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秉性耿直抒直言 仗义疏财
书名:文物“王魔”——王继声传 作者:白雪不黑 本章字数:2112字 发布时间:2025-04-02

六    秉性耿直抒直言    仗义疏财济鳏夫

    

王继声自从上了公立小学后,更加勤学上进,成绩一天天优异起来,令先生器重,同学们欣赏。学校有位姓白的外地先生,尤其看重王继声,常常表扬他,说他将来一定会学有所成,成就一番事业。王继声很懂事,跟白先生无话不谈,甚至提起他跟焦克显、刘芝盛忘年结拜的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白先生说,“我早就听说你小小年纪仗义执言,不屈服牛娃,敢于跟比你大的猴孩儿据理力争,有个性,是条小汉子!”

王继声听说白先生叫自己“小汉子”,心里一阵激动,脸上顿时冒出一片潮红,说:“谢谢白先生夸奖,我不过是意气用事,哪里是什么汉子?奶奶为此常常批评于我,说我性格怪僻,不善与人沟通呢!”

白先生说:“古人云,‘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世道险恶,人心不古,为人过分耿直,有其短处啊!”

白先生说这话,本是对王继声的一个善意的提醒,没想到王继声的耿直劲儿偏偏在这时候又上来了,说:“白先生,您常常教导我们为人要正直,说话要掷地有声,为什么又说这种话出来?自古为人师表,先生却出尔反尔,有违师者之率直,令人汗颜啊!”

白先生听了王继声的话,脸上顿时现出难堪之色,只好说:“你还年幼,好多道理我一时难以与你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等你长大了,再跟你理论,你方知为师此话之良苦。”

王继声哪里听得进去,只是凭了意气,一再跟白先生理论。

白先生无奈,只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这样说话可是对为师的不尊啊!”

王继声说:“俗话说:‘老娘拉在锅里也是臭的。’白先生如何理解这话的意思?”

白先生见王继声西瓜皮擦屁股——没完没了,只好说:“好好好,那你就一意孤行,听则听之,不听则违之;为师不过提一建议耳,你看着办吧!”

王继声看白先生如此生气,心里忽生幡悟,一丝不安浮上心头,但脸面上一时放不下来,口上不依不饶地说:“赵先生曾说‘对事不对人’。白先生,我佩服您的学识,但不能接受您的这种为人处事的观点。我也是对事不对人,请您担待。”

白先生就坡下驴,说:“既要努力学习,又要琢磨着如何为人处事,世事莫测,难以为料,好自为之啊!”

白先生本来是一番善意,不想被王继声曲解,两人竟落个不欢而散。

王继声却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在理论上占住了上风,某天对王继汤提及此事,颇有些得意。

王继汤说:“继声啊,白先生之说亦有道理……”

王继声一听王继汤的话,立马打断了,说道:“莫非你也两面三刀,人前人后心口不一?”

王继汤拍了拍王继声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弟弟年幼,听我细说。自古耿直之人不可胜数,但因耿直之性而吃苦受罪的亦何其多也。”

“难道心性率直也是罪过?”

“唐之名相魏徵你该不陌生吧。其一生直言进谏,力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其死后,被谥号为‘文贞’,入了凌烟阁……”

王继声再次打断王继汤的话,说:“人生在世,当为魏丞相耳!”

王继汤接着说:“魏徵死后,唐太宗痛心疾首,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名相明君,可谓光彩照人!”

王继声听了,拍手而欢。

王继汤忽然脸色一变,说:“你道史书之后还有什么故事?”

王继声不明就理,急忙问道:“还有其他故事?”

王继汤说:“魏徵在世之时,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还主动找他结成亲家;不仅如此,在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徵尸骨未寒,唐太宗竟然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王继声听了,禁不住张大嘴巴“啊”了一声。

王继汤点到为止。

王继声颇为惭愧,说:“继汤哥,我要找白先生真诚地道歉去!”

王继汤看着王继声诚恳的样子,笑着点了点头。

此事过后不久,王继声又遇到了一件事情。当年的小伙伴六十三的奶奶去世了,留下六十三的爷爷孤苦度命。因为生计为艰,六十三一家自顾不暇,赡养老人有一顿没一顿,令人看着可怜。

王继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毕竟自己家境比六十三稍好些,他就想去接济一下六十三的爷爷。一天,王继声从家里偷了些米面,悄悄地送给老人。老人不知就理,就收下了,对王继声千恩万谢。事后不久,奶奶发现家里常常丢失米面,于是留心起来,终于发现是孙子偷了送给六十三的爷爷。

奶奶说:“猴孩儿啊,咱们家的粮食也不够吃,你怎么能肥水流到外人田呢?”

王继声知道自己错了,想解释什么,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奶奶说:“你一片好心奶奶理解,可是不顾自家生计照顾外人,且不跟我们打个招呼,也是不对的啊!”

王继声说:“他老人家光景如此,我看着心里难受,该怎么办才好?”

两厢里一商量,奶奶最后说:“这样吧,你也不必偷偷摸摸了,一日三餐虽说不能应时给老人家,怎么说咱们的家境还是好些的,你拿其中一部分接济老人,不要再偷偷摸摸哟!”

王继声听了奶奶的话,心里高兴,说:“奶奶真好。”

奶奶私下里对儿媳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猴孩儿心性怪僻,手不积余粮,怕于自己不利啊!”

后来,王继声落地朔县,在全国上下最为艰难的岁月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自家温饱维艰的日子里,愣是几次倾其月工资,为了国家的需要捐助得一干二净,为国为民为党之忠心光华照人,日月可鉴。这一切,都被奶奶一一言中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