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到了廊前,只见傅青夜一身金丝滚边墨色暗花袍,站立在瑟瑟冷风里。风儿撩动他乌黑的发丝,一种清冷的气息扑面而来。
“傅大人,找我有何事?”刘宁弓着身子,卑躬屈膝地说。
“你来了啊?堂内审问的怎么样?”傅青夜望向眼前的涛涛江水问。
“回大人,已经审问出来,确实是有个蒙面女子从江面爬到岸边,往猫儿巷钻去。”刘宁颔首。
岸边,姜晴雪正蹲守在乌黑的炉子前做着实验。这烟雾一下子大,一下子小,还不时发出爆破声。“傅大人,你快来看。我知道烟雾的制作方法。”姜晴雪欣喜地说。
傅青夜携刘宁一同走过来,看着面前弥漫的烟雾,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她拍拍手掌上乌黑一片的碎砾,掸掸衣衫上的细微灰尘,拍着胸脯说:“这不难。烟雾只要用硫磺和硝石就能制作出来。”说完她蹲下身,拿着铁勺子,舀了一勺子硝石,半勺子硫磺,然后用火折子点燃,顷刻间,眼前被一片迷蒙的烟雾弥漫,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她分析说:“辰时,江面上正是雾气大起的时候,此时,在船舱内使用硝石点燃,制造出漫天的迷雾,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加大硝石的量,调好硫磺和硝石的比例,能制造如此大的雾霾天气不是难事。”
他拇指食指捏着下巴,说:“这烟雾制造不难,可是这祥瑞貔貅是怎么出现的?”
她双手背后,从身后掏出一支筒状烟花,点燃火绳子。五彩绚烂的烟花自筒子中喷涌而出,“砰”一声,在天空中绽放如花。
她指着天空中的烟花,说:“傅大人,你可知烟花这玩意?它燃放之后,能在天空中变幻成花。至于变幻成貔貅亦不是难事。”
她用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等原料混合制成火药,再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胶水、塑形材料(纸张、塑料、金属等)、发色剂、氧化剂(如硝酸钾、氯酸钾等)、燃料成分(木炭粉、铝粉、镁粉等)以及粘合剂(如树脂),调入氧化铜、钴蓝、铝粉等颜色,在外面包裹上一层烟花纸,就做成一个真实的烟花筒子。
傅青夜大喜,拍拍她的后背,夸赞说:“姜仵作,真想不到你还有这一手。”
“谢大人,我只不过是涉猎过杂书,略懂一二。”她谦虚地说。
“这大雾的谜团算是破解了,可是这神秘女子的身份还是无法确认。”傅青夜觉得头疼,扶着发胀的额头,陷入沉思中。
姜晴雪思索良久,主动提议,“傅大人,我有一法子,不知当用不当用?”
“说来听听?”他寻思着说。
姜晴雪贴在他耳边,耳语许久,而他听得认真,表情从愁眉不展,转为喜悦之色,连连点头称好。
郸城县衙小花园,百花齐放,一簇簇花朵缀满花枝。花团五彩缤纷,颜色多样,挨挨挤挤,堆积在枝头,散发出阵阵馨香。红花搭配绿叶,苍翠欲滴的叶片上还残留昨夜的干净雨水。一张石头桌子前,摊开一条绢布。
画师小甲从花园后侧走过来,一身白衫,看着颇有仙风道骨的感觉。他拱手作揖,“傅大人,姜仵作,你们找我有何事?”
傅青夜单手背后,指了指铺陈在桌面上的绢布说:“画师,这回找你来,麻烦你帮我们绘制一幅女子肖像画。”
画师小甲瞧一眼,躲避在姜晴雪身后的刘仪,问:“这位是?”
姜晴雪会意,将刘仪从身后拖出来,认真介绍道:“刘仪,古雅堂的伙计。这次运送文物入京城,他也在场。画师,你待会按照刘仪兄弟的描述,帮忙还原蒙面女子的相貌如何?拜托了。”
小甲看一眼姜晴雪,又看一眼刘仪,拱手作揖,恭敬地说:“刘仪兄弟,请便。”
刘仪瑟缩着脖子,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姜晴雪在一旁研磨墨汁,亲自督察画师绘画。
小甲握住蘸满墨汁的狼毫笔,面对着眼前的宣纸,询问一旁的刘仪,说:“刘仪兄弟,跟我述说女子的基本相貌,如眼睛大小,眼型,眉毛形状等。”
刘仪在脑海中搜寻着女子的踪迹,按照回忆,描述说:“柳叶眉,杏仁眼,眉间好似有一颗不明显的痣。”
小甲按着他的描述,在他的巧手,思虑下,一张女子画像应运而生。
姜晴雪拿着画像,啧啧称赞,“画师果然好画艺,女子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姜仵作谬赞,谬赞!”小甲谦虚地拱手作揖。
午后,烈日炎炎。太阳高高悬挂在天边,赤红色的日光照射下来,炙烤着人的皮肤,感觉到焦灼不安。官差拿着一张告示,张贴在城墙门口的告示栏上。他在画像背面涂上胶水,然后粘贴在告示栏目的中心位置,将凸起的部分慢慢抹平。
临近傍晚,太阳西斜,山峦顶上的太阳红艳艳的,余晖映照斜阳。山体被涂成一片火红色,镶嵌着一抹金黄色。出城的百姓逐渐增多,街道上百姓们形色匆匆,背着背篓子,抑或挑着扁担。大家看到告示栏上张贴着新的告示,目光纷纷被吸引过来。百姓们转头走到告示栏目面前,很快,挨挨挤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好似山野间的朵朵白色蘑菇,甚是可爱。
百姓们对着画像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叽叽喳喳,好似枝头上的麻雀儿。
“咦,是女子画像,这是谁啊?闺阁女子,到底犯了什么大事?”
“偷运文物,是乃大罪。这女子胆子也忒大咯。”
“你们看,好像有悬赏金额,足足二百两。”
“走,我们去寻找,掘地三尺,把她挖出来。”
有些好事的百姓一看有赏金,跃跃欲试。
官差大哥刘宁蹲守在告示栏旁边,仔细观望着来往百姓的表情,及时汇报给傅青夜。
琼花阁,刘宁急匆匆归来,禀告说:“傅大人,告示栏围满百姓,鱼儿上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