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凝眉漱玉词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113字 发布时间:2025-03-2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坛,出了不少人才,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须眉男子,若是说到那些名垂青史的女性,可就不那么多了。在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出了才女,她们的名字也很少流传开来,男主外,女主内,既然没有功名可以追求,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那么,便自然很少会出现女才子了。

然而,却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堪称扫眉才子,她的才华,无人能比,就算是堂堂七尺男儿,也会自叹弗如,那便是李清照。她的词,家喻户晓,谁人不知道“人比黄花瘦”,谁人不晓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谁人不感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句广为流传,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时常提起的绝妙佳句。

李清照的词集,名叫《漱玉词》,看这词集的名字,就给人一种清新婉约、耐人寻味的感觉。据说,李清照的故居前,有漱玉泉,乃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那泉水清澈见底,从池底涌出,喷溅出来,跌落在石头上,发出淙淙的声音,犹如漱玉一般,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李清照的词,也的确会给人一种漱玉之感,她的词,秉承了南唐和北宋年间婉约的传统,所以,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可是,与此同时,她的身上又凝聚着南渡词人所共有的忧国忧民,感怀身世的特点,所以,往往又会给人一种抑郁深沉的感觉。再添上那女子所独有的细腻情感,读李清照的《漱玉词》,便会让人觉得仿佛看见了一个多愁善感、忧愁哀怨的女子形象,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淡淡的忧郁。

李清照究竟长得如何,这我真的不知道,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那就是一个凝眉的形象,那两道弯眉,似蹙非蹙,似乎是有着说不光的哀愁想要倾诉,可是,却难逢知己。

据说,李清照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出嫁之后,家庭也算得上殷实,按理说,她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凝眉叹息的了。

的确,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算得上是天真烂漫的,男子有男子的梦想,女人有女人的梦想,于是,她便怀着少女的情思,慢慢长大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她那个时候,是如何悠游自在啊。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一颗春心,也开始萌动,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李清照初次尝到了愁的滋味。“梨花欲谢恐难禁”、“醒时空对烛花红”,不过,那个时候的愁,至多也只是伤春感怀而已,说是愁,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些甜蜜的负担,至多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算不上是真正的愁怀。

嫁给了有共同志趣的丈夫赵明诚之后,她的心思有了寄托,于是,心绪便开始渐渐平复下来,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她渐渐发现,真实的人世间,绝对不像诗词中描写的那么美好,于是,她开始有了真正的迷惘和烦躁。她或许做梦都想不到,朝廷那一帮大男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竟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李清照的父亲,由于和苏轼的关系不错,于是,便被人划入在“元祜党籍”之中,受到了牵连,而与之相反,她的公公,也就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是地地道道的新党。夹杂在两派党政之中的李清照,心情又怎会好呢。据说,当赵挺之爬上了高位之后,李清照的贺词中竟然有“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句子,对她的公公,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不过,对于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还是深爱着的,可偏偏造化弄人,靖康难起,风云骤变,夫妻俩这原本猜书斗茶、赏花赋诗的好日子,也终于到了头,故土沦丧,南宋南渡,身世飘零,李清照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那心情真是难以形容,自然是终日凝眉,难以一展了。

童年的欢愉生活,是如此短暂,迎接李清照的,竟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中年的时候,她不幸丧偶,再嫁之后,又遇人不淑,那些她曾经珍视,当成心头宝的金石文物,也在战乱中几乎消失殆尽了。晚年的情景,更是凄凉,孑然一身,形单影只,漂泊天涯,这一切,凝聚在一起,“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就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李清照的词中,才会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蹙眉神伤的女子形象。

 

说到“愁”这个话题,那真是中国文人永远都忘不了的话题,想当年,屈子行吟泽畔的时候,便是怀着家国之痛,愁怨中结,因此才会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诗句。而东汉时候的张衡,目睹朝政腐败,也不觉感慨,写下了《四愁诗》,“何以怀忧心烦惋”。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有庾信,将自己心中的忧愁,写进了《愁赋》,感叹自己的忧愁之甚。古往今来,写“愁”的名句,不胜枚举,有人说“茫茫来日愁如海”,有人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人说“闭门欲去愁,愁终不肯去”……

总而言之,对于这一个“愁”字,文人墨客们展开了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写下了无数让人感怀的诗篇。而到了这位奇女子易安居士李清照的笔下,这个“愁”字,又有了无数新奇的描写。

都说愁是一种感觉,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李清照的愁,却是可以“抱”的,所以,她才会有“独抱浓愁无好梦”这样的句子。不仅如此,李清照的愁,甚至还是能够放在船上,加以运载的,君不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之愁,真是构思奇特,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身为一个乱世之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可以算得上是极其丰富的,所以,她内心所感受到的愁情,范围也是相当广的,“忧患得失,何其多也”,那其中,有李清照对于自己命运之愁,有对于家国时代之愁,相思痛,别离苦,黍离悲,婕妤怨,这一切全都蕴藏其中。

或许,李清照是一个喜欢划船的女子,所以,年轻的时候,才会有误入藕花深处的美好回忆。后来,她还曾经在一个“红藕香残”的秋日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享受那一份闲适和悠然。

可是,时过境迁之后,她的心绪也慢慢地变了,纵使是划船,也已经不能给她带来些许的欢愉,萦绕在她身边的,依然是无限的哀愁。一个旅途劳顿,面带倦容的女子,她风尘仆仆地赶路,她坐上了渡船,想要逃到外地避难。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走出了客舱。她曾经是那么渴望走出自己屋子,在大自然中尽情徜徉,可是,现如今,她真的走出去了,却从此变得孑然一身,孤苦伶仃,饱受战乱之苦,要想重新再感受曾经的“红肥绿瘦”、“淡荡春 光”,恐怕是已经不可能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现如今,她也只剩下了独自垂泪了,这样的感觉,恐怕和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读李清照的词,能够让我们很清晰地看见一个女子的形象,在她的早期作品中,那是一个天真烂漫,怀着淡淡感伤的少女或者是少 妇,而到了晚期,那女子却又变成了怀着深深郁闷之情的中年妇女,毫无疑问,这个女子的形象,就是李清照本人。

在古代诗词中,描写妇女的诗词,并不少,可是,绝大多数作品,其实都并非出自女子之手,而是男子创作的。要用一个须眉男子之心,来揣摩一个女子心中的想法,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之作,比如晚唐五代的时候,曾经盛行一时的花间派,便是其中的代表,温庭筠和韦庄,他们一个浓艳香软,而另一个则是清丽疏淡,都写了不少描写女性的词,有满头珠翠、情意缠 绵的女子,也有雍容华贵、端庄娴淑的闺秀,更有情思缠 绵、秀丽脱俗的姑娘,写得细腻至极,极尽女子的妍态。可是,这终究属于“男子作闺音”,就算他们描摹得再细致,也是以男性的角度来描写女性,看待女性,更有些文人,根本就是通过自己的臆想和揣测来创作,都比不上女词人自己描写自己,才更加细腻,更加真实。

所以,李清照笔下的自己,是真实的,也是唯美的,在她的面前,此前一切男子所描写的妇女,都要黯然失色了。

李清照所写的女子,是形神兼备的。她不像温庭筠,温庭筠总是喜欢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描写那女子身上的穿戴,屋子里头的摆设,殊不知,将这些东西描写得再细致,也只不过是一些外在的形容,对于那女子的内心世界,温庭筠却很少涉及。李清照也不像韦庄,韦庄总是描写人物在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写她的动作、言行,可是,也同样忽略了内心的刻画。所以,这两位花间派的高人,全都不及李清照,李清照笔下的女子,不仅有外在形态,也有内在气质。

且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嗔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虽然很短,但是,却写得非常全面,而且,这还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小故事。

“昨夜雨疏风骤”,寥寥六个字,就道出了时间是在昨夜,也说明了昨夜的天气状况。而“浓睡不消残酒”,则再次只用了六个字,就将一个女子的神态描写了出来,她带着一丝慵懒,刚从沉沉的睡眠中醒来,她的脸颊上,还带着一丝红晕,因为昨夜的残酒,尚未消去。一个女子,怎样才是最美的呢,不是涂脂抹粉,带上各种簪环首饰,正相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女子,才是最美的。所以,此时,脸上微微带着红晕,张开惺忪的双眼,宛如海棠睡的美人,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接下来,便是一段对话描写,那女子,问自己的侍女,那窗外的海棠花怎样了,许是因为担心小姐知道了海棠花凋残的事情,心中又会生出许多无端的愁思来,于是,那侍女便回答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却不知道,那位小姐,已经早就知道了结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些海棠花,恐怕已经早就凋残了。

这样的一首词,虽然也是反映思春的,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突破,可是,却有着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矜持,那春愁,是淡淡的,含而不露的,留给人无限的沉思。

在李清照的词中,到处都有萧条的庭院,凄清的长夜,恼人的天气,那屋子里的摆设,也常常是生着尘垢之物,这样的内容,和那些整天都花前月下的花间派词人,自然是大不相同的。而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一位惆怅而又慵懒的女主人公,她总是带着淡淡的感伤,怀着一种百无聊赖的思绪。那就是李清照自己,她是一个感情极为细腻的人,她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细细地品味这淡淡的愁,并且想在孤独和寂寞之中,展现自己的一种别样的美丽,这种美,不同于温庭筠笔下女子的那种雍容之美,也和韦庄所写的那些清丽的女子,完全不同,那是一种凄楚之美。

尤其是到了她创作的后半期,年华易老,家国不幸,这一切,使得李清照的愁绪更甚,所以,她笔下的自己,也显得更加凄婉。

“自来慵自梳头”,要知道,古代诗词中,要是写到女子的话,少不了的就是描写她们如何在镜子前梳头打扮,就算是《木兰辞》中那位飒爽英姿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当她卸下男装,重新换上女儿装的时候,也会“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是,李清照却懒得梳头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年华已经老去,对着镜子,就会看见自己那已经变得斑白的头发,那样的话,想起以前梳头挽髻,和丈夫互诉情话的场景,又会无端地生出了许多愁来了,所以,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还是懒得梳头吧。

李清照人称“李三瘦”,除了那一句“绿肥红瘦”之外,其余的两个“瘦”,都是她用来描写自己的,“莫道不销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若不是心中有着解不开的愁,身世寂寞清苦,又怎会变得如此瘦弱呢,这一个个的“瘦”字,让人感受到了李清照内心所承受的煎熬,感受到了一个生逢乱世,身世如同雨打萍的女子形象。这样的女子形象,自然是其他男性词人所不能真切感受到,也写不出的。

李清照的词,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词风,被人们称作“易安体”,通过寻常的言语来道出不寻常的意境,这就是“易安体”的特点,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学她的这种“易安体”,可是,却鲜有工者,因为,若是没有和李清照一样的生活经历,就不可能写出这样怀着浓浓愁意的词作来,就算勉强尝试,也只能是东施效颦。有一句话,叫做“盖愈穷则愈工”,或许还真的是这样吧,命运多舛的李清照,身怀家国双重之痛,那悲凉的身世,却给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令她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就是李清照,一个孤独伫立,千古凝眉的女子,她怀着淡淡的愁怨,写下了千古绝唱。真可惜,易安居士的《漱玉词》中只有那么几十首词,她留下的其他诗文,那就更是少得可怜了。但是,数量多远远比不上质量高,据说,乾隆一生就写过无数的诗歌,可是,真正能够让人们记住的,却屈指可数,而李清照呢,她的传世诗文虽然不多,但是却篇篇精彩,令人欲罢不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些词句,和那个凄清寂寥的人物形象一起,被世人铭记在心。

时光荏苒,一晃眼,千年过去了,如同白马过隙,有多少曾经著作等身的高人,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李清照,作为一介女流,她所代表的那独具特色的凄清之美,她那深坐凝眉的形象,却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流传千古,令人难以忘怀。那“清且涟漪”的双溪水上飘荡着一只舴艋舟,它载不动许多愁,但是,它却托起了一位绝世独立的女子,李清照。她和她的《漱玉词》一起,千古流传,滋润着千万浊世之人的心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