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骨之壤》书评
波兰的一个小镇发生了一桩诡异的命案,更诡异的是,命案背后似乎有一个连环杀手。人心惶惶,而谁也没有想到,被鹿骨头噎死的大脚正给了凶手作案方式的灵感。
“我”,雅妮娜女士,是个得过铅球冠军、设计过建筑,现在给小孩子教英语的老太大。精彩多变的职业角色既体现了“我”多面的能力与身份,也串联起一张暗网。病?至于病,没人有病。占星术只是她的小爱好,是她观测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她生活理念的体现。
哦,她还有一个理念是动物的生命同样重要,杀生偿命,人类亦然。
给贵宾犬的演讲是一场宣告。人类因为本性中的自私、残忍与傲慢而堕落,但没有关系,会有人为动物们发声,如同会有人将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作品翻译成波兰语。如果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能是“我”呢?人们都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活,当信念冲突时,谁来宣判角斗的输赢?
无法走出丧犬之痛的复仇女神站了出来,她要以杀戮终结杀戮。
一直到小镇上的人推测出凶手之前,书中笔调宛如散文,尽情描绘着邻里风光、山野百态,偶尔穿插着关于凶杀案的讨论。昆虫学家的借宿看似伏笔,实则镜面。离经叛道的奇葩们为了融入群体掩盖着内心的疯狂,却终于在事态失控后变得无所顾忌。“等她出狱后,我要娶她。”但你没有机会了,鬼怪,因为她根本不会入狱。
罪恶。用罪恶结果罪恶时,是负负得正,还是罪加一等?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地位转换,正义的天平又将倾斜向何方?第一人称叙事仍然藏匿了太多秘密,于是,在朋友们的注视下,“我”将实情和盘托出。那些与二战有关的意象并非单纯的隐喻,也是桥梁:虛构与现实的桥梁、过去与当下的媒介。
糜骨之壤上,埋葬的是死于猎杀的小动物的尸骨,也埋葬了死于“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谋杀的猎人。也许生命终将凋零,而不是糜烂——但是已然逃亡捷克的“我”,不会再回答这个问题了。一个循环诞生了,宛如莫比乌斯环,啮咬着所有人的良心,也质问着故事结局的意义。
说起来,与本书还颇为有缘。起初,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女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年,偶然从一本杂志的作家介绍栏目得知了此书。波兰,遥远而神秘的东欧,如同她题材广泛的作品。然而没有去深入了解。一是忙,二是对侦探小说(算是侦探小说吧?)兴趣不大。直到高三时为解苦闷浏览图书角,赫然发现这本与周围的习题集格格不入的存在。好奇之下翻开扉页,不错,捐赠人大写“Carpe diem”以激励书友。浅浅试阅,惊叹于“文学女巫”的文字魔法,便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将其彻底细细读完。于是,大学图书馆圆了这个梦,我终于能尽情享受微醺般的阅读体验,并沉浸在一个狂野又浪漫的现代性神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