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下)
书名: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931字 发布时间:2025-01-15

上期我们讲到李陵战败后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回长安,举国震惊,这让大汉王朝的国威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那么这场败仗该让谁来承担责任呢?以汉武帝的自负,他绝不可能承认是自己的战略有误,那就只能是李陵的问题了。善于奉承的大臣们,也都纷纷进言,要求严惩李陵。


可这时候,太史令司马迁站了出来,他要为李陵鸣不平。司马迁是夏阳人,也就是今天陕西省韩城市人,他的父亲是太史令司马谈。公元前一百零八年,三十六岁的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业,也成为了太史令,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可由于他的这次发言,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对抗数十倍于汉军的匈奴骑兵,结果还能杀敌众多,可以说是虽败犹荣,自古名将也莫过于此了。而且李陵兵败投降,绝非是贪生怕死,他一定是为了等待时机再伺机报效朝廷。


司马迁的这番话,犹如平地惊雷,这是在赤裸裸地挑战皇帝的威严。因为在汉武帝看来,司马迁一方面是替李陵辩解,另一方面其实是想贬低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打过的几次大仗,都是以绝对优势兵力出征,可结果或是惨胜或是惨败。可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受过处罚,而且还不断地加官进爵。


于是愤怒的汉武帝当即下令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在牢房里,他被枷锁锁住,酷吏们对他实行了棍打和鞭笞的刑罚。


这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后,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李陵之所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的兵力悬殊太大,而且又没有为他提供应有的救援。所以他的思想也有所转变,他派人去慰问了李陵的残部。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前往匈奴的境内寻找机会营救李陵。


然而,公孙敖到达汉匈边境后,守望了一年多,也不敢深入匈奴的境内,最后只能是无功而返。而且他还根据道听途说的谣言,回来后告诉汉武帝:“李陵正在帮助匈奴练兵,以对付汉朝。所以我们没办法把他给接回来。”汉武帝听后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妻子以及全家老小全部都给诛杀了。


消息传到塞外,李陵异常的悲愤。有一次,一个汉朝的使者前往匈奴,李陵就问使者:“我率领五千部众横扫匈奴,只因为没有等到救援而战败。我到底是哪里对不起汉朝,皇帝要诛杀我全家?”使者告诉他:“皇帝之所以震怒,是因为他听说你正在为匈奴练兵,以对抗汉朝。”李陵听后哭笑不得,他告诉汉朝使者:“给匈奴练兵的人并不是我,而是李绪呀。”李绪原本是汉朝的塞外都尉,后来投降了匈奴,不仅单于对他礼遇有加,座次在李陵之上,而且单于的母亲,也就是匈奴的大阏氏和李绪的关系还很不一般。


李陵了解了全家被杀的缘由后,更加的悲愤和无奈,不知道该找谁去报复,于是便将怨气都撒在了李绪的身上。随后,他就派人刺杀了李绪。大阏氏得知李绪被李陵给刺杀了,非常的气愤,非要杀了李陵不可。单于也没办法,只能将李陵先藏到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才又将李陵给接回来,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封他为右校王。


之后,单于派李陵去北海劝降苏武。他为苏武摆下了酒宴,两人开始叙旧之后,他便对苏武说:“你此生是难以回到汉朝了,总不能就一直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白白地受苦吧。而且你在这里坚守信义,又有谁能看得见呢?我走的时候,你的母亲已离世,妻子也已改嫁,家里只剩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你已离家十几年,他们是不是还活着都不一定了。人生就如朝露一样短暂,你何必要让自己受这么久的苦呢?”这时苏武才明白了过来,李陵并不是单纯的前来看望他,而是来劝降的。于是,苏武果断地拒绝了李陵的好意,让他不要再说了。


两人又喝了几天的酒,李陵还是不死心,再次劝说苏武。苏武愤怒地说:“如果你一定要劝我投降,那就请你停下今日的欢宴,我直接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如此真诚,不由得长叹道:“真是义士啊!”说着便流下了眼泪,诀别而去。


我们之前讲过,直到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即位后,苏武才回到了长安。由于李陵当初与霍光和上官桀都是好友,他们掌权后就派人去匈奴接李陵回来。李陵却说:“我回去是容易,只怕会再次蒙受耻辱啊。”于是他拒绝了汉朝使者的迎接,继续在匈奴又生活了二十多年,于公元前七十四年病逝于匈奴。


李陵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司马迁。远在匈奴的李陵并不知道,因为他的缘故,司马迁也将面临着灭顶之灾。当公孙敖告诉了汉武帝“李陵正在给匈奴练兵”的消息后,汉武帝先是诛杀了李陵全家,随后就给司马迁定了诬罔之罪。


根据汉朝的律法,此罪当死。但是汉朝也有规定,就算被判为死刑,也不一定非要处斩,还有另外两种办法可以免除死刑,一种是交钱赎罪,之前,李广、公孙敖、苏建、张骞等人都是被定为死刑后交钱赎罪的;另一种便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当然想交钱赎罪,可是要交的可是五六十万钱。作为一名清廉的史官,他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而且他的亲朋好友,因为害怕触怒皇帝也不敢出面相救。于是,四十八 岁的司马迁,需要在死亡和接受宫刑之间做出选择。对于他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唯一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那部草创未就的史书——《史记》。


最终司马迁选择了宫刑,他需要活下来,继续完成这部评判天下是非的史书。公元前九十八年,太史令司马迁接受完宫刑后,离开了被关押了一年多的牢房。出狱后不久,他就被重新启用,汉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负责起草诏书和管理公文。从此,他就跟随在了汉武帝的身边。这个职位地位虽然卑贱,但是权力重大,可他却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史书的写作当中。


就这样,他在最脆弱的时候爆发出了最强大的精神力量,终于完成了这部旷世奇书——《史记》。他从黄帝一直记录到汉武帝时期,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包含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写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政 治、经济到科学、艺术乃至文化民俗,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新体裁,成为了正史的典范。


没有人知道这部巨著真正的完成时间,因为直到司马迁去世,此书的全貌也没有向世人公开。司马迁知道,他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以他的这部史书必然不会被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所容忍。为了保证《史记》可以流传下去,他费尽了苦心。他让副本流传于京城的市井之中,而将全本的手稿则托付给了自己的女儿。


他的女儿是杨敞的夫人,杨敞到汉昭帝的时候,升任为丞相,他们生有两子,其中次子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就经常将《史记》的手稿拿出来给他阅读。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经常是爱不释手。等到他成年后被封为平通侯,这时他觉得朝政比较清明,是外祖父的这部巨著重见天日的最好时机了。于是,他上书汉宣帝,将《史记》的全本手稿给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之人才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正统的儒家都把《史记》视为妄书,直到东汉时期,这部著作才逐渐被认可,开始影响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方向。到了西晋时期,由于司马家族的人做了皇帝,司马迁以及他的《史记》才彻底摆脱了主流学者的贬斥,受到了官方的推崇。


公元三百一十年,在司马迁的故乡,如今韩城市芝川镇的高岗上,一座宏伟的司马迁祠拔地而起。到了元代,司马迁的衣冠冢才在此筑建。由于司马迁的这部《史记》,才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文献可查。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