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更上层楼入师范 一腔碧血报国恩
民国八年(1919年)6月,由阎锡山创办的全省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成立,这就是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这里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阵地。
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国民师范学生梁其昌、韦思恭和纪秀川等在这所校园里秘密建立了第一个国民师范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创办了党、团的外围组织。“青年学社”和“青年墙报社”、“国语辩论会”等十余个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核心的群众团体,成为我党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和联系青年的纽带。他们开展以“打倒总干事,赶走班主任,成立学生会、参加省学联”为斗争目标的首次学生运动。
民国十五年(1926年),山西党组织又在国民师范建立了以薄一波同志为书记的国师党支部,发展党、团员220余人,为黄埔军校输送了一大批学员。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王世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担负过重要领导职务的不少老同志,都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1928年至1936年夏,省城党组织工作已转到农村,但国民师范的革命活动仍在秘密地进行着,他们以“九·一八”读书会,“山西互济会”,“社会科学联合会”,“红军之友社”等许多党、团外围组织播种着革命火种。这些组织都以党、团员为核心,参加这些组织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多达几百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王继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深受进步人士思想的影响。在这里,王继声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回想当年跟王继汤哥哥说什么学宋江“替天行道”的往事,不禁暗自发笑,笑自己的天真幼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互济会”党、团书记李雪峰和“山西红军之友社”负责人刘耀夫的直接组织和领导,在太原市中等以上学校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反会考斗争,并成立了“太原市中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同学会”,发动全市学生举行了游行、请愿。王继声参加了这些活动,从中受到了革命烈火的一次又一次洗礼。
当王继声来到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的时候,王继汤心里可高兴了。兄弟俩异地相见,分外亲热。
“继声啊,你来啦!”王继汤激动地说,“这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我在这里认识了好多有学识的人,学到了好多新鲜的东西——比咱们有保德大开眼界啦!”
王继声紧紧地握住王继汤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说:“你倒是给我好好地讲一讲啊!”
王继汤将王继声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什么《共产党宣言》、马列主义、陈独秀的《新青年》、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直听得王继声如痴如醉。
“还记得小时候我跟你说过的一些事情吗?国共合作,讨伐军阀吴佩孚这些消息,都是从太原传到保德的。知道是谁传过去的吗?是在太原上学的张集和张柱国,他们早就加入了国民党,后来还发展保德县城内人张念祖加入了国民党呢!张念祖和其他一些人自发成立了保德县国民党部临时县党部,不过,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不承认,最后不得已解散了。好家伙,那时候咱们年龄小,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下好了,你在这里念书,就可以懂得更多救国救民的道理……”
两年不见,王继汤的变化真让人刮目相看啊!以前总是听他父亲怎么怎么说,
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思想独立、很有个性的热血青年啦!王继声对王继汤不禁
肃然起敬。
“还有马林,听过吗?他是保德县新庄村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啦,是咱们那里第一个共产党员呢!保德人才济济,咱们可不能拉后腿啊!”
王继声听了这些,顿时感到热血沸腾。
“继汤哥,我可以入党吗?”
“当然可以。不过,你先好好地锻炼锻炼。”王继汤拍拍王继声的肩膀,关爱地说,“毕竟我熟悉这里的情况,你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王继声仰头望望苍天,心里一阵悲愤。可恨日寇侵我中华,“九·一八”事变占我东北,国民党只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竟然望风而逃不予抵抗,反而几次大规模“围剿”红军……在他的心底里,默默生发一个坚定的信念,等时机成熟了,就当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王继汤以品学皆优的成绩毕业了。回保德后,在县立模范小学任教。
王继声发奋读书,不辜负继汤哥哥的一片期望。与此同时,学生运动越烧越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已经远离了阎锡山建校的初衷。阎锡山发现国民师范是一团扑不灭的烈火,决定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下半年开始,不再招收新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12日,北平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太原各大、中学校在国民师范大礼堂开会,成立了“太原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王继声以一腔爱国热情积极参与。不久,共产党员段若宗,学生领袖乔增禄被反动当局以“吊打官警、宣传共党”为由惨遭杀害。至此,当局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停办了该校,结束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历史。这是后话。
王继声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内心的愤慨无以言表。
那时候,阎锡山政府四处抓人,进步学生和中共党员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当时,一个叫韩昌万的学生也参加了学生运动,是阎锡山政府抓捕的对象,有幸的是他逃出了魔爪,逃回到了家乡方山县。在学生运动还是高潮的时候,他曾对王继声说:“小老弟,有朝一日能够从戎杀敌,我必将投笔,纵然沙场马革裹尸,又何惧哉!”王继声听了,倍感悲壮。果然,当红军长征路过方山县时,韩昌万毅然从军。抗战初期,王继声在八路军120师偶然遇见了韩昌万,回忆当年学生运动的情景,不禁泪洒长襟,唏嘘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