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光》(Maborosi)
是枝裕和(日本),1995年
观看建议:推荐观看
关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开始于他的这部《幻之光》,这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这些年来他差不多保持着平均每两年出一部新片的节奏,对一个非商业类型片的导演来说,这算得上是相当的高产了。《海街日记》、《小偷家族》和《无人知晓》显然是他更广为人知也更受好评的几部作品,但与多数人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这部《幻之光》。
一直以来这部电影都没有画质太好的版本,这段时间看到终于有蓝光版出来,于是就满怀期待地找来又重看了一遍。不算太完美的是,这个新出的蓝光版虽说画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和真正的蓝光能达到的视效比起来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影片整体上显得不太通透,一些局部的画面看上去也略显昏暗。
这部片子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这里显然没有详细复述的必要,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讲了一个女人的两段婚姻感情生活,首任丈夫莫名死后女人改嫁认识了第二任丈夫,虽说这两段感情都很美好,但女人心中却一直因为前夫的死而有着一个无法解开的结。这部电影真正出色的地方在于对那些日常细节的精确把控和细腻表达,是枝裕和也正是从这部片子开始建立起了他的这种独特的影像风格,这无疑成了他的作品最显著的一个标签。
当然这次重看收获最大的还是对于剧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真正驱动这部影片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女人心中一直执念的那个关于前夫之死的暗结,如果说此前我一直认为女人执念的是前夫到底是自 杀还是仅仅是个意外的话,那么现在我确信女人真正的执念无疑在于前夫为什么会事先毫无征兆地跑去自 杀?前夫死于自 杀通过这次的重看成了一件确定无疑的事。这部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宫本辉的同名短篇小说,其实小说中本来就明确交代了女人的前夫是自 杀的,但影片在这一点上却没有完全明示,这显然容易让人造成误解。我不知道这是改编时候的故意为之还是因为对于剧情的过于想当然而疏忽。不过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其实也挺好,这无形中给了观众更大的想像空间,毕竟在不同解读之下自 杀和意外这两种可能都明显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不难发现其实这部影片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就在于影片中段女人因为出席弟弟的婚礼而再次回到以前居住生活的地方。在此之前,哪怕女人心中倾向于认为前夫死于自 杀,但她还是可以将此当作是个意外来开脱自己。而这次的故地重回,种种见闻之下面对无可置疑的事实,女人心中那本来就不甚牢固的自我防卫随之而彻底崩溃,此时的她显然不可能再用前夫死于意外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寻求安慰。当真相需要残酷面对时,女人显然希望能为此找到最终的答案以求解脱,毕竟她根本无法理解前夫无端的自 杀。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主要在讲对一个人我们到底能有多大程度上的了解。就如片中女人和她的前夫一样,两个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结婚生子后虽说生活略显拮据但两人感情一直都很好。在女人眼里前夫根本不是那种对生活绝望的人,她也根本找不出他会抛妻弃子跑去自 杀的任何理由。对女人来说这是无法理解的事,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这同样也是难以理解的事。但影片的精妙之处也正在于此,它那看似不动声色的温情之下却隐含着生活的另一层残酷真相——人与人间的了解其实是有限度的。有些人就算你了解他的过去与当下,就算你们朝夕相对每天都是欢声笑语,但你却不一定能真正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样的想法可能每天还在一点一滴的累积变化。有些人的痛苦你并不一定能看到,他那表面的温情之下也许就隐藏着无法挣脱的精神束缚。
影片最终并没有为前夫的自杀给出一个答案,整个剧情的爆发点显然是临近片尾女人一个人出走最终现任丈夫在海边找到她时两人的一段对话。
女人:我只是...我只是不懂...为什么他会自杀...为什么当时他会走在电车轨道上...当我一想到这个,我就控制不了我自己,为什么?你也认为他真的是自杀的吗?
现任:爸爸曾经说过,大海在召唤着他,爸爸过去常常出海,当他出海感到孤独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束美丽的光,在远处闪啊闪,召唤着他。我想这也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这显然不算什么答案,但这显然也是最好的答案,其实这部电影的片名就已是最好的答案——有些人总是会去追逐一些你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就如虚无之中那一点闪动的光,这是你看不见的东西,但对他却有着十足的吸引力。
生活本来就该如此,我们又何必执念于那些永远无法厘清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