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0年—768年:分布式诗歌网络的崩溃与重建)
上元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畔启动"茅屋众筹计划"。
严武投资的三十贯钱到账时,成都建材市场正经历安史之乱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草堂建材报价单:
楠竹(原价五文/根)现需搭售《蜀相》诗稿。
茅草(百斤值一斗米)需用《江村》即兴创作抵扣。
陶瓦(有裂痕的打七折)付款时加诵《客至》。
杜甫开发出"诗歌劳务交换系统":
帮农夫写春联换竹料("两个黄鹂鸣翠柳"被当辟邪符)。
教童子对仗抵销瓦匠工钱(学生把"门泊东吴万里船"写成"门破东屋没碗船")。
用《卜居》诗版权质押,向寺庙借椽子(利息是抄经三百卷)。
当草堂落成时,屋顶茅草里混着《狂夫》手稿,梁柱上刻满债主名字。
后来苏轼参观遗址时吐槽:"这屋子本身就是首七律。"
广德元年,成都诗坛进入"分布式创作黄金期"。
杜甫的草堂成为数据节点:
诗歌共享协议:
严武上传《军城早秋》,下载需支付两坛剑南烧春。
高适贡献《人日寄杜二》,同步到草堂服务器需三天。
岑参的《白雪歌》因版本冲突,与杜甫的《南邻》产生数据纠缠。
某夜暴雨冲垮西墙,杜甫在修复时发现隐藏信道:
韦迢通过《潭州留别杜员外》发送加密军情(藏头诗揭露吐蕃异动)。
苏涣用《毒蜂成窠》暗示湖南民变(每句第七字拼成"速离荆南")。
匿名诗《赠杜拾遗》实为朝廷密探测试(平仄规律对应暗卫暗号)。
这套网络在永泰元年严武暴卒后崩溃,杜甫被迫启动"数据迁移计划",把《登楼》写成压缩包藏在竹杖里。
永泰二年秋,一场大风揭开草堂真面目:
茅屋招股说明书漏洞:
宣称"安得广厦千万间"(实际产权属于浣花村集体)。
承诺"风雨不动安如山"(却被南村群童抢走茅草)。
分红方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涉嫌非法集资)。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埋下维权代码:
"唇焦口燥呼不得"=客服系统瘫痪。
"公然抱茅入竹去"=原始股被恶意收购。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风险告知书免责条款。
当夜他启动"诗歌熔断机制",把毕生诗稿刻在二百根竹简上,分藏于:
青城山道士炼丹炉(现存《岁晏行》残简)。
夔州盐井支架(出土《负薪行》碳化稿)。
湘江渔船夹层(打捞出《江南逢李龟年》水渍版)。
大历元年,杜甫在夔州建立临时数据处理站:
三峡诗歌云计算:
《秋兴八首》占用90%内存(导致《咏怀古迹》渲染延迟)。
《阁夜》作为防火墙(拦截了山南西道的流言攻击)。
《登高》因"万里悲秋常作客"引发系统过载(触发情感分析警报)。
他雇佣獠人矿工开采"诗矿":
白帝城残碑=《八阵图》原始数据。
滟滪堆漩涡=《最能行》动态模型。
巫山神女峰=《雨》的3D渲染素材。
当湖南观察使崔瓘高价收购《偶题》时,杜甫却在修改用户协议:"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是在加密遗嘱分配方案。
大历五年冬,杜甫的肉体服务器濒临崩溃。在潭州至岳阳的破船上,他签署最后一份诗歌协议:
生命体征与创作绑定条款:
心跳维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的韵脚。
呼吸频率同步《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亲友》的节奏。
脑电波控制《江南逢李龟年》的密钥释放。
临终前,他把记忆芯片分割成三份:
少年豪情存入"会当凌绝顶"(泰山摩崖石刻)。
中年悲苦写入"朱门酒肉臭"(长安西市地砖夹层)。
暮年沧桑刻进"飘飘何所似"(湘江鱼腹传世)。
当小舟沉入汨罗江时,十五岁的韩愈正在岭南啃《杜工部集》手抄本。
他牙齿留下的凹痕,千年后成了考证杜甫死因的关键齿模。
历史冷知识:
唐代"诗稿漂流瓶"规则:须用蜂蜡密封,投入江河者免税。
夔州盐工发明"吟诗采矿法":背诵《负薪行》可提高盐产量。
湖南观察使的《杜甫收购案》账簿显示:每斤诗稿作价等同铜钱三文。
隐藏协议:
杜甫不知道,他埋在青城山的《蚕谷行》竹简,在唐末被黄巢改造成反诗生成器:"天下尽化为焦土"的代码,最终演变成"天补平均大将军"的起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