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六月中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中军校尉袁绍等人密令,率军进京诛十常侍。
董卓接到命令后,立刻率军出发,前往洛阳。
出发前,在自己的谋士李儒的建议下,同时上书弹劾十常侍:
【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皇帝的宠幸扰乱天下。
臣董卓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
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缴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顺大将军之意,清除奸邪!】
在得知大将军何进已经暗中下令招各地豪杰进洛阳铲除十常侍后,何太后仍然不答应罢免十常侍以及宦官集团。
不过,得知自己的兄长何进已经做出招外援入洛阳这等愚蠢之举后,何太后也心有不安,于是找来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商量对策。
洛阳皇宫,南宫嘉德殿内。
何太后再次召见一众宦官。
“老奴拜见太后。”
“起来吧,今日招尔等过来,是有事想问。”
“太后请讲。”
“今大将军何进已招各地豪强入京,不日便将抵达洛阳,此举意在诛杀尔等,废黜宦官之制,本宫虽有心阻拦,奈何手中无兵,难以抗衡啊,尔等可有对策?”
“这……还请太后看在昔日老奴倾力相助的份上救老奴一命啊!”
“本宫正有此意,吾兄何进也不知被那群士族许诺了好处,竟会做出此等愚蠢之事,尔等也快想想,可还有破局之法啊?”
张让、赵忠等人互相看了看,都是没想到什么好办法,突然,张让咧嘴一笑,上前献策。
“回太后,老奴有个法子。”
“哦?说来听听。”
“诺,昔日御史中丞韩馥请求前往冀州征讨黄巾之时,老奴等曾出手相助,后韩馥想要改进农具,十常侍毕岚亲身前去督造,先帝行废史立牧之策时,老奴又多次劝谏,为韩馥争取到冀州牧之位,如今韩馥已将冀州牢牢控制住,其兵多而将广,冀州也在其治下欣欣向荣,依老奴观之,其势力不在董卓之下。此刻太后可以各地军队不听号令,私自入京威胁皇权为由,召韩馥率军入京,以稳定局势。”
“好,言之有理啊。速去誊写诏书,送往冀州牧韩馥手中。”
“老奴遵旨。”
……
冀州,州牧府内。
韩馥看着快马加急送来的诏书,心生疑虑。
“寿昌啊,上面说以董卓为首的各地豪强未经允许便率军直往洛阳,太后下诏,命我率军进洛阳护卫天子,你怎么看?”
【啊?历史上也没这一出吧,不过,本来没想去洛阳趟这浑水的,既然诏书都到了,那就去会会董卓吧。】
虾仁接过诏书看了一眼,便开口道:
“主公,此天子诏书,我等必须遵从,臣以为可趁此机会将何太后与天子接到邺城来,而后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啊。”
韩馥大惊失色,转头问身边几人的意见。
“子卿啊,寿昌之策如何?”
“主公,此策风险极大,臣以为不可。”
“正南,你说呢?”
“主公,当今朝廷不稳,陛下年幼,大将军又想诛杀宦官,此等混乱之时,臣以为可以一试。”
“元皓,你以为如何?”
“若得天子,可以此号令全国,纵然失败,也不过是一句救驾不成而已,臣以为可行。”
“好,子卿点齐粮草,正南分发兵甲武器,元皓暂代冀州政事,寿昌前去传令,命麹义率凉州部曲三千,潘凤率冀州精兵五千,分两路大军直奔洛阳,与并州牧董卓对峙。”
“诺!”
……
就在董卓即将抵达洛阳之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对何进说:
“兄长,我们兄妹几人当初一起从南阳入宫,出身贫贱,受尽士族欺凌。”
“这一路上,多亏了宦官的扶助,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有了如今的富贵。现在兄长招各地豪强率军入京诛杀宦官,可谓是覆水难收之策,应该多加考虑。”
“我看啊,如今应该暂且与宦官们和解,不然今日依靠士族与外人诛杀了宦官,明日遭殃的就是我们何家了。”
何进没有回应,不过这番话实打实地说进了何进心坎里。
董卓到渑池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就派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
董卓不接受诏命,一直进军到河南郡。
种邵受命迎接他的军队,并勒令他退军。
董卓猜测洛阳政局已经发生了变动,于是命令部下用武器威胁种邵让开。
种邵当即大怒,用皇帝的名义叱责他们,士兵都害怕地散开。
而后,种邵上前当面责问董卓,董卓理屈,只好撤军回到夕阳亭。
就在这时,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就用威胁的语气对他说:
“如今与宦官之间不死不休的矛盾已经形成,我们的目的也已经被宦官们知道了,将军还在等什么?该做决断了!事情拖久了难免生变,昔日窦武被害的惨剧还在眼前啊!”
何进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有不经请示就逮捕或处死罪犯的权力。
又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命属下的方略武吏去侦察宦官动静,又催促董卓等人,让他们派驿使紧急上奏,在奏章上声称要进军到平乐观。
何太后收到奏章后大为恐惧,正想先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罢免回家之际,韩馥率领的两路大军也到了,何太后于是安下心来。
不过还是有一些小黄门出于害怕,纷纷去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见到他们后,对他们说:
“天下动荡不定,就是因为你们先前的所作所为遭人记恨。如今董卓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还是早日回到自己的封国去自求多福吧。”
袁绍劝何进乘此机会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没有答应。
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