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枇将“渣渣人生-要有光“系统的登录账号分发给几位女生后,自己则开始仔细研究这个系统的最新变化。她不禁暗自惊叹,短短几天时间,团队竟然已经把“光速响应“和“任务发布“这两个重要功能从构想变成了现实,这效率着实令人惊喜。
“渣渣人生-要有光“系统采用双端设计:功能完备的网页版主打生产力工具定位,适合办公场景;而手机版则化繁为简,更侧重日常便捷操作。刚才在电脑上使用网页版时,张金枇已经感受到了系统的流畅体验。此刻她掏出手机,点开小程序版,刚进入界面就忍俊不禁地笑出了声。
系统界面简洁到极致,只有两个醒目的按钮:左侧是“发任务“按钮,图标设计成一个夸张的小人正铆足全力踢球的动作;右侧则是“接任务“按钮,图标则是一个战战兢兢接球的小人。最妙的是那两个球的设计——不仅尺寸夸张得离谱,还布满了尖锐的刺,活像现实中谁碰谁倒霉的“刺球“。这诙谐的设计完美映射了职场中常见的“踢皮球“现象,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巧思。
李一杲从来就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主儿。在他眼里,“渣渣人生-要有光“系统就像个半成品玩具,等不及完全打磨好,就迫不及待地先扔出网页版和小程序版让大家玩起来。那些夸张有趣的图标都是他熬夜亲手绘制的,每次看到都忍不住嘴角上扬。要是在别的公司,这种“半成品就敢上线“的作风怕是早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但偏偏这是他自己创立的公司,这种“玩着干“的心态反而成了公司日后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在这里,有趣和好玩从来都不是工作的对立面,而是每个人心照不宣的追求。
说起这个创意的由来,还得追溯到李一杲写需求文档的那个深夜。当时他眼前不断闪现公司里员工互相“踢皮球“的场景:一个问题在各部门间踢来踢去,最后非得老板出面才能解决。别人都觉得这种“踢皮球“是职场毒瘤,可李一杲偏偏另辟蹊径——既然大家都爱踢球,何不把这事变成个好玩儿的游戏?于是灵光一闪,把“光速响应“的七步流程设计成了踢球的七个动作级别,“七速发任务“就是精准开球,“七速接任务“就是漂亮停球,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兴奋得在办公室里手舞足蹈。
当他把这份天马行空的需求拿给王禹翔看时,这位师弟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两个游戏人间的主儿一拍即合,王禹翔不仅举双手赞成,还贡献了一箩筐更疯狂的点子——虽然有些暂时没能塞进第一个测试版。这种臭味相投的默契,让“渣渣人生-要有光“后来被王禹翔玩出了意想不到的新高度。说到底,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都住着个长不大的顽童,才能把枯燥的办公系统变成让人欲罢不能的职场游戏。
张金枇也不甘示弱,立刻点开“发任务“按钮。只见一个浑身是刺的“渣渣球“从屏幕底部弹射而出,球身上还俏皮地印着三个小字:“渣渣球“。她噗嗤一声笑出来,心里暗骂:这个大师兄,也太会整活了!这哪是办公系统,分明就是个职场版足球游戏啊!
“张总,这球也太可爱了吧!“芊芊凑过来,指着屏幕上还在弹跳的“渣渣球“笑道,“我都想接一个玩玩看了!“
“可不是嘛,“张金枇一边快速发布任务,一边打趣道,“你们李总这是要把办公室变成游乐场啊!“她手指翻飞,一连发出五个任务球,只见这些带刺的小球摇摇晃晃地飘向任务栏,活像一群喝醉的小刺猬。
网页版的系统果然更有意思。小张很快就发现了新大陆:“快看!接到任务球还能选择'轻踢'、'重踢'和'暴击'三种传球方式!“他兴奋地演示着,“选择'暴击'的话,球会转得特别快,接球的人要是不及时处理,球就会爆炸变成碎片!“
“这也太刺激了吧!“林湉湉推了推眼镜,眼睛闪闪发亮,“感觉像在玩真人版桌上足球!“
卜冰晶突然指着屏幕惊呼:“天啊!你们看任务详情页!完成任务的奖励居然是——'渣渣币'!“她点开说明念道:“'攒够100个渣渣币可以兑换李总请客下午茶一次'...这也行?“
众人笑作一团时,黄颖发现了更有趣的功能:“这里还有个'渣渣排行榜'!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都会换算成积分,每周积分最高的可以...可以给李总起一个星期的外号?!“
正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六点的钟声响起,熟悉的煲仔饭香气飘了进来。张金枇招呼道:“先吃饭吧!今天的主题是'渣渣球'配煲仔饭!“
餐桌上,关于系统的讨论根本停不下来。芊芊掰着手指细数:“你们发现没有?'渣渣人生'这个名字就很有梗,现在又来个'渣渣球',李总怕不是要把'渣'文化进行到底啊!“
“我觉得最绝的是那个球会爆炸的设计,“小张嘴里塞满饭,含糊不清地说,“这不就是在暗示职场拖延症的后果嘛!“
林湉湉若有所思:“其实这个系统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枯燥的工作流程变成了游戏。你们想啊,以后谁还好意思拖延?万一任务球在自己手上炸了,多丢人啊!“
“而且还能赚'渣渣币'换福利,“芊芊笑着补充,“这可比KPI考核有意思多了!“
张金枇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暗想:这个大师兄,虽然平时抠门得要死,但在“玩转职场“这件事上,还真是个天才!
林湉湉最先吃完快餐,轻轻放下筷子,餐盒里还残留着几粒晶莹的米饭。她起身时,椅子在地板上划出轻微的声响,但很快被众人的嬉笑喧闹淹没。回到工位,屏幕的冷光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指尖在键盘上跃动如蝶,两封感谢信已然完成。
她是三位留下帮忙的女生中唯一的应届研究生,这个身份曾让她暗自骄傲。然而,当她翻开第三份简历时,手指突然悬停在键盘上方——照片上那个扎着马尾的女生,竟与她一样戴着文学硕士的方帽子,连教师资格证编号的位数都分毫不差。屏幕的光映在林湉湉的镜片上,将简历文字折射成模糊的波纹。
她凝视着那张洋溢着青春笑意的证件照,记忆突然闪回今早面试现场——那个抽中红包时雀跃的身影,此刻正从二维照片里凝视着她。当时自己还暗自羡慕过对方的开朗,却不知她们根本是镜子的两面。林湉湉的喉咙泛起一丝铁锈味,这才发现牙关不知何时已咬得太紧。
“原来你也是研究生学历...“她在心底默念,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鼠标。两个硕士学位的并排存在,突然打碎了她所有的优越感。显示屏的冷光里,她看到的是另一个可能的自己——同样怀揣教育理想,同样在求职路上跌跌撞撞。
文档光标急促地闪烁着,像某种倒计时。林湉湉深吸一口气,最终选择最克制的称谓,却在写到“相信您的专业素养终将获得认可“时,鼻尖猛地一酸——这句话她曾在自己的求职信里写过无数遍。此刻从施与者的角度重读,才尝出其中裹着的、蜂蜜般的残酷。
“要来杯热茶吗?”张金枇的声音,轻轻将林湉湉从思绪中拽回现实。林湉湉这才惊觉,自己的指尖已变得冰凉,不知何时竟已走回到了餐桌旁。餐盒里那还没吃完的腊味饭,饭粒还冒着最后一丝热气,袅袅蒸汽模糊了她的镜片。
“没事。”林湉湉摘下眼镜擦拭,声音轻得如同一声叹息,“就是看到个研究生应届生……”她顿了顿,透过镜片后的眼睛,望向窗外渐渐下沉的暮色,“如今连‘谢谢参与’都得写得这般用心,真不敢想象,等AI全面普及,我们还得卷成啥样。”
张金枇记得,林湉湉是刚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回想起她的简历,上面提到从大学起,林湉湉就在多个网络文学平台发表长篇小说,可惜,没有一部能成功签约,最后都成了免费阅读的作品。到了研究生阶段,她放弃文学创作,一门心思准备成为中学教师,还顺利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然而,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显然,这是个深受当下社会“内卷”之苦的学生。
张金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边吃饭,一边琢磨着怎么巧妙地问问林湉湉对“内卷”的看法。她脸上带着沉思的神情,看向林湉湉问道:“湉湉,你觉得‘内卷’到底是啥意思?为啥现在大家都这么拼,陷入‘内卷’呢?”
林湉湉沉默了一小会儿,缓缓回答道:“‘内卷’嘛,就是大家为了抢那有限的资源,都使出浑身解数。可能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可每年毕业的学生又那么多,竞争一下子就变得异常激烈,‘内卷’自然就出现了。”
林湉湉的回答,明显是基于自身经历。张金枇点点头,觉得这回答还算客观,可既没挖到“内卷”的本质,还把问题都归到外部环境,没提个人努力,这让张金枇在心里暗暗给她的评价打了点折扣。她微微一笑,看了看正在吃饭的其他人,提议道:“这个话题挺有意思,要不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众人一听,纷纷放下手中的筷子,脸上露出认真思考的神情。张金枇也停下用餐,一边倾听大家的观点,一边在心里默默给他们打分。
卜冰晶第一个开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内卷’的根子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拿广州来说,好多小学生都有机会学奥数,人数还不少呢。要是奥数在中考高考里都不加分,估计现在奥数班都多得像雨后春笋了。可在偏远地区,别说小学生,中学生都很难接触到这种教育资源。出了一二线城市,基层乡镇学校的好老师太少啦。所以,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都盼着孩子能上好学校,只能背井离乡,把孩子送到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读书。这么一来,广州的竞争就特别激烈,也就是咱们说的‘内卷’。但在偏远山区和乡镇,其实特别缺各种资源。要是有个教奥数的老师愿意去那儿教学,肯定受欢迎得很,在那边根本就不会‘内卷’。”
张金枇点头,心里暗暗给卜冰晶加了分。卜冰晶的观点不一定全对,但至少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还摆出了实际存在的依据。她深有感触地赞同道:“确实是这样,我老家在福建的偏远山区,不读书的话,恐怕就得在山里种地咯。山区的教育资源,确实差太多了。”
黄颖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内卷’其实就是一种心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对吧?关键是咱们争的是啥?现在这社会,解决温饱不难,就算去搬砖,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她笑了笑,看了林湉湉一眼,接着说,“可现在的家长们都盼着孩子出人头地,觉得不成功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才拼命争,都在为孩子高考能上啥大学互相攀比,拿学历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成功。其实啊,成功的标准早就不是读啥大学、啥学历了,这都是互相攀比闹的。成不成功,自己心里最清楚,自己觉得过得开心舒服,那就是成功,又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黄颖的观点,似乎更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张金枇心中暗暗点头,黄颖在三人中原本得分最低,没想到观点还挺有见地,于是也暗暗给她加了分。
林湉湉见这两人的观点都比自己的有深度,顿时有点急了,赶忙说出自己的新观点。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起来,暗地里也在较劲。张金枇也有点按捺不住,她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我也来说说吧,不过这可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是我老师的见解。”她顿了顿,环顾四周,见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便接着说:“我老师对‘内卷’是这么定义的:‘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速度会远超教育发展速度,导致社会普及教育的学以致用失效,进而形成“内卷”的必然现象。’这个定义有点绕,不知道哪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林湉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率先发言:“听了张总的分享,我突然想起我哥跟我说的事儿。”她笑了笑,继续说道,“我哥是个老程序员,他总抱怨说,好不容易学了新的开发语言,还没捂热乎呢,新的语言又冒出来了。他说现在要是不学鸿蒙开发,可能就得面临失业,可跟那些新手程序员比,他又没啥优势。所以我哥干脆不做程序员,回去考编了。”她摊开手,“这不就是发展速度比学习速度快嘛,我这么理解对不?”
听完林湉湉的讲述,大家都点头表示认同。办公室里灯光柔和,每个人脸上都透着专注与赞同。黄颖和卜冰晶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亲身经历,现场气氛热烈又充满活力。
张金枇提出这个观点让大家探讨,倒不是觉得自己老师无问僧的观点就一定金科玉律。她心里明白,任何观点都有局限,老师的也不例外。在林湉湉和大家之前的讨论,那是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当她引出老师的观点和定义时,就好比树立了一个“标准”。甭管这标准准不准,大家就俩选择:要么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推翻它,建立新的标准;要么就围绕这个“标准”,构建一套验证体系,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很多人可能不懂这里面的逻辑,只会盲目附和,能稍微举例说明标准适用情况的,就已经挺不错了。
张金枇抛出这个“标准”供大家讨论,是因为在公司里,每个人提的解决方案可能都有道理。但一旦确定了一个方案,大家就得齐心协力照着办。要是这时候还有人坚持反对公司采纳的方案,那这种人显然不适合录用。
林湉湉、卜冰晶、黄颖三人还在为讨论中的表现得到认可而开心,浑然不知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暗藏玄机的考验。在张金枇的评估里,她们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这一关。
讨论结束后,张金枇含笑点头,目光如春风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大家的见解都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见餐盒已空,她适时收拢话题,像一位娴熟的指挥家轻轻压下琴弦,让热烈的讨论归于平静,“好了,咱们言归正传,继续手上的工作吧。”
林湉湉回到电脑前,胸口的郁结似乎被方才的畅谈熨平。她嘴角微扬,指尖在键盘上轻盈跃动,如蝴蝶点水,不一会儿,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便跃然屏上。字里行间的温度,甚至让她自己都微微动容。点击“提交”后,她深吸一口气,又埋首于第四封信的撰写,仿佛每一个字都在为某个素未谋面的人点亮一盏小小的灯。
在无问七子团队中,张金枇是唯一尽得无问僧人资管理真传的弟子。然而,这套理论在过往的职场生涯里,总是像一把不合时宜的钥匙——老板们要么嫌成本太高,要么嫌流程繁琐,最终只能束之高阁。直到这次在滴水岩影画舫,她才终于有机会放手实践。起初,她心里还七上八下,生怕赵不琼会像从前那些上司一样皱眉否决。可没想到,这位搭档不仅全力支持,还锦上添花,贡献了不少金点子,让人性化管理体系更加圆融。比如给落选者写感谢信这个细节,就是赵不琼的提议,她还亲自打磨了几份模板,字字句句都透着温度。
晚上八点,张金枇拿起手机,拨通了那位在综合评分中拔得头筹的应聘者的电话。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像夜空中一颗清晰的星:“恭喜你进入复试,明天方便来公司详谈吗?”无论自己是否有更中意的人选,只要团队评定中的第一名,她都会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她始终恪守的原则,也是无问僧理论中最核心的那颗种子。
这个原则的由来,要追溯到无问僧当年在北京某企业担任老总时的一个真实案例。他当时设计了两轮游戏测试应聘者,其中有个姑娘的反应速度快得惊人——0.25秒!“简直像开了倍速播放似的。“无问僧回忆时眼里还闪着光,“虽然她性格测评分数不高,也不是我中意的类型,但总分确实名列第一。“
张金枇听得入神,她知道师父讲故事就像剥洋葱,最精彩的部分总是藏在最后。“那您录用她了吗?“她忍不住追问。
“当然录用了!“无问僧一拍桌子,“原则就是原则,总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朝令夕改。“他眼睛一眯,露出狡黠的笑,“那姑娘确实是个狠角色,业绩月月拔得头筹,把其他人都甩出几条街。“
“后来呢?“张金枇嗅到了故事转折的味道。
“后来?“无问僧耸耸肩,“她带着我们的商业机密跳槽去了对手公司,反过来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徒弟,“现在你觉得,我当初该不该录用她?“
张金枇不假思索:“当然不该!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错!“无问僧斩钉截铁,“原则就像铁轨,火车跑着跑着觉得方向不对就急刹车,只会人仰马翻。“见徒弟一脸困惑,他耐心解释,“发现问题要等车到站再检修轨道,而不是半路拆铁轨。“
张金枇恍然大悟。每个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选择题:是调整评分标准,还是直接一票否决?但无问僧的作风向来与众不同——他既不修改规则,也不怨天尤人,而是用实力让对手明白:从他这里挖走的人,终将成为对方的烫手山芋。不过这种“以毒攻毒“的手段,张金枇自问学不来也做不出。
此刻,那个接到复试通知的姑娘还不知道,她只是今日面试的暂时领先者。张金枇手中的评分表像活页笔记本,每一分钟都可能被重新排序。等明天她踏进公司时,或许已经有人后来居上,让她的名次滑落谷底。但即便垫底,复试的机会依然会如期而至——这就是张金枇坚守的原则,像一盏不随风摇摆的路灯,固执地为每个过客照亮前路。
滴水岩影画舫公司的办公大堂里,三位应聘者各忙各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林湉湉已经写了七封感谢信,越写越顺手,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收件人脸上的表情变化。写到第七封时,她甚至贴心地为落选者附上了求职建议,字里行间都是设身处地的考量。
她的思绪如开闸的洪水,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正当她开始写第八封时,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试试AI呢?
她迅速打开一个知名AI网站,把前几封信喂给AI学习。AI很快给出回应,措辞更精准,语气更自然。林湉湉眼前一亮,像是找到了通关秘籍,半小时内就完成了十几封信,全部提交给张金枇审核。正当她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渣渣人生-要有光“系统代接任务栏上已经空空如也,所有任务都被她一网打尽。
如果林湉湉全凭一己之力完成这些信,她的积分绝对能冲到榜首,获得明天的复试资格。但她另辟蹊径,用AI这个“外挂“大幅提升了效率。这一举动不仅为她赢得了高分,更触发了滴水岩公司最核心的创新机制——“突破“。
这个“突破“机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触发的。它就像游戏里的隐藏成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积累(林湉湉已经写了七封高质量感谢信);二是要灵光乍现想到新方法(她突然想到用AI);三是要用新方法显著提升效率(半小时完成十几封信)。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张金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可以用AI,那就不叫突破,而是常规操作;如果林湉湉一开始就用AI,没有之前的积累,那也只是投机取巧。真正的突破,是在量变积累到临界点时,突然实现的质变飞跃。
此刻的林湉湉还不知道,她这个灵机一动的决定,已经让她在不知不觉中跳出了常规竞争的赛道,直奔终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