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千年古寺风采夺目 辽金奇绝旷世稀有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区旧城内东大街北侧,当地人俗称大寺庙,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孙学瑞先生认为崇福寺与尉迟恭无关,因为尉迟恭于公元658年已去世),兴修了金刚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规模初具。辽代曾改做林太师府署,名曰林衙院、林衙署。相传院内有灵光屡现,居者惶恐不安,便又改衙署为僧舍,取名林衙寺。金熙宗崇信佛法,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大将军翟昭度奉敕在大雄宝殿后建起弥陀殿,其后不久又建观音殿,寺院终成现存规模。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题额“崇福禅寺”一直保存(注:此处资料据王继声当时记载)。现寺内山门为清建,其余为明建。此后,元、明、清各代都曾有过重建、扩建和修葺。明成化年间重修殿宇后,改大雄宝殿为三宝殿、藏经楼为千佛阁。现存三宝殿、千佛阁、东西配殿、金刚殿、钟鼓楼均为明代所建,山门则是新近恢复的仿明代建筑。
崇福寺规模宏大,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面积23400多平方米,五进院落,十座殿宇,布局严整,构造壮观。殿内塑像、壁画、琉璃脊饰、雕花门窗荟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艺术殿堂。崇福寺现存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建筑。内部的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整座寺院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雄伟壮丽,而且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佛殿,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
崇福寺的山门前有石狮一对,看上去十分温和,没有狰狞之色。山门古朴庄重,很有气势。
进了山门,但见崇福寺的一进院,正面的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刚殿,原来内供四大天王及两金刚,现塑像已无存,辟为文物展览室,用于不定期搞专题展览。
崇福寺的二进院,有间面阔5间、进深3间的二层阁楼叫千佛阁。明代以前叫藏经楼,明代重修后阁内周设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千佛虽已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正面主要留存了弥勒佛像和佛后的木制阁楼模型。佛像为铜铸,高约1米,是崇福寺传世的明代作品。后面这座三檐双层阁楼,高约4.5米,结构精巧,造型别致,据传是明代仿唐代的大藏经阁式样而作,观赏和研究价值都很高。东西两侧亦有造像。东边7尊是砂岩造像,各高1米左右,是从当时朔县南榆林乡旧庙遗址中出土;西边7尊为贴金檀木造像,计有1佛4菩萨2罗汉,是朔州西山名刹神应寺遗物。
崇福寺的三进院是左右相对的两座均面宽5间的配殿,东边是文殊堂,原内供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西边是地藏堂,原内供地藏二正菩萨和十大阎君,现二堂塑像均无存,辟为文物陈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惯例,如果东侧为文殊殿,西侧该是普贤殿;如果西侧为地藏殿,东侧应为观音殿。而这里却是文殊殿与地藏殿相对,为世所罕见。
崇福寺的四进院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弥陀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由开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
弥陀殿面阔7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台高约2米,大殿净高19米有余。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这种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
弥陀殿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两座分别在大同和辽宁义县),也是寺院精华所在。
弥陀殿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殿内梁架结构具有独到之处,随着殿内金柱的减少,主体结构与其他建筑不同。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笔法纯熟,字体遒劲。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供游人进入殿堂之便。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当心五间,中柱减去,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上,增大了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这种减柱与移柱的做法,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新。
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3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身式微曲,表情恭谦,别具神态。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俗称哼哈二将,威严雄健,怒目圆睁,好像在履行各自的护法职守。9尊塑像共居佛坛,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错落有致,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没有大的变化,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画面。壁画中,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进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弥陀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这些图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
弥陀殿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被誉为“金代五绝”。
在一座殿堂之中,建筑、塑像、壁画、琉璃以及门窗隔扇,檐下匾额、墨书题记等多种金代文物,荟萃一处,历经800多个寒暑,完好无损,至今仍光泽灿烂,实在难得。
弥陀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板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两个高大鸱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间置有瓦楼一座,将军居中,神志昂扬。戗兽、垂兽巨口獠牙,气势威武。
1986年国家拨专款对弥陀殿进行落架大修,使其在人间更加焕发光彩。
崇福寺的第五进院,也是崇福寺的最后一个殿——观音殿,是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式结构。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观音菩萨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原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于1953年对观音殿进行了整修,观音殿重焕容颜。
崇福寺除了上述辉煌的殿阁建筑外,还保存了木雕楼阁形佛龛,唐、辽、宋几代石雕造像和不少出土文物。其中辽代石像和北魏石塔塔刹也很引人注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崇福寺内存有一件珍贵的北魏宝塔塔顶——千佛塔的塔顶,当时保存于崇福寺,现保存于马邑博物馆。
北魏宝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系北魏天安元年(466)宫内小臣曹天度为亡父颖宁、亡子玄明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因此也称之为“北魏曹天度石塔”。
关于此塔,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艺术史学院海因里希·格哈德·弗兰兹教授曾这样评价:“它对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它的命运也多舛。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朔县后,发现了这座石塔,欲将其掠走。装箱时,被当地老百姓发现,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藏匿起来,但塔座和塔身还是被日军掠走了。后来,塔刹交还给了崇福寺文管所,留在朔州。而塔座和塔身,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交还我国,后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北魏曹天度石塔身首分离,已有80多年,所幸保存完好。已故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曾说:“从这一石塔的曲折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祖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塔身在台湾,塔顶在山西,身顶异处,不能璧合,实在是一件憾事。”我们也期盼北魏曹天度石塔这一国之瑰宝,能有身首复位、重现真身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