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宣传抗日几欲献身 离亲别故投笔从戎
时光进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牺盟会总会派吕调元到保德成立牺盟筹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岢岚牺盟中心区委派“牺盟特派员”孔繁珠来保德建立牺盟分会。王继声以党员身份加入牺盟会。
这时候,又念了几年绥远省立第一中学的王继汤也毕业了,从绥远一中回到保德后,立即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在县动委和牺盟会的领导下,同宋达、王有龄等人密切配合,串连本县在省城读书的同学和本地的阎富山等小学教师,计约20余人,参加动委会宣传团,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以演戏、唱歌、讲演等形式,宣传发动群众起来抗日。
王继声看见王继汤,心里万分高兴,拉着王继汤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继汤哥,这几年你在外地求学,可把我想死了。回来就好,这下,咱们的力量就更大了。”
王继汤知道王继声已经加入了牺盟会,说:“兄弟,你长大了。这几年不见,你长见识了,思想进步得可真快啊!”
就这样,王继声跟王继汤、孙培贵等人统一协作,为共产党在保德宣传抗日做出了很大贡献。
与此同时,阎锡山对山西民众的爱国行为不安起来,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对抗,担心受到破坏“国共抗日统一战线”之嫌,于是暗中派人对进步人士进行盯梢。
那时,保德县有一个名叫“主张公道团”的反动组织,团长叫张继贵,是个极为阴险狡诈的小人。他跟旧政府、公安局狼狈为奸,处处打击热血青年,网罗各种罪名迫害进步人士。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更激起了学生和爱国人士的愤慨,他们游行、演说,声讨国民党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声讨各种反动组织的犯罪行为。为了使宣传口号掷地有声,王继声专门找了些薄铁皮,做就一个简易的喇叭。这种工具轻巧而又好使,宣传起来特有效果,令张继贵一时气昏了头,发誓不收拾这些不知高低的家伙誓不罢休。
有一天,正当王继声和另外两个青年学生在街头做宣传抗日时,几个便衣特务跟张继贵带领的“公道团”成员进行了尾随,打算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把他们抓捕。王继声他们一看不妙,从人群中挤出去,向城外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十几里外的一座大山前,不及细想,就往一个山洞钻了进去。特务们追到山洞边,不知道里面是不是藏有很多人,一时不敢进去,就在洞外喊着让王继声他们投降,随后又往洞里投掷手榴弹。
由于两个进步青年藏得不是很隐蔽,当场被炸身亡。王继声因为躲得隐蔽,避过一劫。那些特务和“公道团”成员们张牙舞爪,抬了进步青年的尸体回去“领赏”。王继声一直等到敌人都离开了,确信没有了危险之后,才壮着胆子摸黑回了家。恶劣的环境,让王继声几次死里逃生。虽说王继声保全了生命,心里倍感庆幸,但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常常回忆起那些火与血的岁月,禁不住为那些牺牲的朋友、战友而热泪满襟,放声恸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北平卢沟桥畔一声炮响,日寇全面侵华拉开了序幕。
王继声的思想日益成熟。国难当头,他越来越想弃笔从戎,到前线去抗击日寇,杀敌报国。可是,奶奶的年岁已高,母亲也劳累过度,常常生病,妹妹怎么说也是一个半大女子,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自己可是顶梁柱啊!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不过,每每回忆起赵先生的话,王继声便热血贲张。想我华夏大地,生灵涂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热血男儿,当以血洒疆场为无尚光荣,为何如此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呢?
就这样,王继声下定了参加红军的决心。
临行之前,王继声看着白发苍苍的奶奶和满面沧桑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了下去,“梆梆梆”磕了三个响头,含泪说:“奶奶,妈,不肖继声要报国参军,您二老多加保重!”
奶奶、母亲和妹妹听了王继声的话,霎时泪如泉涌。
奶奶扶起王继声,说:“自古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你为什么要去当兵呢?”
王继声含泪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为百姓打天下的。奶奶,妈,妹妹,我对不住你们。等红军打走了日本鬼子,我就回来看望你们。唉——你们要吃苦了。”说完,痛哭失声。很快,王继声就收住了眼泪,嘱咐妹妹说,“妹妹,哥哥走后,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膀上了,千万不要让奶奶和妈受苦。”
“哥哥,你放心去吧。”妹妹受到了王继声的感染,抹了抹眼泪说,“哥哥要惦着我们,打完了鬼子就快点回来,别让我们牵念。”
奶奶知道孙子的性子,犟得像牛一样,只要认准干一件事,任谁怎么说也不会回头的,只好说:“猴孩儿,打仗会掉脑袋的,你多加小心啊!”
那边,母亲早已哭成了泪人,连话也说不出来。
王继声整了整破旧的衣衫,扑扑身上的尘土,毅然夺门而出,投奔红军部队而去……那年,王继声19岁。
王继声与亲人一别就是十四年时光,十四年中,王继声再没见过三位亲人一面,因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他们互相不知其生死。当王继声后来在朔县安家落户回到保德时,当年的小妹妹已经出嫁,奶奶也已经故去,只剩母亲孤苦一人蜗居在日寇“三光”政策之后的一间小屋,以给人浆洗缝补衣物为生。王继声看到这情景,禁不住悲从中来,放声大哭,一头扑到母亲脚下,“梆梆梆”磕了一阵响头,对自己未能为奶奶和母亲尽孝而悲痛不已。最后,他将母亲接到朔县,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也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