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息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当属太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了。那么他们两人最终又是怎样的结局呢?刘彻作为汉景帝的第十子,又是如何成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皇室二婚生下刘彻及汉武帝刘彻登基。
窦漪房只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以及长公主刘漂。老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窦太后对她的这个小儿子刘武是相当的宠爱,赏赐给他大量的财物。刘武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他还到处地驰马狩猎,排场之大,胜似天子,国土更是达到了四十多个县,府库的金钱、珠玉、宝器等比京城的还要多。
七国之乱的前一年,刘武入朝,刘启与弟弟饮酒的时候,就对他说:“等我百年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刘武虽然表面上谦虚地推辞,可在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窦太后知道后也非常的高兴。那么刘启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弟弟呢?他是没有儿子吗?事实上,他不仅是有儿子,而且还非常的多。刘启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分别由六位妃子所生。可惜的是,没有一个是皇后生的。他的皇后是由他的奶奶薄太后给他挑选的薄氏之女。薄太后就是当年魏王豹的妃子,后来被刘邦宠幸了一次后,就生下了汉文帝刘恒,但这个薄氏却一直没有儿子,所以刘启也就一直没有立太子,这就给了窦太后和刘武希望。但后来刘启却反悔了,也有可能他压根就没有当真。总之,七国之乱的第二年,刘启就立了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这让刘武暂时打消了念头,却给了刘漂希望。
长公主刘漂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希望她日后能成为皇后,不料刘荣的母亲栗姬,因为讨厌刘漂,就断然地拒绝了这桩婚事,这让刘漂十分的恼火。然后她就去拉拢刘启的另一个妃子王志。王志可不是个简单的女人,比她更不简单的那就是她的母亲臧儿。臧儿本是名门之后,她的爷爷就是当年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之一燕王臧荼。我们之前讲过,刘邦二月称帝,臧荼十月就发生了叛乱,从此臧儿便家道中落,嫁给了槐里一个名叫王仲的平民,生下了一儿三女,儿子名叫王信,女儿分别是王志和王皃姁(mào xǔ)。王仲死后,臧儿又嫁给了长陵一个姓田的人家,又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田蚡和田胜。
等王志长大后,臧儿就把她嫁到了金王孙的家里,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为金俗。一切的变化又是从一次相命开始,给王志相面的,是一个名叫姚翁的相士。他告诉臧儿,王志是个大贵之人,看她的面相是个将来可以生下天子的女人。臧儿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就把王志从金王孙的家里给强行地接了回来。然后她又托了很多的关系,把王志送进了太子的宫里,成为了太子刘启的女人。金王孙原本是非常愤怒的,但他得知已将王志送给了太子,他也就没了办法。
没想到的是,二婚的王志还非常的受刘启的宠爱,没多久就被封为了美人,之后便接连地生下了三个女儿。当王美人再次怀孕的时候,她就对刘启说,她梦见太阳钻进了自己的腹中。刘启听后非常高兴,而且更巧的是,刘启也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爷爷刘邦对他说,这次生下的儿子就给取名叫彘(zhì)。在古代,“彘”是指猪的意思,直到现在关中地区的人还是把“猪”发成“彘”的音。后来,王志生下的果然是儿子,即汉景帝的第十子,取名为刘彘。王志的身份也从美人升为了夫人。同时,王志还把自己的妹妹王皃姁也推荐给了刘启,也成为了刘启的妃子。
在刘启的十四个儿子当中,王志只生了一个儿子,而她的妹妹王皃姁竟生下了四个儿子,但他们都只是刘启的庶子,排行也不靠前,太子之位也轮不到他们的头上。
公元前153年4月,庶长子刘荣被正式立为了皇太子,本来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可刘荣的母亲却偏偏得罪了长公主刘漂。拒绝刘漂的提亲后,刘漂便去找到了王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只有四岁的刘彘,接下来便有了金屋藏娇的故事。之所以说是故事,是因为在正史里并没有记载过,但因为流传甚广,还是需要介绍一下的。说有一天,刘彘到姑妈家去玩耍,姑妈刘漂就把他抱在腿上逗他,指着周边所有的侍女,挨个问刘彘想不想让她们做你的妻子呢?刘彘都说不要,最后刘漂才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刘彘:“那让阿娇做你的妻子好不好啊?”四岁的刘彘便笑着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于是刘彘便与陈阿娇定下了婚约,刘漂和王志也就站到了同一个阵营。
此后,刘漂便经常在弟弟刘启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同时还不忘称赞刘彘。有一次,刘漂对刘启说,栗姬经常让宫女们用巫术诅咒和唾骂皇帝所喜爱的妃子们,刘启听后,便对栗姬产生了厌恶之心。再后来,刘启生了一场大病,面对前来探望他的栗姬,刘启就想把儿子们都托付给她,于是便对栗姬说:“等我百年之后,你可要好好地善待其他的妃子,以及他们的儿子啊。”没想到栗姬非但不答应,还口出恶言,这让刘启对她是彻底的失望了。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废太子的打算,因为太子是国本,轻易是不能动的。而且窦婴和周亚夫两个重臣又都是太子的死党,所以他不得不谨慎地考虑。
这时,刘荣当太子已经两年多了,没有生育的薄皇后,如果继续做皇后就有点不合适了。于是公元前151年秋,薄皇后被废。这时王志就偷偷地指派大臣给刘启上奏,请求皇帝立即册封栗姬为皇后,这让汉景帝更加的气愤,因为给他上奏的官员是大行令,是掌管跟诸侯王有关事务的,而册封皇后这等事务跟大行令毫无关系。所以汉景帝就觉得他之所以甘心出面,必定是受了栗姬的指使。于是,对栗姬的不满,终于到达了极限,他立即下令处死大行令,并彻底地疏远了栗姬。
公元前150年正月,刘启正式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封他为临江王,这样太子之位就再次出现了空缺。窦太后和刘武也再次地燃起了希望。刘武便以探望母亲为名,立即来到了长安,窦太后也摆下了宴席,再次提醒刘启让他传位与刘武。刘启无奈,便找来了袁盎商议,袁盎便带着十几位大臣去劝说窦太后。他首先问窦太后:“如果立了梁王为帝,那么梁王百年之后,帝位该传给谁呢?”窦太后说:“那当然是再传给刘启的儿子。”袁盎又说:“太后应该也听说过春秋时期的宋宣公吧,宋宣公也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死后,也确实是将王位传给了哥哥宋宣公的儿子,可他自己的儿子却说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便杀了宋宣公的儿子自立。就这样,宋氏最终是祸乱五世而不绝啊。太后是想让历史再重演吗?”从此窦太后再也不提立刘武为太子的话了。
公元前149年4月17日,王美人被封为皇后。4月29日,七岁的刘彘被册封为太子,同时汉景帝也为他改名为刘彻。刘武知道后,就对袁盎等人非常的怨恨。于是他便与羊胜和公孙诡等人暗中谋划,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十多位大臣。刘启大怒,命人前去调查,调查的结果,当然是毫无悬念地指向了梁王刘武。最后,刘启虽然没有处罚刘武,但也从此开始冷落和提防着他。
公元前144年的冬天,刘武入京朝见,他请求可以在长安城多留些日子,却被刘启断然拒绝。刘武回到封国后,便闷闷不乐。六月中旬得了热病,六天后便因病去世了。
再来看周亚夫。七国之乱后,周亚夫被升为了丞相,但他当年不去支援刘武,刘武一直怀恨在心,经常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也就对周亚夫没什么好印象。周亚夫又是太子刘荣的死党,所以也就成为了王志和刘漂的死敌。
有一次,窦太后想封王氏的哥哥王信为侯,却遭到了丞相周亚夫的拒绝。再后来,匈奴的五个将军想归顺汉朝,汉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结果再次被周亚夫拒绝,汉景帝很不高兴,强行将匈奴投靠过来的五个人给封了侯。周亚夫就托病辞职,刘启也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可周亚夫告老还乡后,他的儿子就偷偷地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等他死后给他陪葬,结果却被人告发谋反。汉景帝让人调查周亚夫的时候,他自己还并不知情,也就不可能好好地配合。于是,负责调查的人,就以为他是在赌气,如实汇报给了汉景帝。汉景帝很生气,又将周亚夫交给廷尉去审理。周亚夫实在是无法忍受如此的屈辱,便开始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公元前141年的正月十七,刘启的病情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强撑着病体为太子刘彻主持了加冠典礼。十天后,刘启病死于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后人对他也是褒贬不一,苏辙曾评价他心胸狭隘、薄情寡恩,毫无容人之量,没法跟他的父亲汉文帝相比;《史记》评价他“天下翕然,大安富”。不管怎样,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人民富足,他谨慎用刑、轻徭薄赋,倡导节约,与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至此,汉景帝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去世后,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从此大汉王朝开启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时代。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