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私塾勤学不停辍 少年有志识经典
早年,保德县出过一个贡士,叫赵崇信。民国初年,赵崇信任岢岚知县,但是,赵崇信在官场很不顺利。正直无私的赵崇信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常常遭到排斥,渐渐地厌倦了官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初,退职还乡弃官而归。民国七年的冬天,赵崇信在城内白衣殿建了一所私塾,开始从事私塾教学,当起了先生。赵崇信学识渊博,教学严谨,很受保德人爱戴,又有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教学方法与以往先生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戒尺,从来不体罚学生。赵崇信以他的学识教育学生,常常告诫孩子们如何立身做人,常常讲一些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古人的故事,以此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保德培养出了一些人才。私塾有私塾的规矩,其中一样儿就是收取学费,就是古人所说的“束脩”,不像公立学校一样可以免费入学。尽管赵崇信的学费挺贵,因教学质量挺高,城里那些有钱人家,把孩子送往赵崇信的私塾。
当时,保德县也开创了新的学制,县城内公立学校也初具规模,有高等小学校一所,初等小学校五所,招收学生292名,其中女学生14名。民国初期,大多国民还相信“女子无才就是德”的古训,当时能招收这么多女学生,真是难能可贵啊!
赵崇信所崇尚的是中华文化,他认为公立学校不过是儿戏罢了,不值得一提。天底下,谁不知道中华之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上独树一帜,魅力无穷?如何把泱泱中华之文明继承之,发扬之,是赵崇信耿耿所念的头等大事。
赵崇信常常感叹说:“公立学校误人子弟,乃中华之不幸啊!”
王继声出生后,家里人一度想着让他到公立学校就读,因为那样可以节省不少钱呢!不过,王继声有一个本家伯父家境不错,也有相当的古文化功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就建议把孩子送到赵氏私塾上学。由于两家交往不错,本家伯父常常帮着王继声一家。
等王继声稍稍懂事儿了,本家伯父出部分资金,将其送往赵氏私塾,并对王继声的奶奶说:“婶子,别看你这孙子年龄小,头脑反应快,说话有条理,是个好苗苗。一则公立学校不招收这么小的孩子,二则赵氏私塾乃中华文明之正统,还是让猴孩子上私塾吧!”
奶奶说:“大侄子,上私塾好倒是好,只是我们家穷,没钱供孩子上啊!”
本家伯父说:“没啥,没啥,这些费用我先替你们垫上,什么时候你们家境宽裕了,再还也不迟嘛!”这样,王继声三岁时就上了私塾。
别看王继声年龄小,上私塾可一点儿也不含糊。私塾里的孩子年龄不一,有大有小,王继声每天跟着学长们摇头晃脑,一块儿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之类的古典经句,愣是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时光飞逝,王继声很快就是一个六岁的小家伙了。他调皮,好动,跟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也喜欢舞枪弄棒,撩猫斗狗,但最为喜欢的还是看书。奶奶跟母亲看着王继声健康地成长着,心里都很欣慰。这时候,他又有了一个小他三岁的妹妹。全家人和和美美,很是幸福。
最近几年,掌柜的生意也好起来,因为王雄昌吃苦耐劳,头脑又灵活,颇得掌柜的赏识,就将好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他来料理,王雄昌家庭的收入也日渐丰厚起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又是一个年节,王雄昌回了家。王继声于是给父亲背自己学过的东西,“三百千”都是小儿科了,王继声倒背如流,整个儿是滚瓜烂熟。
“这猴孩儿,将来一定有出息。”尽管有“父不夸子”的古训,但王雄昌看着儿子懂事的样子,还是忍不住摸着他的小脑瓜,高兴地说,“你还会背什么?”
听了父亲的夸奖,王继声的心里也是一阵激动,他用稚嫩的嗓音一字一顿地背《名贤集》、《日用杂字》、《朱夫子治家格言》以及《幼学琼林》等。
“行!”王雄昌对儿子很满意,说,“小小年纪就能记这么多东西,了不起!”
“爹,我还会背其它经典呢!”说着,又是一通竹筒倒豆子,噼哩啪啦嘴不卡口地背《大学》、《中庸》等,就像滔滔黄河之水,滚滚而来。
王雄昌的本家大哥听说王雄昌回来了,也过来串门问好。
聊着聊着,本家大哥就问道:“雄昌弟,你在外面打套宽,知道的事儿多,倒是说给大哥听听啊。”
王雄昌说:“这个你真还是说对了。南上北下的人到我们店铺里的有很多,天南海北的事一拉就是一大串。”他不着边际地谈这说那,直说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为了不起的应该算北京那边的学生运动了。己未年四月初五,成千上万名学生云集天安门,游街请愿,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可热闹啦!”
本家大哥听得晕头转向,不辨东西。对于一个生长于保德小县之城的人来说,这些大事连个皮毛也不知道。就问王雄昌:“章宗祥是什么人?学生们为什么要打他?赵家楼是谁的楼,为什么要被烧掉?……”
王雄昌也只是听说而已,要是分析得再仔细些,他自然也是一问三不知。他只好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支离破碎的事情一一道来。
“乱套了!全乱套了!”本家大哥说,“猴孩子不好好念书,在天子脚下闹事情,真是荒唐!”
王雄昌说:“大哥,还有好些人提倡白话文,反对儒家学说,像继声背这些东西大约在北京是没什么用了。”
本家大哥听了这话,就生气了,说:“儒家理学,乃中华之本。离经叛道,只能走向死胡同!胡闹,胡闹!”
王雄昌解释道:“不过,我觉得北京那边来的客人说的也有些道理。”
“啥道理?”
“自秦始皇以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教育资源相当不公平,像你我这样的下层劳动人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百姓识字的很少。推广白话文,就是要启百姓之智慧,让百姓睁眼,不再被统治者糊弄。我听说咱县公立学校这几年搞得不错,识字人数连年递增,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变化啊!”
本家大哥一听王雄昌赞同公立学校,心下忿忿不平,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天爷也怕是弄不明白了吧?”
王雄昌没听出来本家大哥的意思,继续说:“我看啊,让猴孩子上一上公立学校也未尝不好?”
本家大哥又是一声长叹:“乱了,都乱了。祖上的基业都让这些人给糟蹋了,你让你的猴孩子上公学去吧,我可不让我那猴孩子上。什么公立学校?哼,我前些日子到那里看过,那些猴孩儿,坐没个坐相,站没个站相,跟先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行先生礼;这倒也罢了,你说公立学校那边还招收什么女娃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哪里有让女娃子上学的理?唉,真是把祖上的规矩都辱没尽了。我算是看透了,这年头,兵也荒,马也乱,饭吃不饱不说,税务倒是不少,官府今天讨这个,明天要那个,咱们这些百姓啊,能好好出口气就算不错了。唉——”
以前,哥儿俩在一块说些相互关注的话题,拉些天南海北的乐子,十分合得来。这会子,王雄昌因在外面见了世面,好多认识已经跟本家大哥讲不通了。话不投机,半句嫌多。哥儿俩客气了几句,竟至于不欢而散。
王继声当然不知道两位长辈在谈论什么,只是坐在旁边教妹妹大声地背诵着“三百千”。他感觉妹妹长大了,也应该好好学些文化,就像公立学校那边的女学生一样。妹妹说:“哥哥,我也要像奶奶一样,懂好多东西!”
王继声说:“行。哥哥教你!”
王雄昌摸摸王继声的小脑袋,说:“你也足龄了,可以上公立学校了。到时候,送你到公立学校念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