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稀世珍宝重返古寺 浪子回头爱国有功(下)
令朔县人永生难忘的那天,是民国二十六年农历八月廿四日(1937年9月28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农历八月廿三,日军调动万余兵力分两路扑向朔县城,一路(东路)日军在旅团长酒井指挥下,从山阴县岱岳镇出发;另一路(西路)日军是第4师团第32旅本间旅团和12留守师团的铃木旅团,从平鲁城出发,向朔县城逼近。农历廿四日(9月28日),日军攻占了朔县城,开始了连续三日的大屠杀。集体屠杀地有南城壕、西老爷庙、文庙、西城门外、靶场、北城壕、朱衣阁、东门瓮城。当年朔县人口不足一万,日军杀害了县城约50%的人口,其中青壮年男子几近被杀光。那时的朔县真可谓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成了人间地狱。大街小巷,遍地是日本鬼子杀死的中国同胞,就连当时的县长郭同仁也不幸遇难。
丁克诚四处躲藏,一路上的情景惨不忍睹,令人心胆俱裂。后来,丁克诚躲到一个较隐蔽的茅厕里,一头扑进粪池,臭哄哄的大粪差点呛死他。就在这非人的地方,丁克诚总算躲过一劫。
艰难的日子一直熬到了1939年,日寇开始搜刮财物,还派了大汽车偷送崇福寺的文物,丁克诚被抓来当搬运工。
“那帮鬼孙子,竟然要偷走寺里的千佛石塔,小日本抓了我和另外几个人搬千佛石塔。这塔可是镇寺之宝啊!怎么能让他们偷去呢?”
“千佛石塔?”王继声惊讶地说。
“对,千佛石塔!”丁克诚说,“怎么样?王所长你听都没听说过吧?现在在我手上的是千佛石塔的塔刹,整座千佛石塔当时存放在崇福寺弥陀殿东南角,是镇寺之宝。朔县人谁没见过这座塔啊?我曾听寺里的长老说,此塔造于北魏天安年间,其它情况就不知道了……”
王继声再次仔细打量塔刹,真是精美得不得了啊!
“整个塔那个大啊,都有房子那么高呢!”丁克诚说,“当我得知日本鬼子要偷千佛石塔时,我的肺都要气炸了。这话您也许不信,我这人不成器,祸害过朔县百姓,那也算我不是人。可是,这小日本偷我们中国的宝贝就说不下去了!早在狗日的小日本打下朔县那阵子,他们就心怀鬼胎,三番五次想偷一尊石雕的侍立观音像,1940年那年强行装箱运走时,在海关遭到了朔县人的拦截,使观音像回到了崇福寺。这些人士,哪个不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换回了侍立观音像的重归啊!人家能做到这些,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那时候,老先生训导我的话又回响在我的心头,我感觉自己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我想,我是个光棍汉,活着也不过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死了也无所谓。我就琢磨,这石塔不能让那狗日的平白拉了去。可是,整个石塔太大了,我怎么能在小日本的眼皮低下把它藏起来呢?况且我也拿不动啊!实在没办法,我就冒着生命危险,趁狗日的没注意,偷偷地把塔刹取下,藏了起来……”
王继声紧紧地握住丁克诚的手,双目含泪,喉头哽咽:“丁先生,我该怎么感谢您呢?朔县人该怎么感谢您呢?您用生命来保卫国宝,我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王继声流露出对丁克诚无比钦佩的目光,说,“丁先生,您辛苦了。我参过军,打过仗,知道日本鬼子的残忍,您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保护了文物,我向您表示深深的敬佩。您虽未沙场杀敌,但也是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啊!可惜我们不能知道更多有关此塔的信息,真是遗憾啊!”
王继声跟丁克诚促膝长谈了很久很久……他哪里知道,这个小小的塔刹的背后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塔身被日军掳回日本后,同许多文物一样被安置在东京帝室博物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塔身被交还给中国,后辗转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从此,塔刹和塔身开始了80多年的隔海对望。
1979年9月,奥地利格兰茨大学教授海里因·格哈德·弗兰茨,在台北见到了千佛石塔的塔身后,激动万分,称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塔刹就是该石塔的塔刹,并当即发表文章进行论述。
1984年,孙学瑞接手保管塔刹后,从库房的角落里找到了残蚀已十分严重的塔刹。他轻轻地拂去塔刹上面的灰尘,看到精细如丝的雕刻线条,透过岁月的沧桑依旧栩栩如生。
孙学瑞说,20多年和塔刹相处,他和塔刹之间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在他眼里,塔刹是活的,会说话,会传递一种信息,似乎也在翘首盼望着和塔身早日团圆。
因北魏千佛石塔塔身为九层,在台北被称为“曹天度九层石塔”,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黄永川先生就石塔曾撰写3万多字的论文。在1995年庆祝建馆40年时,从馆藏的5万件文物中选取40件入书介绍,他说,对于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是了然于胸,无可取代,被公认为本馆首屈一指的国宝。
黄永川称九层石塔为国宝是名副其实:就石塔本身而言,第一,纪年翔实,公元466年,是现存我国最早而保存最完美的个体石塔;第二,雕刻时间、石材、及技巧均与北魏石雕黄金时代云冈昙曜五窟时一致,为印证中国石雕黄金时代的代表作;第三,石塔造像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百态及特殊信仰;第四,石塔呈木造样式,是研究六朝时代木塔及建筑技术的绝好标本;第五,石塔雕刻风格独具,造型完美,为中国宝塔雕刻中之翘楚。
此外,黄永川馆长还认为,本件石塔辗转日本,后归本馆,现今塔顶遗存大陆,说明了民国初以来文物随着时代颠沛流离,饱偿骨肉分离之命运,值得对其全貌作进一步探讨并作交代。
1995年,时任台北历史博物馆典藏组主任黄永川先生给朔州崇福寺文管所来函称:“贵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层塔’一件,该件石塔于抗战期间为日本所掳掠,胜利后归还我国,现阶段虽未能璧合,但该塔之价值并不会因顶身分离而逊色。”
黄永川先生请求崇福寺文管所向他提供有关塔刹的资料、照片以供研究,并就复制石塔等事宜进行商讨。
2007年年初,朔州市对台办就石塔重圆有关事宜赴台和黄永川先生交流。已任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黄永川先生十分热情。双方就石塔的文物艺术价值以及有关复制事项做了深刻探讨。黄永川先生表示,目前在台湾复制塔身还存在一些客观技术条件上的制约,一是所需的沙质岩材料难找,二是工匠难找。
朔州崇福寺文管所经多年酝酿提出复制石塔的构想,并报请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同年,崇福寺文馆所制定复制施工说明、取材以及预算,并以最快时间将石刹复制完毕。一旦时机成熟,将携复制好的塔刹赴台再次商议重圆之事。
2008年6月10日,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参访团一行15人在崇福寺参观,在了解到千佛石塔身首分离半个世纪时,都表达了希望团圆的心愿。
2015年,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本土作家徐志廉创作的长篇抗战力作《千佛石塔传奇》,由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以晋绥抗战史实为背景,以北魏千佛石塔被劫及回归为线索,以朔县抗战事件及千佛石塔的流离辗转为脉络,是一部反映晋北洪涛山中心抗日根据地党领导人民抗战为主的史实文学著作。全书共分二十章,近三十万字。整部小说以晋北人文风情作为典型环境铺垫,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触及灵魂,反思战争带来的罪恶。同时再现晋绥边区党领导下的晋北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反抗日军侵略的壮丽场景。
王继声在天有灵,听到这些消息应该感到欣慰了吧!
当笔者在书写这些文字的时候,那些抢救文物和保护文物的前辈已然故去,笔者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世界上最为崇高的敬意。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