。萧祁见状连忙上前扶住他,“你醒了?”
这人不是别人,而是早已离开许久的武承溪,另外一旁躺着的自然就是他的护卫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