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过了中学,钟晓玉右转进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就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全是卖家具的。没有在小区里头的穿来穿去或者什么转弯抹角的小巷子,都是字面上的大路。
突然,一个熟悉的公园大门口映入眼帘,那是她童年时经常来玩耍的地方。如今,多年过去,公园门口那座标志性的牌坊依然还在,只是看起来没有小时候那么大。看来有些陈旧,仍然不失为一种古朴的美感。
她站在牌坊底下,仰望着,仿佛又穿越回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和伙伴们在公园里追逐嬉戏。那时候,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好奇。只不过,现在长大了。
启秀塔公园位于城中的南门头,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里头的启秀塔更是著名。
启秀塔是明朝万历年间知府推官欧阳保倡议建造的。当时只建了一层,清朝乾隆年间加建了两层作为“文风塔”,又名“启秀塔”。
据说当年建塔的原因,是城南门一带都为平旷的原野,按照古时的堪舆家所言,这是“南关地脉空虚”,有伤于这一州府城的气运。为弥补这一“缺陷”,于是在南门外建起了此塔,并名之为“启秀”,就是要开启这一州古城秀美的山川灵气,期望豁州古城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不过原本只是倡议,由于前任知府推官离任,就由继任的推官李仲栋主持建成。这塔多少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启秀塔经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却依旧屹立不倒。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满天时,塔身被余晖映照,更显得古朴典雅。
小时候的春游秋游都会来这里,包括元旦的登高活动偶尔也会选择在这里举行,爬到塔的最高处,就可以俯瞰整个县城的风景。
记忆中,那塔身迎着天空向上延伸,每一层各面均开有拱形门及假门、圆形窗洞,作为通风采光之用,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实打实的古迹,虽然功劳属于明清时期的,可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头,有这么一座塔,已经很难得了。
一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榕,盘根错节,四季常青,宛如几条苍龙在空中腾飞,似乎是公园的守护者。
钟晓玉慢慢走近那参天的大榕仰头望着,那树枝上新冒出的须根像老爷爷的胡须一样,随风摇曳。
大榕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百年榕树”四个大字。
因为有古榕树的遮阴,所以整个公园都格外的清凉。
古榕的南边有一座“德泉益寿楼”。
这楼分为三层,一楼是几个老人在下棋和打牌,周围还站着几位看客,二楼和三楼则看不清是什么了,只看见偶尔有几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上去。
钟晓玉看了看,这应该就是老人活动中心吧?
古榕树下,还有几位小伙子在打乒乓球,旁边石凳上坐着一溜的“小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比赛,不时拍手叫好。不过,钟晓玉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自从在电视上看过奥运健儿的球技后,总觉得这些业余爱好者的水平差了一大截。她更想欣赏的是那些高手之间的对决,那才过瘾呢。
也许是因为工作日的原因,公园里的游客并不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皆有。
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小径上。
一对对情侣手牵手,沿着小路漫步,他们低声细语,笑声在空旷的公园里飘荡;树荫下,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轻声交谈,他们两鬓斑白,脸上却笑意盎然;不远处,一阵清脆的戏曲声传来,那是几位老头老太太在唱本地戏曲,尽管上了年纪,嗓音不再年轻,却依然颇有韵味。
这种平淡而温馨的景象让钟晓玉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笑容。
穿过这片景象,继续往公园深处走去,她的目光被前方三节栏杆围住的区域所吸引。这几节栏杆似乎是用于限制游客数量,此刻却显得有些多余。因为游客并不多,还有几个是工作人员。
钟晓玉轻松地越过栏杆,沿着石阶向下走去,她的脚步轻盈而坚定,就像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印记上。
走到城门楼下,她抬起头,望着巍峨的城门楼矗立在眼前,内心突然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敬畏之情。它就像一位守护神一样,千百年来,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穿过大门,一条宽阔的道路直通启秀塔。道路在两旁,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石栏杆围住的方形“鉴池”。
钟晓玉偏头看了看头顶的太阳,虽然鉴池并不大,但是浅浅的水池却将整个太阳都囊括其中了,“小中见大”的意味很是巧妙。
鉴池的边缘是石栏杆,朴素而整齐方正,每一根都沉稳地伫立着,表面没有雕刻繁复的花纹,简约的风格与现代机械精细打磨的石头有着天壤之别,更像是岁月沉淀下的古老遗迹。
钟晓玉站在池边,她的身姿挺拔,即使是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站立,也透露出几分优雅。
她微微踮起脚尖,身体前倾,黑发如瀑布般散落,像是能将自己完全融入这片静谧的水域之中,水中还倒影几缕青丝随风飘飘。
她的双眼清澈如水,视线穿过水面上漂浮的几片落叶,努力探寻着池底的秘密。
水池并不深,看似干净,实则不清澈,水面上泛着淡淡的绿色,水的边缘还覆盖着一层青苔。偶尔有鱼群在水中游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溅起一片水花。
有几只小乌龟在悠闲地游弋着。它们伸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钟晓玉这个陌生来客。其中一只小乌龟更是大胆,游到了钟晓玉的面前。
小乌龟探出头来,也在观察这个新来的“庞然大物”。
晓玉乐此不疲的与小乌龟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