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联想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203字 发布时间:2024-12-20

在我家的对面,住着一户人家,阳台上种着几株菊花,黄色的。每当看见那位白发的大爷喜滋滋地给菊花浇水、松土,我总觉得这是一幅美妙的景象。

我不懂种花,所以并不知道菊花是不是容易伺候,不过,看这老人家总是笑呵呵的,从来也不着忙,每天里有条不紊地在菊花旁转悠着,我就想:种菊花,应该不会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吧。看老人家脸色红润、步态稳健的样子,有谁能想象,这是一位已经八十多高龄的老人了呢?所以说,种菊花非但不会消耗体力,而恰恰相反,这还是一件能够陶冶性情、强健体魄的事情吧。

菊花是美丽的,它的花朵硕大,形态千姿百态,有的淡雅清丽,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婀娜妩媚。它的色彩丰富,有的红胜火,有的白胜雪,有的黄赛金。当西风袭来的时候,它总是摆动着袅娜的身姿,散发着阵阵幽香,沁人心腑。

我一直都很纳闷,这样一根细细的茎,完全没有松柏的粗壮、坚实,怎么能够抵御萧瑟的西风呢?可是,它却偏偏就是这样,用一根细细的腰肢,支撑起了硕大的头颅,昂首挺胸,不畏严寒。

我是个很喜欢花儿的人,所以,当公园里有了菊花展的时候,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前去欣赏。那些被精心培育成各种姿态、各种色彩的菊花,真是极尽妖娆、风情万种啊。我还看见,在公园的空地上,有很多菊花,被捆扎在了一起,做出各种巨大的观赏造型。我看着,觉得很新鲜,也觉得的确很好看,但是,总觉少了些什么。

突然回想起邻家老人在阳台上随意种植的几株菊花,我突然有所领悟,或许,菊花,还是让它们自由生长,发挥个性的好,过多地人工培育,虽然能够培育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品种,然而,却和菊花的形象不符。菊花,是象征高洁、隐逸的花儿,如此刻意地栽培,是不是反而失之偏颇,未能展现出菊花最自然的一面呢?所以,相比这人工造型的菊花,我还是更喜欢邻家老人的菊花,虽然,那只是几株再普通不过的黄 菊花,并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

不知道老人家在注视菊花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不过,看他脸上的表情,肯定是想到了什么美好的事情吧。

而我呢,面对菊花,突然想到了世人对于菊花那丰富的联想。世人给菊花赋予了极多的象征意义。

 

菊花给人的感觉,首先就是高逸。

它凌寒独立,啸傲风月的形态和它那“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品质,不正是清高的雅士形象吗?

一直以来,菊花总是和一位名叫陶渊明的古人形影不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隐者,本来是无酒不欢的,可是,在某一年的九月九日,他家里突然就没酒了,于是,他便只能独自与屋旁种植的菊花对坐良久,一直等到白衣人王弘给他送酒,才乘兴而归。我一直想,如果王弘一直都不来的话,陶渊明是不是要一直对着菊花独坐呢,莫非,能解陶渊明酒瘾的,就只有菊花了吧。或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淡雅,和饮酒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吧。

菊花对于陶渊明来说,恐怕真的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文人向来就是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境界,可是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经天纬地、治理天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人生来就想当隐士,就想归隐,这只是无可奈何之后的落寞抉择,或许,对于陶渊明也是如此吧。当他在“义熙二年,解印去县”的时候,怀着“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写了一首《归去来》,这可以说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隐士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过的吧,当作者面对“田园将芜”的凄惨场景,内心怎能不生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呢?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可能会承受不住仕途受挫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但是,陶渊明不会,他不是孑然一身,因为,伴随他的还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看见了菊花,就好像是看见了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一般,于是,全部的压抑一扫而光,在这萧瑟的秋风中,还有什么比在满地落叶中看见一株昂然挺立的菊花更能让人振奋的呢?菊花,在陶渊明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最大的安慰。于是,这位孤独的独醒者又可以恬然地感悟“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境界了。

周敦颐曾经说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他大概就是认为,这菊花是代表超凡脱俗的隐逸者,而陶渊明之后,真正的隐士不多,所以,他才有了这样的感慨吧。

不过,我真想对他说:“你说错了,爱菊花的人,这个天底下有的是。”

还是明朝的俞大猷说得对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之后,菊花便被称为了“陶菊”,人们把它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合二为一了,菊花,成了傲岸骨气的象征,自此,被千万人争相传唱。

比如元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诗中咏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你看,一开篇就能看得出,这位元稹绝对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他一看到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就马上想起了这里很像是陶渊明的家。于是,他不觉十分欣喜,开始围着竹篱笆一圈一圈地绕着,一边走,一边欣赏菊花的美,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当菊花凋残之后,整个天地便会被秋的肃杀所包围,再也没有如此动人的颜色了,所以,元稹才会如此欣喜而迫不及待地欣赏,因为他害怕来不及欣赏这时间最后的美。

元稹爱菊花,显然不只是爱菊花的美,他更欣赏的,应该是菊花那种凌风霜而不凋的气质。古人都喜欢借咏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怀,比如屈原就经常把自己比喻成是“兰蕙”之类的芳草,以此比喻自己纯洁的心灵,我恐怕,这位元稹也不是在单单赞颂菊花吧,恐怕,他是借菊花来喻志,表示了自己也该拥有菊花这样高洁的操守和坚毅的品格吧。

人们都说“知音不在多,一位胜十位”,能有元稹这位知音明白陶渊明的心意,陶渊明在天之灵也该知足了吧。

当然,陶渊明自可以含笑于九泉之下,因为,和他一样爱菊、懂菊的人,绝对不止是一个。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这样的爱菊之人,别的且不说,就凭她那一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用极其细腻的感情,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眼中所见的菊花。李清照为什么会在黄昏独自饮酒,又因为什么而黯然销魂,在西风飒飒中,她又是因为什么而日渐憔悴、日益消瘦呢?是因为思念,是因为李清照日夜思念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所以才会填了这样一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她用菊花来暗喻自己对于丈夫的坚贞,一句“人比黄花瘦”,把她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好一位超凡脱俗的佳人,好一段高洁忠贞的情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菊花开始在哀伤的追悼中扮演重要角色,摇身一变,成为了追思亡者的象征。

不过,我却听说,把菊花作为扫墓的专用花,是一种来自国外的习俗,就好像用玫瑰花代表爱情一样,都是西风东渐的产物。听说,在欧洲菊花种得最多的地方,是墓地,在欧洲的传统文化中,把菊花作为墓地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话,是绝对不能送菊花的,因为不吉利。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本土文化中对菊花的理解,菊花,它象征长寿。

想想也是,秋天,已经快到岁末的季节了,百花都开始凋残,落叶树也开始飘零,可是,菊花却以其不屈的傲骨凌霜独立。都说“此花开尽更无花”,它象征着老而弥坚,用来形容老者,再合适不过了。

巧的是,菊花的盛开,在九月,而九九重阳节也是在九月份,于是,菊花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和重阳节联系在了一起。陶渊明那句曾经用来表示自己高逸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理解成“寿比南山”,好像同样都是那么贴切,一点也没有突兀的感觉。魏时就有记载说有人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看来,在那个时候起,菊花就与重阳节和“长寿”,有了密切的关系。

当然,菊花与重阳节的关系还远远不止于此,在重阳佳节,人们还喜欢饮用菊花酒。菊花酒,被人们认为是代表吉祥的祛灾祈福用酒。据说,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菊花酒。传说,东汉的时候,曾有人跟随方士费长房修道,费长房跟他说九月九日那天有大灾,如果登山饮菊花酒的话可以消灾解祸。于是,那人便照着做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村子里连鸡犬都死光了,独有他,因为登高饮酒而避开了大祸。从此之后,重阳节登高饮酒,便成了一种习俗。菊花,也因此与重阳节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除了菊花酒之外,菊花还具有其他的药食价值。我们单位的张老师,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杯子里放上七八朵白菊花和一些枸杞子,泡上一杯菊花茶。据说,这菊花茶具有清热消暑的功效,所以,夏天饮用是再好不过的。不过,据说菊花性子寒,所以,不能多饮,否则的话,容易拉肚子。我曾在张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品尝过那菊花茶,淡淡的、几乎没有味道,但是慢慢回味的时候,便会觉得有一股清香慢慢从体内升起。张老师看我诧异,便告诉我,这菊花茶就是这样,刚饮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慢慢地,便会觉得口齿生香。他还说,这白菊花平肝明目,对于我们这样经常用眼过度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我在感叹张老师的见识广博之余,也不禁感叹这菊花的妙用。

听说,除了酿酒泡茶之外,还有人将菊花煮成菊花粥,蒸成菊花糕,熬成菊花膏,制成菊花枕,功用大同小异,主要就是清热解毒。屈原就曾经“夕餐秋菊之落英”,想来,屈原那一身的傲骨,或许还真是因为食用了这菊花的缘故呢。

 

菊花在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用来代表高逸之士的,可是,却偏偏有那么一位异类,他给菊花赋予了一种新的气息,一种杀伐之气。

这个人就是黄巢,当他颂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歌,在战场攻伐的时候,菊花,这种原本代表隐逸的花儿,不知什么时候起,沾染上了一层杀气。

或许,黄巢是对的,因为,在猎猎西风中,菊花昂然挺立,丝毫不畏惧寒冷,难道这样的形象,还不能让人联想到是一个“一剑霜寒十四州”的侠者吗?

我闭上眼睛,慢慢地想象,西风中的黄 菊花,慢慢变成了一个黄衣飘飘的侠士,他仗一把长剑,绝世独立。冷月就挂在天上,在朦胧的月光下,菊花随风舞剑,与惨烈的西风做着殊死的搏斗,然而,它片片斩落的,却是自己那颗寂寞的心,于是,到第二天的早晨,残留在地上的,是一堆凋零的黄色花瓣,然而,即使它已经谢了,茎依然挺立。

不过,也许我想错了,因为我很快听说,菊花,绝对不是那种容易凋零的花,它即使死,也不会凋落花瓣的。

于是,我又展开了想象,如果把花比作人的话,那么,凋残花瓣而死的花儿,就好像是倒地而亡的人一样,让人觉得无限悲怆。可是,菊花不一样,它不是那种心甘情愿“躺着死”的花儿,它就算死,也会昂然挺立,“站着亡”。所以,它不会如我所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地就掉落了一地的花瓣,纵使死,也要死在枝头上。所以,古人才有了这样的吟咏,“宁可抱香株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是的,或许,我真的是太小看菊花了,它即使被西风战败,也不会一任自己的尸首零落满地的,即使死,也要站着,难道,这还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吗?

或许,黄巢就是看到了菊花的这个特征吧,所以,在黄巢的心中,菊花,已经不再只是傲霜的劲节之士的形象,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身披黄金盔甲的勇士,那种豪迈粗犷,谁人能敌呢?在民间传说中,黄巢原本是高中及第的,但是由于他相貌丑陋,惊动了圣驾,所以才会遭到了排斥。遭逢人生最大打击的黄巢因亲眼看到皇帝奢侈过度,心感赋税沉重,于是便在王仙芝起事之后,揭竿响应,无奈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黄巢最终自刎身亡。虽然,黄巢没有亲手终结唐王朝,但是,在他死后不久,唐朝还是因为内忧外患而宣告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代。

一个朝代,居然不是在一片红色的鲜血中终结,而是在一片黄色的菊花中消亡。

听说,日本皇室的家徽的图案是16个花瓣的菊花,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皇权的象征居然会是菊花,而不是樱花呢?直到了看见了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的一句话,才知道这是为什么。本尼迪克特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表面上看,挥刀战斗和淡然赏菊,这两者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是,仔细一想,它们还是有一致性的。它们正是日本人好斗而又好礼;尚武而又爱美;野蛮而又文雅;顺从而又不屈;勇敢而又怯懦……这一系列矛盾统一的体现。既然菊花是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刀”相提并论的,,那么,用菊花来作为皇室的标志,自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然而,联想起那因为武士道精神过度泛滥而蔓延起来的军国主义,联想起它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带来的深深伤害,我还是只能叹一声,菊花不应该是这样的,它不应该成为一朵代表战争和杀伐的“恶之花”。

不知道日本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把菊花作为皇族的象征的,我总觉得,他们是吸收了黄巢赋予菊花的那种杀伐的象征,并将它无限地扩大。

所以,我并不喜欢菊花的这一层含义,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拿它来比喻高士、祝福老者。

“黄花晚节香”,菊花,它用自己的生命,浓墨重彩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图。在万物凋残的秋天,是菊花告诉我们,依然有希望,仍旧有生机,“秋菊有佳色”,于是,我们尽可以在在萧索的秋日,感受如同春阳一般的温暖。

对过的老人依然在笑呵呵地欣赏着菊花,老人家,祝福您如同菊花一样老而弥坚,祝福您“寿比南山”。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