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崇福古寺迎春色 塞外旧城焕新颜
1952年,崇福寺迎来了日伪统治之后的第一个“特别的春天”。民国期间,崇福寺也经历过修缮,遗憾的是没留下什么梁记。如今,在县政府的关心下,崇福寺要进行全面整修了。那年夏天,天空显得异常空灵,白云显得更加轻盈,就是天气的炎热仿佛也变得一派热情。王继声跑前跑后,喜不自胜。修缮崇福寺,真比维修自己的小家还高兴啊!
从夏到秋,工人们整修全院,起了围墙六九空,从此结束了崇福寺没有围墙的历史。弥陀殿顶与东西禅房年久失修,只要有雨,屋漏如注,这回的修缮免除了寺宇的漏雨之苦。为了出入方便,王继声组织工人们在山门西侧又开了一个小门,在观音殿西北角还开了一个后门。
王继声跟相关领导建议:“偌大一个寺院,有了围墙,将来有人来这里勘察参观,免不了有人内急,还是建个厕所为好。”之前,有人方便总是随便找个墙角旮旯就地解决,给崇福寺的卫生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领导听了,采纳了王继声的建议。于是在文殊殿东南围墙外建了一个厕所。为了让崇福寺更便于管理,同年冬天又专门成立了朔县古迹保管所。
相关领导说:“王所长,你一个人管理崇福寺很不容易,组织上决定再给你委派一个人,你看怎么样?”
王继声高兴地说:“好啊!委派谁过来呢?”
“他叫边成修,对古迹和文物也很了解,跟你一块搞工作,一定错不了。”
就这样,朔县古迹保管所有了两位干部。可惜边成修于1955年调往大同上华严寺,崇福寺管理者又成了王继声一人。
看着修缮一新的崇福寺,王继声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几天几夜没有睡得着觉。
“雁门关外野人家,野在哪里?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养桑蚕不种麻吗?王越大人未免太片面了吧!”王继声想,“能建有如此瑰丽雄伟的古寺,此地一定有过无与伦比的灿烂文明。为什么不去认真地考察一番,以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呢?”这也是王继声为人的准则,他认为,干部在一个地区工作,必须注意办好两方面的事:“一是工作环境;二是工作环境的历史。如果这两点忽而不抓,将来在对待自己的工作问题上,必然要犯严重的错误,其后果或者还有不堪设想的余地。”(王继声《雁门关外的名城——朔县》)
1953年1月1日的晚上,一轮明月当空而照,月华如水,大地如银。时间已是农历十一月十六,没有风,但天气异常寒冷,滴水成冰。王继声守在崇福寺没有回家,他在崇福寺的大院里转了几圈,认真地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朔县的考察。考察什么?怎样考察?朔县在中国的地域不是太大,可让自己一个人跑来跑去,怕是跑断腿也难以完成这个阔大的任务!哦,还是先列些条目,从资料入手吧!王继声使劲儿地搓了搓手,寒冷的天气让王继声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回到东禅房,屋里的小火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灭了。王继声把几块木头疙瘩放进小火炉,点燃了,借着这些热量,他找出一个烟盒,放在小桌上,又平了平,用醮笔在上面写道:
“内容安排。
甲 写地质情况一条。因地质知识,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一般人知道的很少,但在这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对勘探地下资源很重要,因而普及之。
乙 写世界面貌一条。因我们中国,是世界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世界地位上,很早就有了她响亮的名字——中国。
其次,自苏联十月革命,世界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今天,万紫千红的人民之衣,披上了世界。亚、非、拉革命人民的革命矛头,全指向美帝,美帝将是夕阳西下,气息奄奄。天下大势,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丙 写祖国版图一条。因我们中国,地区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七亿,发明很多。祖国有无数的宝库,丰富的生产经验。我们应该熟悉之。
丁 写山西经过一条。因我们山西拥有工业上的重要粮食煤炭,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这样人物,我们很应该学习她,效法她。”
写到这里王继声忽然感觉一阵寒气袭来,回头一看,炉火又熄灭了。正准备再烧点儿木圪瘩,大脑中又冒出裴文中先生亲切的面容。记得裴先生1950年勘察崇福寺时紧握着自己的手说:“王所长,作为一个文物管理者,要对一方文物古迹有所贡献啊!”这是裴先生对自己深深的期望,古迹要保护,文物也要得到保护,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啊!想到这里,王继声顾不上再生炉火,于寒冷的气息中,又找了几片烟盒纸,在上面写道:
“戊 主题主要是写朔县,以及有关文物工作方面,也写了一点。
如写地文条,说明朔县环境之美。
如写疆域条,说明朔县环境之大。
如写地质条,说明朔县资源之丰富。
如写气候条,说明朔县粮食之重要。
其余如生产问题,自然灾害,社会制度,阶级剥削四条,以新旧社会生活对比之法,写之。以忆苦思甜之情写之。
最后以今天生活、未来展望两条,期望结束之。其余各条,观者以意会之,不一枚举。
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拟”
写完以后,王继声把烟盒整理好,又将衣角拉了拉,呵了呵双手,仿佛完成了一件沉重的体力活儿,全身放松了,推开门,借着皓月之光,向家里走去……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王继声查阅了大量资料,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写成了两万余字的手稿:《雁门关外的名城——朔县》!
其内容一共有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 地质情况
二 世界面貌
三 祖国版图
四 山西经过
五 朔县经过
而“朔县经过”又从八个方面入手来整理,分别是:
1 基本情况
2 朔县可爱
3 生产问题
4 社会制度
5 自然灾害
6 阶级剥削
7 今天生活
8 未来展望
合上书稿,王继声心思潮起伏。内心的激动把寒冷都逼走了。回想时代的变迁,王继声禁不住感慨万千,从日伪到民国的统治,民不聊生;新中国之建立,人民斗志昂扬,从此昂首阔步迈向新的生活。这是具有多么深刻的意义啊!想到这里,王继声情不能自已,又拿出一个烟盒——这是他平时收集起来的,感觉扔掉这些东西实在可惜,烟盒的内里还是白纸一张,完全可以用来记录文字嘛——平展了一下,又写道:“……中国人对地质的变迁早就有一定的看法。惟因反动统治,对这门学科不加重视,使它流产。今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已走上了它的舞台。别开生面的成绩卓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资勘探方面,已起着重大作用。”
以上是王继声从地质情况的整理所发的感慨,写完这些之后,王继声忽而从世界面貌上抒发自己的感想。他忘记了疲劳和睡意,又找出一张烟盒,平了平,开始下笔:
“……世界的面貌,原来是美丽的,是人们的乐园。自从有了阶级后,这个乐园才被统治阶级的血腥污染了。污染是臭不可闻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人类才又有了新的希望。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更加鼓舞了全世界革命人民的斗志。现在全世界革命矛头,已经是齐向着美帝。美帝的死期已至,其结局,不是楚霸王乌江自刎,也是明崇祯煤山自缢。帝国主义的阵营,已经走向灭亡的边沿。
“现在整个世界,已披上了万紫千红的人民之衣,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毛泽东时代,多么幸运啊!
作为一个国家干部来说,在环境恶劣、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做出成绩,才不愧为毛主席培养一回。”
写到这里,王继声竟然热泪盈眶。回想自己革命的时光,那是多么艰辛啊!无数的战友在革命中倒下了,自己安然于世,如果再不做出些成绩,又怎么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呢?一念及此,王继声又找了一张烟盒,在“山西经过”一部分的后面发出了感想:“……在山西工业建设,有煤炭。革命人物,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我们山西是了不起的一个地区啊!我们的工作中,诚能以刘胡兰这风为风。毛主席的表扬,是能得到的。光荣伟大的称号,敢定为自己奋斗的方向。”
王继声越写越激动,今昔对比,犹如天壤有别,回顾自己整理之手稿中“朔县简述”一节,悲喜交集。从朔县古之政府机构的命名就联想到那时天地之不公,“以上府啊、署啊、州衙门啊,俱往事矣。所以这样多,是为了统治人,奴役人,折磨人,此而外,没有什么,而现在呢?”,“自我党诞生之日起……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则在人委附近。银行在文昌神祠街南之西口。邮电局,在朱衣阁北口之东……政协、文史馆,在北马军巷口之东。其余机关,还很多,因为篇幅关系,不可以遍写,它如商业点,娱乐所,福利网,布满全城,对人们很方便,因而成千上百的人,每天进出城市,繁荣快乐的景象,到处可找。突出的是灯光篮球场也有了,给朔县生色不少。综计,以上所述,我们的机关也好,团体也好,各个单位也好。它每天的工作活动,都是为生产服务的,为人民造福的。与旧社会的统治工具,如衙门等,那是本质上有区别的”。
王继声对万恶的旧社会充满了痛恨,而于朔县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看到历来朔县之粮食产量,他写道:“朔县素有米粮川之称。由今看,更不愧此称。可是解放前,这个米粮川,被地主阶级所霸占,饿肚皮的仍然是农民阶级与劳动人民。自解放后,这个米粮川,始归人民掌握……”写到这里,王继声诗兴大发,又展开一张烟盒纸,写下小诗一首,权作对朔县的歌颂:
“自从解放后,生产日日升。
人民衣食足,谈笑嗤旧风。
城市繁荣气,农村劳动声。
若要问谁恩,皆说共产党。”
写罢,又自吟自诵一番,不胜其乐。1958年继印之后,王继声看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又补述道:“……所有这些改天换地的新人新事,都是在党和毛主席,三面红旗的照耀下产生的。朔县农民的这些革命的英雄事迹,我们应以锦心绣口的诗篇歌咏它。正是:
天地虽大双手开,
人民福利自安排。
朔县水田卅万亩,
尽是英雄动手来。”
王继声思如泉涌,越写越想写,“……只要劳动,生活不愁美不了,糕点肉糖任你吃,盐碱酱醋随你买,改善生活有饭馆,调剂味口到糖业。身脏了有澡塘,头长了理发馆。出门火车、汽车,不受冬冷夏热之苦,到家广播收音,坐享时事文化之乐。生了病,有卫生院,诊疗所。身闲了,到文化馆,篮球场。为了干劲儿足,须多看模范事迹,模范人物,为了思想红,新快报,新文化,要天天寻。最后还有文物古迹崇福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已丰富到这样。若到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之好,将美不可言的。”
寒冬腊月,冷气逼人。王继声愣是在那间冰冷的东禅房里书写了朔县的美丽与未来。这座历经磨难的塞外的小城,其肌体在战火中历经狱炼,其内在的灵魂在王继声的笔下散发着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