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与时俱进入公学 巧识博学少年郎
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各地大兴修学,保德也不例外。为了区别旧的学制,“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学校又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到民国七年(1918年),保德县拥有高等小学校1所,初等小学校5所。全县识字之人数竟然达到了930名。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让普通百姓游离于书本之外,教育成了有钱有权人的专利。如今,普通百姓可以就学,即使那些地位低下的女子也可以入学,这是时代的一大进步。早些年,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倒也可以学习琴棋书画。而农家闺女当牛做马,好不过给大户人家的女儿当个丫头,跟一帮穷男人们一样,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谁还把她们当人看待?现在竟然可以进入学校,跟男孩子一样读书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特别是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山西省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学校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保德的高等小学虽然还是1所,但又增加了1个班次,共为3个班,招收学生66人。而初等小学则增加32所,连旧有的小学共有37所,学生人数猛增到1218名。增设了初级女子国民学校一处,学生18名,还设立了补习国民学校31所,招收学生936名。到了民国九年(1920年),全县学龄儿童共有2977名,就学的1395名。
随着公立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学人数越来越多。那些当初还能跟公立学校所抗衡的私塾,处境日渐困难,即使像赵崇信那样较大规模的私塾也难以为继,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立学校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颇具灵活的新兴教育令人耳目一新。不少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公立学校,把孩子从私塾转移到了公立学校。
民国十三年(1924年),王继声6岁,到了义务教育的年龄,奶奶把他送进了城内初级小学。
“好好念书,长大了当个官儿。”这是奶奶对孙子的期望,“不要像你爹那样当苦力,收入少,吃苦多,骡马一样,没日没夜受个够,有啥盼头?”
王继声听着奶奶的话,懂事地点点头。是啊,谁念书不是为了当官儿呢?当官儿多好,骑高头大马,住深宅大院,吃鸡鸭鱼肉,喝琼浆玉液……那可是神仙般的日子啊!不过,他很快就想起了赵先生的教诲,于是对奶奶说:“奶奶,赵先生曾说,当官就要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大志,报效祖国!”
奶奶听了王继声的话,又摸摸他的小脑袋,乐呵呵地笑了。
走进公立学校,王继声才发现这里的的科目很多,有通俗国文(即白话)、算术、修身、体育。这些丰富多彩的科目令孩子们耳目一新,大家在公立学校读书,感觉跟私塾上学真有天壤之别。当初,赵先生教授的科目只有文言文一项,除了背还是背,不求甚解,记住就行。而文言文的好多篇目倔屈聱牙,别说什么理解了,光读起来就很费劲。不过,学过文言文的孩子再学通俗国文,倒是易如反掌,太过简单了。
正因为如此,王继声跟那些在私塾里学过文言文的孩子,在公立学校里占了不少优势。
当时,在城内初级小学念书的,有一个叫王继汤的孩子,是王继声的远房哥哥。王继汤的父亲叫王龄昌,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在县商会付款局当小职员,为地方上公立学校筹集资金。他热爱乡里,廉洁奉公,地方上小有名气,人们尊称他为“二先生”。虽说是远房,但毕竟是本家,王继声按辈份称“二先生”为二伯父。不过,由于两家的家境不同,故而没什么深交。
王继声小小年纪,因为学业优异,很快引起了王龄昌的注意。特别是当王龄昌发现王继声人小志大之后,就嘱咐儿子王继汤,说:“猴孩子,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看你那本家小弟王继声,虽说小你两岁,倒也是个厉害的种,多跟他交往,定收益不小。”
王继汤本来就喜欢王继声,听父亲这么一说,更是喜上眉梢,高兴地跟王继声往一块儿钻。兄弟俩倒是比前辈们走得更为贴近,形影不离,颇有相识恨晚之感。
王龄昌毕竟是个有学识的人,常常关注一些国家大事,王继汤耳濡目染也知道了不少。他常常把这些事情告诉王继声。有一次,他对王继声说:“继声,你知道吗?民国六年(1917年),有个叫张勋的人在北京‘复辟’啦!”
“什么是‘复辟’?”王继声仰着小脸,疑惑地问道。
“就是又有人当皇帝啦!”王继汤说,“这个张勋真是个坏蛋,民国都成立了,他还要扶持溥仪当皇帝。”
“当皇帝怎么了?”王继声当然不明白一个国家有皇帝和没皇帝有什么区别。
“这个——”王继汤被王继声问住了,挠着头皮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只好说,“等我向父亲问清楚了,再告诉你。”
过了几天,王继汤就对王继声说:“继声,原来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人。他是一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最大的剥削者;他和那些官员高高在上,剥削老百姓呢!”
“那我就学宋江‘替天行道’,去梁山泊招集108条好汉,杀那狗皇帝和鸟官!”王继声忽然想起了刘芝盛,于是说道,还像模像样地比划了几下拳脚。
“那不行。宋江最后还是被官府招安害掉啦!”
王继声听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
“别唉声叹气的,大丈夫男子汉顶天立地,不能遇事就唉声叹气。”王继汤坚定地说,“我们可以学习孙中山先生,去革命,去推翻剥削老百姓的鸟皇帝。”
“哥哥,奶奶常常嘱咐我好好念书,长大后当个官儿。当官多好啊,不用像现在吃不饱饿肚子,可以吃香喝辣……”
“不!”王继汤坚定地说,“人常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儿不是好官,不能当!”
王继声听了,说:“那就做范仲淹一样的官,为天下百姓造福。”
“对!当官就要当清官,为民造福。”王继汤这个小不点儿,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大人,“唉,连年兵荒,民不聊生。如今,华夏大地,军阀林立,混战不休,可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令人痛心啊!”
“那该怎么办?”王继声问道。
王继汤警惕地向四周看了看,见没有人,悄悄地趴在王继声的耳边说:“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能乱说啊!”
王继声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听父亲说,孙中山先生推行三民主义,深入人心。现在,孙先生又在提什么三大政策,叫——”王继汤又开始搔头皮,好一会儿才说,“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什么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啊?”
“这个——”王继汤又搔了一通头皮,说,“俄好像是俄国,共嘛——我父亲好像说过有一个什么党——对,是共产党……”
这时候,有一个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好奇地看了他们一眼,王继汤马上停止了说话。
“哟呵,这两小调皮鬼,又在商量去哪里捣蛋吧!小心我去告‘二先生’收拾你们。”
看来那人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王继汤看看王继声,相视一看,“哈哈”地大笑着跑掉了……
王继声最早时候就是这样“接触”共产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