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一个年轻秀丽的女老师,带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做着韵律体操。体操动作简单而又活泼,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但是,真正吸引我的却并不是这群可爱的小朋友们,而是这个韵律操的配乐。整首乐曲的曲调十分简单,是那种循环往复的节奏,只在个别的地方有稍微的变化,但是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单调,反而觉得十分欢快、明晰,透露着无穷的朝气。
不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它的歌词,歌词极其简单,但是却充满了情趣,它唱的是:“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这首诗,一听就让人觉得应该是一首古诗,只可惜,我才疏学浅,当时还并不知道这首诗是出自哪位高人之手。但是,诗中呈现出来的野趣,却深深滴感动了我。
乍一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样一个典故。
在《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住在山阴的王子猷,在一个大雪天,独自一人自斟自饮,望着四周白茫茫的一片,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也许,是纯净无垠的世界触发了他的思绪,他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远在剡的老朋友戴安道,于是,顾不上时间已晚,披星戴月地就乘坐着小舟前去拜访。可是,费尽心力到达戴安道的家门口的时候,他却连门环都没有敲,转身就离开了。别人觉得很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乘兴而行,现在兴尽而返,那么,又何必见戴安道呢?”
世人都认为,这是豪放和率性的典范,是豁达与爽朗的表现,我本来也以为,本诗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种意境。在渡过了很多条河,看遍了两岸的鲜花绿树,作者一路乘风破浪,来到了朋友的家。但是,至于有没有真的见到朋友,作者并不是特别介怀。所以,诗歌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到底有没有见到朋友呢,留给了观众无穷的联想。
但是,反复吟诵这首诗之后,我却隐隐有这样的感觉,我之前所想,也许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
于是,我又开始天马行空,仿佛看到了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
初春的时节,春风吹开了冰雪覆盖的大地,万物复苏,春风也吹开了作者的窗口,他看到了原野上一丛丛茂盛的野花。于是,他合上了书本,推开了柴扉,迈步进入春 光之中。
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桃红柳绿,作者闲庭信步,这里看看,那里嗅嗅,沿着五彩缤纷的小道越走越远。他来到一条小河旁,冰雪消融,河面上还漂浮着小块的浮冰,但是,小鱼儿却已经调皮地时常跃出水面,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气息。一时兴起,作者就驾着一叶扁舟,漂流而下。
他就这样行行重行行,在浪漫的春天,做梦的季节,逍遥自在,随性而为,也不管脚下的路,究竟通向什么地方。可是,也许是那位朋友在他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吧,又或者是那一瞬间的灵感,让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位朋友,总之,作者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来到了朋友的家门口。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用了“不觉”二字。也就是说,和王子猷正好相反,拜访那位朋友,并非是作者有意为之,而完全是因为两人之间那深厚的友情,使得他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向着朋友的住处行去。
世人常说“逍遥”,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比如王子猷,作为一个魏晋时候的人,他和竹林七贤一样,把放荡不羁当做是逍遥,他们或纵酒放歌,或浪迹江湖,或梅妻鹤子,或啸傲林泉。没错,这的确也是一种逍遥。
但是,我却更欣赏这首小诗的作者所展现出的“逍遥”。他不像王子猷那么张扬个性,处处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不凡之处,正相反,他用自己优雅而闲适的田园生活,向人们展现了另一种逍遥。这种逍遥,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想着,我就十分好奇,能写出这样一首充满情趣的诗歌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我更加好奇的是,那位让作者情不自禁拜访的故人,又是何方高人呢?
查询了资料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首小诗的作者,是明朝人高启,而这首诗的名字,叫《寻胡隐者》。
只可惜,我不能查到更详细的资料了,所以,对于这位胡隐者,究竟是何方神圣,无从知晓,于是,我愈加好奇的是,作者高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
只可惜,还是没有资料告诉我答案,但是,我却查访到了作者的生平,一看之下,我不觉愕然。
高启,首先,他绝对是一个才子。他是元末明初之人,元朝,对汉人采取了高压的政策,可以说,有元一代,基本上就没有出现什么特别有名的作家或诗人。高启,就在这样一个文化枯竭的年代,诞生了。但是,他却成了一个著名的诗人,并且与杨基、张羽、徐贲三人合称为“吴中四杰”,后来,又有人把他们称为是“明初四杰”,可见,高启此人,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名的。
的确,这样一位才子,的确是应该可以写得出上面这种风格的诗句的。
可是,当我完整地了解了高启的生平后,我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一生都过得那么悠闲自在的,正与之相反,高启的一生,命运多舛,坎坷艰辛。
高启出生富有之家,但是童年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可能是父母的早亡让他变得极为坚强和独立吧,他从小就展示了非凡的才能,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历史,尤工诗歌。与志同道合的杨基、张羽等人成为好友。
然而,好景不长,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一个好事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听说了高启的才能,多次派人延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当时高启年仅16岁。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却给高启后来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明朝成立后,他也曾应召入朝,因为他的才华横溢,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任命其编写《元史》。
可能是与童年的遭遇有关吧,总之,高启为人孤高耿介,又受到了释、道两道的影响,所以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终于在洪武三年,请辞还乡。但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一直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所以就渐渐地忌恨他了。
高启回到青丘后,一直以教书治田自给,过着与世无争、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如果就这样度过一生,倒也罢了,只可惜,他那文人特有的习气又再一次害了他。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便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观被诛,而高启也受株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表面看上去,高启是因为那篇《上梁文》中写了“龙蟠虎踞”这四个字,其实,即使没有那篇文章,朱元璋还是会找其他借口杀死他的。
楚人无罪,怀璧其罪,高启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他实在是太有才了。不仅有才,而且,还让那个天下的主人对他觉得不爽,于是,他必死无疑。
我不禁扼腕,为一代文曲星的陨落而感到悲哀。我无法查证《寻胡隐者》的撰写时间,但是,这样一个一生悲剧命运的人,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才写出了这样悠闲雅致的作品的呢?
于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我又浏览了高启的其他诗歌。
高启的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他尤其擅长于七言歌行,从这点看,同诗仙李白还有几分相似呢。
《四库全书书目提要》是这样评价他的:“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拟宋,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
没错,他时时刻刻都在模仿着别人,但是,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的简单抄袭,而是兼师众长,融会贯通,浑然自成,而后自成一家。
说起元朝的文学艺术,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诗歌,而是元曲。没错,元末明初的时候,小说、戏曲才是文化的主流,而诗歌,这个从远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文学形式,反而成了小众,得不到大家的重视。但是,高启却不这样,他独力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任。
不仅如此,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继续向前发展。只可惜,他死在朱元璋的手里,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自成一家。
像《寻胡隐者》这样的诗歌,其实并不是高启的主要风格。高启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虽然生在富有的家庭,但是,他却深深体悟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内容。比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
对比《寻胡隐者》,这些诗歌,并没有过度地夸张田园生活的美妙,把它理想化,而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如在《湖州歌送陈太守》中,他写道:“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这样的句子,几乎可以算是对苛捐重税的控诉了。
所以,高启和一般脱离社会生活,只知道无病呻吟的文人不同,他善于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可能,就是因为他善于写实,所以,《寻胡隐者》这首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才能写得如此富有真情实感。试想一下,春日探访朋友,这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情啊,但是,我们这位善于写实的诗人,却敏锐地觉察到了这其中与众不同的妙处,他看到了花草、看到了潺潺的流水,并感觉到了自己那颗孤寂的心灵也为之一动,突然之间变得活泼起来了。高启抓住了这瞬间的感觉,并把它写进了诗歌。
除了上面那种写实的诗歌以外,还有一种内容在高启的诗歌中也频繁出现。那就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应该说,《寻胡隐者》这首小诗,正是属于这种类型。
其实,高启并不安于现状,他像所有怀才不遇的才子一样,痛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所以,即使是在游山玩水的时候,他写的诗歌,也是充满了对上流社会的不满和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这是对权贵生活腐朽的极度讽刺。
然而,在《寻胡隐者》中,却丝毫看不出这种情绪。或许,是春 光过于美好吧,又或者是胡隐者真的是作者难得的挚友吧,总之,在整首诗歌中,没有一丝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感叹。有的,只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人生的期盼。
所以,高启虽然隐居了,但是,他的心其实并没有死,他依然在积极地享受着人生。只可惜,他这种美好的生活被一个人打破了,就是朱元璋,他因为自己的嫉妒,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高启,把他拿美好的梦活生生地给掐断了。
朱元璋嗜杀成瘾,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舍得下狠手,更何况那些他本来就看不顺眼的文人呢。更何况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这样的句子,表示他对做官毫无兴趣,这简直就是对朱元璋的直接藐视,朱元璋这样喜欢记仇的人,又怎么能不忌恨他呢。
其实,除了高启之外,和他并名的那“明初四杰”一个都没有好下场,无一例外,全都遭到了朱元璋的黑手,其中以高启为最甚,他活生生地被腰斩成了八段。有记载云,他被腰斩后,并没有直接死去,而是伏身在地上,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了三个鲜红的“惨”字。何等的悲壮!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耿介而刚直的文人,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能写出《寻胡隐者》这样恬淡的诗句。
然而,我却认为,也只有这样的文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因为,他不会为了阿谀奉承、苟延喘喘而去写那种歌功颂德、拍朱元璋马屁的句子。他有自己为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是一个,用自己的心在写诗的人;他是一个,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的人。他爱诗,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真情实感的句子。
想到这里,我不禁还是要发问,胡隐者,究竟是何方高人。因为,他居然能成为高启这样一位卓然不群的人的朋友,而且,他还让他的朋友,在见到他的时候,如此地欣喜。他,一定有自己非凡的过人之处。
高启曾避祸隐居于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也许,那位胡隐者,也是一位隐居避世的高人吧。也许,他们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彼此相同的的怀才不遇的遭遇,把他们两人链接在了一起。于是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也使得这首小诗,能够穿越时光,被世人记住。
世事无常,兔走乌飞,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胡隐者,已经茫然不可考,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就连作者本身,可能也渐渐地被世人,尤其是被八零、九零后的新人们遗忘了。但是,他的才情,他和朋友间那种纯洁、质朴的友谊,却依然通过他的诗歌,流传了下来。甚至,被幼儿园的韵律操所借用。
那些跳韵律操的孩子们是幸运的,能够听着这样一首独具匠心的好诗,感受到诗中那一分“宠辱不惊,闲看庭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潇洒和释然。或许,他们能够潜移默化地,被诗人所感化,成长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
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朝“开国诗人第一”。然而这些都只是虚名,以高启的诗风看,他并不在乎这些名声。
高启所在乎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还有那些写入诗歌中的美好的瞬间。所以,《寻胡隐者》,我喜欢这首诗,没错,它十分简单,十分质朴,但是,人生中又何来那么多的深奥和复杂呢。
如果闲着没事,让我们也踩着当年高启走过的那些小路,渡过那些小河,去探访心灵中的那一片宁静的家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