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欲问箫音化紫烟 (四)明妃
虽然是复宫深殿,难得还有竹风细细,隐隐穿梭,阳光透过这书房的窗棂,洒到她的面颊上,让原本就通透的肌肤显得更加细腻。
紫翎垂下一双绝美的眼睛,她光洁的额头和精致的下颌还是掩饰不住那无双的美貌。
娄太后不动声色地运转着狼毫笔,一个“紫”已经落笔写就了,“小丫头‘既见君子’,不妨暂且在这里做个‘宜其室家’的美人吧。待两国兵戈息止,我定会护送你回关西。”
“多谢恩人救命之恩,敢问恩人该如何称呼?”紫翎问到。
言语间,“翎”字的最后一笔已经写成,娄太后放下笔,仔细端详着“紫翎”两个字。
“我家主人为神武皇帝旧时宫人。”吟夏开口说道,随后,脸上闪现出一丝不易觉察的俏皮微笑,“人称‘明妃娘娘’,姑娘就以‘明妃娘娘’相称吧。”
“多谢明妃娘娘救命之恩。”紫翎深深俯身行礼,又道,“紫翎惭愧,救命之恩,不知何以为报。”
娄太后搀着吟夏的手起身离座,又道:“你自幼研习岐黄之术,今后我这里的诊方布药之任就托付给你了。”
“紫翎定会尽心竭力,以报大恩。”紫翎再次俯身行礼,随后仰首抬眸,自窗隙透过的阳光明亮刺眼,她不禁微微皱眉,只见光线迷离中娄太后在婢女的陪同下望向自己,似是微微笑道:“旧时宴乐,常听人说起你父兄皆以箫曲《暮云飞雁》扬名宫廷,不知你能否奏得呀?”
听闻《暮云飞雁》,紫翎似心头泛出一阵热潮,只得低声道:“紫翎学艺不精,只恐有辱明妃娘娘清听。”
“无妨,让她们带你去卧房,书案上有紫竹箫一把。我怕声近刺耳,你可择随意一处空旷之地缓缓奏来。”娄太后一面笑道,一面搀着吟夏的手离去了。
-------------------------------------------------------------------------------
邺北城西北方偏僻的一角,临着铜雀台不远,是普救寺的坐落之处。
这座自北魏末年就香火鼎盛的皇家寺院,在自文宣皇帝高洋登基后,却渐渐没落了。
一是因为在高洋的积极营建下,邺南城的繁华渐渐超越的邺北城,邺北城的一切都随着城市重心的南移而被冷落。二是因为北城是高澄的葬身之地,仿佛于王者不利,皇亲贵戚出于忌讳,也均不约而同地不再造访。
此后,长居北宫的娄太后觉得寺院既然名曰“普救”,就不该只为皇家独享,便下旨对百姓开放。因为地利之便,自己也时常拜访。加之寺庙周围环境清幽,四季如春,常有些文人雅士和念旧的故人随喜布施,三街六巷的贫苦人家也时时来上香祈福,所以,虽然世情冷淡,地处偏僻之所,这个被时代遗忘在角落的胜地却并无荒疏破败之感,。
虔诚肃穆的诵经声似圈圈涟漪在大雄宝殿中回荡。青鸾跪在敦厚庄严的佛像前,双目深阖,连同身后十几个身着清一色淡烟流岚般青色宫装的宣训宫宫女,虔诚默诵着“纯圆独绝”的《妙法莲华经》,超度捐躯沙场的将士。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宫娥们齐声诵念道,六万九千余字的《莲华经》,终于在宫娥们不饮不食的精进中来到了尾声。
佛香袅袅中,青鸾终于静默了下来,她缓缓睁开了眼,宫娥们亦纷纷睁开了眼睛,待青鸾起身后,亦是纷纷依次起身。
这时寺中的方丈也带着一众弟子进殿:“有劳女菩萨,足足念了四个时辰的经文。”
佛香缭绕,青鸾向方丈递上一个信封,里面是阵亡将士的名单,复又道:“阿弥陀佛,我等肉体凡胎,只能略尽绵薄心意。太后命我与众姐妹诵经后慰问阵亡将士的家人,之后几日的超度之事就有劳方丈与诸位上人了。”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方丈双手合十,“姑娘放心,老衲定不辜负太后所托。”
青鸾合掌浅淡一笑,复又率一众宫娥离去了。
--------------------------------------------------------
晚风初起,轻抚人发。紫翎迎着柔风默默无言地登上了三层重楼,凭栏眺望临近暮色的重重殿宇。
此时金乌坠地,暮霭似淡紫色的柔纱,向天边漫延舒展。重垣峻宇的齐宫笼罩在细腻柔和的暮色中,显出一种古朴的典雅与庄重,这自然与人工合力铸造的壮丽景象竟使她的心底涌出一股绵绵难抑的酸涩。是因为它像极了只在梦境中才能得见一面的故国的容颜,还是它的气息能让一个亡国公主重温往昔的娇宠?
她不过游历人间十余载,却已经辗转了三个宫廷。先是日薄西山、气数将尽的魏宫,再是抢占时机、蓄势待发的周宫,现在又来到意气风发、春秋鼎盛的齐国宫殿。人们面对宫廷油然而生出的敬畏与陌生,在她的心底早已化作冷漠、叹息与一片疏离。
思绪间,她将竹箫凑上朱唇,不禁泪眼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