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普天同庆驱日寇 随迁大军奔朔县
1945年8月15日,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终于将日寇驱逐出了中国。
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老百姓满怀美好的愿望,都以为天下从此太平,可以过上安宁而幸福的日子了。可是,在1946年,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双十协定》,国共战争爆发,整整持续了四年,双方伤亡惨重,一直到1949年9月才基本结束。
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解放区的大后方更趋稳定。1947年3月,党中央撤出延安之后,分成了前委、后委和工委。1948年3月,解放战争全面转入反攻。为迎接全国胜利,前委、后委和工委决定合并,并决定中共中央与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
王继声随军前往,路过雁门关时,组织上考虑再三,认为王继声在“延安整风”期间有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不宜前往西柏坡,思来想去,最后定板还是就地安置为好。这样,王继声就被“扔”到了朔县。
雁门关外的朔县,早在1940年已经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十一专员公署;同年9月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1946年朔县获得解放,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第五专员公署。
朔县的解放虽然早一些,但历经日伪多年的野蛮统治之后,苦难深重的朔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好多还停留在日伪时期。1948年,雁门关外的战事尘埃落定,但各种势力鱼龙混杂,社会相当混乱,不够安定。
在历史上,朔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大约从明代兵部尚书王越写过一首诗中可以窥见一斑。那首诗叫《关外吟古诗》,全诗如下: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县上对于王继声的安排实在有点为难。从资历上来说,王继声是老党员,参加过红军,后被改编为八路军,打过阎匪,抗过日;特别是早年,在太原还参加学生运动,后期上过“抗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都是很大的。按照常理,王继声应该当个“什么官”的,但是,领导们听说这个人驴脾气,死脑筋,“只认死理不认人”,凡事有一股子老牛吃草不抬头的倔劲儿。如果让他当“什么官”,是不是有点……就在领导为此大伤脑筋的时候,有人提议,不如让王继声去文教馆当馆长算了。这样做的好处是,“馆长”说起来也是个官儿,虽说没有什么实权,但对王继声来说总算是安排了工作,对“上面”也有个交待。
原来,为了让朔县人民深入了解共产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组织上决定派一个合适的人去搞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听说王继声有这方面的才能,就让王继声接受了这个重任。王继声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在这片被人称之为“野人家”的地方书写自己新的人生。他的新单位是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是一个清水“衙门”,一般人是不乐意去的。但是,组织上的安排,王继声又怎么可以不服从呢?
民众教育馆是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新兴教育事业之一,其前身为通俗教育馆,设立最早者为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于江苏省南门通俗教育馆。当时,全国各地普设通俗教育馆,办理编审小说、剧本、戏曲、教育书籍、讲演稿等工作,经常发刊时事资料宣传社会大众,并附设讲演所等社会设施。依照教育部公布(民众教育馆规程)的规定:民众教育馆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与社会教育目标,实施各种社会教育事业,实现“养成健全公民,提高文化水准,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民众教育馆的思想来看,其与学校教育职能有所不同。民众通俗教育馆主要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开展综合性的社会公众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借以提高广大国民的整体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民众教育馆面对的对象是成年人。组织上的任务很明确,那就是在做好通俗教育的前提下,一定要向市民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经历过长久的战乱之后,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局限性很强,如何让民众在短期内掌握大量信息,以新时代的眼光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王继声开始了沉思。
王继声发现,朔县当时较为繁华之地是大营街,那里商铺林立,人山人海,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叫卖声、谈价声、鼓噪声、钉鞋声、击打铁皮声、打制银器声、抠凿农具声……不绝于耳。两侧的店铺门前,摆着各色商品:各色成衣、各种鞋子、上好毛毡、镰刀铁匙、泥抹剪子、洋皮铁桶、油篓木桶、大小桶箍、犁耧耙磨、杈耙扫帚、箩头簸箕、连枷木锹……真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再细看,还有大量用于迷信的做香、烛、表、炮、烧纸、线垛、斗库、纸轿、金银山、童男女、纸驴、纸马、纸骡子、春宫、仙案、纸牌等。
再再细看,则有瓷匠、瓦匠、木匠、泥匠、鼓匠、柳匠、刻字匠、箩笼匠……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其它则如峙峪的陶瓷,丈子村的盐碱、野狐涧的硝……也是要什么有什么。
举鼻子细细一嗅,则又有甘醇蒸酒、利民胡油、风味小吃等的气味扑鼻而来。
王继声就琢磨,在人多的地方宣传党的政策,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王继声在这里考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准备做政治宣传,不过他很快发现,大营街上人虽多,但仿佛都挺忙的,对于一个外地人的说教根本不在意。王继声就想,看来大营街不适合做宣传,这种事务针对对象应是喜欢谈天说地,又有闲暇时间的人,那样才有效果。主意打定,王继声忽然就想到了阁儿墩。
阁儿墩本叫文魁阁,也叫文昌阁,其位置较特殊,坐落在朔县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整个朔县城的中心,原有鼓楼。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楼台基上改建文昌阁。据旧资料记载,该建筑高约百尺,重檐飞角,宛如云朵簇拥,给人以凌空欲飞的感觉。一层供魁星爷,黑脸红发,长两凌角,两眼圆视,脚踩鳌头,右手握朱笔,左手拿墨盒,专点科举取士。阁楼二层供奉着文昌帝君,与文昌寺所建功能基本相近。
文昌阁有四额,分别为东额“朝阳”,南额“迎熏”,西额“来爽”,北额“镇朔”。阁儿墩南大街比大营街还要繁华,每逢节日,这里更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乡下及市民都要上阁楼一览城之盛景。有事没事,人们总会说,“上阁儿墩”一句,够得上一个历史悠久、塞外名城的阁儿墩码头。
王继声在这里逡巡良久,看着这热闹的情景,心中顿时有了底。对,就在这里宣传党的政策。别看那些人表面上闲散有暇,什么下棋摸牌,吹拉逗笑,听评书,学唱戏……不一而足,倒是喜欢些了解新鲜事情的主儿呢!而且,这些人的时间较为清闲,对时事的宣传及推广一般是很快的。
“如何能让朔县乡亲更好地把握党的政策呢?”王继声思来想去,忽然,他想到了延安时,发一次通知就会用一次小黑板。那是砌在墙上一块用精泥做就的黑板,上面刷了煤灰,有什么紧要的事情,在上面用粉笔一写,一目了然。
“我为什么不做一块黑板呢?”王继声想到这里,就开始行动了。他用斧头劈好了几块木板,钉结实了,又找了些黑煤灰粉刷了一下,一块简易黑板就做好了。为了提着方便些,他在小黑板上拴了一截小绳,就像提今天的手提袋一样。为了讲解时方便,他就像老师授课一样,提前就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写在小黑板上,第二天一上阵就可以用了。
那时识字的人很少,这块小黑板只能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还是喊话效果比较好。在战争岁月里,队伍上经常有一些宣传队,拿着快板,一边打一边说,很有节奏感。如果人多,光靠一张嘴巴就不行了,宣传队员就用一个大喇叭对着大家唱,效果很好。想到这些,王继声又找了一些薄铁皮,制成了一个虽然简陋但很实用的铁喇叭。
阁儿墩人来人往,某天忽然发现这里多了一个黑瘦精干的外地人,都很好奇。只见他操着一口外地口音,热情饱满地在阁儿墩下宣传国家政策呢。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国家政策好像离他们很遥远,一日三餐,吃喝拉撒,能解决这些日常生活是他们最为实际的。正因为这个原因,王继声起初的宣传工作不尽如意。
静心一想,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于是,王继声改变了策略,不再像在“抗大”那里跟别人说话一个样儿,毕竟人家都是有文化的人,对于任何事情的理解较普通百姓高一些。于是,王继声就把这些生涩倔曲的政策专用名词化难为易,让人听了通俗易懂。因为自己的经历非常艰苦,他就把这些经历讲给大家听,还把这些经历跟国民党那一套作对比,百姓一听就明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的政党。有时候讲得很晚了,人们还舍不得离开。私下里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来自保德,叫王继声,当过红军,抗过日,吃苦耐劳,平易近人,是文教馆馆长,宣传工作搞得好,有板有眼,能把话说到百姓的心坎儿上。
虽说王继声是保德人,口音与朔县话不一样,人们听起来不顺耳,但王继声不在百姓们面前摆架子,他为人随和,感觉哪里有人听不懂,就三番五次地解释。如果他知道谁有困难了,还主动去帮忙。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高海老师回忆说,王继声那个朴素啊,穿衣打扮就像个土农民,说话拉呱没官腔。他一个月挣13斤小米,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只要天儿不是怎么冷,他连双鞋舍不得穿,赤着脚走路。他有自己做得一双夹鞋,可是从来舍不得穿,说是怕穿坏了还得花钱买布重做,反正脚是肉长的,大不了磕碰点皮肉,用不了几天就长好了。倒是谁家有了困难,他就会大方地拿出他的工资去资助……
王继声初来乍到,当时连间办公室也没有,临时住在一间闲置的小屋里,没有铺盖,只好和衣而睡,几块砖头就是他的枕头。这样的“枕头”当然不好用,于是他就把那双夹鞋放在砖头上,这样就不至于硌脑袋。他一般睡得很晚,一则是在军队养成了习惯,二则是夜里又在酝酿第二天怎样搞宣传。
那时候的全民教育相当落后,王继声清楚,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要是把学校那块阵地搞好了,不就省好多事儿吗?为此,他挤出时间考察城内的教育点,发现有些学校的桌凳配备不够,王继声就亲自出马,帮着学校做桌凳,修桌椅;哪所学校在外面做好了桌凳没有运回来,王继声就变成了一个主劳力,拉着小平车将桌凳拉回来。他办事认真,劲头儿又足,把这些工作他搞得有声有色,为日后展开全民教育做好了基础。
再后来,王继声发现朔县人很喜欢大秧歌,忽然想起当年在保德时,自己跟王继汤、孙培贵他们宣传抗日的情景:那时候大家不也用当地剧种道清编剧本做宣传吗?于是,王继声精心编写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大秧歌剧本,以诙谐幽默的笔触,把共产党的政策融贯于其中,民众在观看秧歌剧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国家的政策也了解了。
王继声的心血没有白费。在民众教育馆工作的二年多时间里,朔县人就像小学生听老师上课一样,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自觉地集中到阁儿墩听王继声的宣传,明白了共产党的宗旨,对党的拥护可谓热情高涨。
王继声的宣传工作搞得好,大家有目共睹。这话传到县政府,就有人提议王继声到干部文化补习班当教员。
王继声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为了讲好一节课,他夜不成寐,精心做着准备工作。上课的时候,王继声带着满腔热情,就像在阁儿墩给朔县百姓讲课一样,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讲到兴致处,他甚至手舞足蹈,该唱就唱,该笑就笑,活脱脱一个演员。
但是,王继声却忽略了这次讲课的对象——人家都是干部啊!干部的觉悟要比普通百姓高得很。正在他讲得很投入的时候,有位秘书暗示他:“给领导讲课,点到为止。”
王继声听了,心下长长地“唉”了一声,却不露声色,寥寥数语,就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仅用半个多小时讲完了。
面对这位兢兢业业的文教馆馆长,有位高职干部竟然很有“政策水平”地说:“延安整风,看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