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1年—815年:从周至尉到左拾遗的投枪岁月)
元和元年春,白居易蹲在周至县廨的榆树下啃冷胡饼。
这个九品县尉的日常政务包括:
调解村民争水械斗(把《观刈麦》谱成劝架歌谣)。
给蝗虫写《捕蝗檄》(结果被当成祭蝗神祝文)。
偷偷记录《宿紫阁山北村》素材(被神策军当细作盘查三次)。
周至县财政黑账:
官仓每少一斗粟米,《长恨歌》就多十行眼泪。
里正私吞的绢帛化作"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绸缎。
村民上缴的"青苗钱"变成华清池的荔枝运费。
当《长恨歌》传进长安时,右拾遗陈鸿连夜弹劾:"此诗有影射之嫌!"
白居易在奏折批复栏写打油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其实是想说"老子写的是纯爱小说"。
元和三年,白居易升任左拾遗。这个谏官岗的KPI包括:
日均呈递1.5封谏书(超额完成200%)。
每月气哭宰相两次(李吉甫的绢帕消耗量激增)。
把《新乐府》包装成政策解读(《卖炭翁》被当成税改宣传册)。
元和四年白居易述职报告亮点:
开发"诗歌弹劾"专利:用《杜陵叟》举报京兆尹虚报灾情。
首创"韵脚骂街法":在《宿紫阁山北村》藏头诗痛斥神策军。
发明"比兴信访":让老农把《重赋》唱给巡察御史听。
某日朝会,宪宗皱眉:"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
他表面惶恐谢罪,退朝后却在《赠樊著作》里写: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其实在吐槽皇帝不如汉文帝。
元和五年,长安地下书坊暗流涌动:
平康坊歌妓高价收购《轻肥》谱曲(用来嘲讽恩客肚腩)。
吐蕃使节倒卖《买花》到逻些城(当成长安奢侈品指南)。
淮南节度使王锷派人刺杀白居易(因《黑龙潭》揭露其养"祥瑞"骗局)。
白居易的反侦察手段包括:
把《新丰折臂翁》译成突厥文混淆视听。
在《井底引银瓶》里嵌入神策军布防图。
让元稹在浙东搞"镜像创作"(同步发布《上阳白发人》姊妹篇)。
最大危机来自《胡旋女》:
安禄山旧部把诗刻在舞女腰带上进献,差点引发二次安史之乱。
幸亏教坊使把"禄山胡旋迷君眼"改成"玉环胡旋迷君眼",才保住老白项上人头。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丧丁忧。
他在下邽乡下开发出"守丧创收系统":
种三十亩荞麦(《村居苦寒》素材基地)。
开"白氏诗塾"(学费收粟米、腌菜、童工)。
把《采地黄者》卖给药铺当广告文案。
渭村物价备忘录:
一车地黄=《新制布裘》创作灵感。
三升黑豆=给元稹回信的邮费。
邻居送的黍酒=《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催化剂。
某夜盗贼光顾,偷走《观稼》手稿却留下钱袋。
扉页写着"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气得盗贼批注:"穷酸不如鸡!"
元和九年,白居易还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这个闲职被他玩出花:
在东宫开"新乐府讲座"(太子李恒鼾声如雷)。
把《琵琶行》初稿塞进教坊曲谱(被宜春院列为禁书)。
暗中调查武元衡遇刺案(在《凶宅》里藏调查报告)。
当宰相韦贯之怒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时,白居易掏出《与元九书》拍在案上:
"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辄咏歌之。"
其实想说"老子管定了!"
次日,一纸贬书把他踢向江州。
收拾行囊时他特意带上《长恨歌》原稿,心想:
"杨妃都能马嵬坡复活,老子还怕回不来?"
历史冷知识:
唐代谏官年终奖:谏书被采纳三篇可领绯袍一件(白居易攒够七件开成衣铺)。
丁忧期间创收合法性:《大唐疏议》规定"居丧不得营商"(但卖诗算风雅事)。
东宫讲师时薪:每时辰三百文(白居易用来买通小黄门打听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