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风餐露宿觅古迹 慧眼识得“谎粮堆”
时光流逝到了1954年,王继声终于可以腾出时间进行自己的漫漫征程了。作为一个小小的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继声却深深地感知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就是再艰难,我也要走遍朔县的角角落落,把这片热土上的文物古迹掌握它个一清二楚。”王继声自言自语。他打开一张泛了黄色的朔县地图,伏在上面仔细地看了起来,然后用粗壮的手指指这里,指指那里,看了好一会儿,最后直起身来,说:“对,就按这个路线来考察吧!”
王继声准备先从最东边的“谎粮堆”走起(即现在旧广武北边的汉墓群走起。1954年,旧广武及汉墓群是否划分在朔县?因一时找不着相关资料,只能参考王继声《朔县名胜古迹文物历史概要》);然后向西,到达南端的南榆林;再向西,通向窑子头、沙塄河、梵王寺;继续向西,直达寇庄、利民、暖崖、下木角(当时平鲁的好多地方归朔县管辖);再往回踅,从下木角到下团堡、小平易、神头、大夫庄,回到朔县城内。
初步的计划设定好后,王继声开始打点行装。他的“装备”很简单,一个伴随他多年的军用水壶,一个用于盛装干粮和盛放小文物的衩袋,除此之外,就是用于记录的一个特制小本——那是用废弃烟盒做就的。
王继声叮嘱妻子照料好孩子,说自己这一出发,怕十天半个月风餐露宿于野外,没空照料家庭。妻子知道王继声的秉性,只能由他而去,说些关心的话语。就这样,王继声上路了。
那时候,没有公路,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不过是辆自行车而已。而王继声哪里有什么自行车呢?无论去哪里,不过是凭着自己的一双腿脚而已。
一路风尘,一路奔波,王继声就这样走了二年多时间,把朔县大地上的文物古迹摸得一清二楚。
朔县城离旧广武80多里,王继声大清早出发,到了旧广已是后晌了。带着无限的疲惫,王继声找了一块大青石,坐下来休息。然后从衩袋里摸出随身带的干粮,又取出水壶,一边嚼着吃,一边就着水喝。正休息着,只见路上过来一位上了年纪的拾粪老汉,走到他跟前时,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盯着他,然后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呢?”
王继声就喜欢跟上了年纪的人打交道,他知道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心里装着好多他想了解的东西,于是欠了欠了身子,说:“老人家,我想到‘谎粮堆’跟前看看。”
老人听了,笑着说:“也就是些土圪堆,有啥看头!”
王继声说:“听说这‘谎粮堆’还有个故事,您老人家知道吗?”
老人又笑了,说:“一听这话,就知道你是个外地人。哪有广武人不知道杨六郎谎粮堆巧计退辽兵的故事?你要是想听,我就给你详细讲讲。”
王继声心下一亮,说:“咋不想听,您老人家就讲吧!”
老人说:“看你这人挺有点意思,大老远从城里跑来看‘谎粮堆’,今儿老汉我就领你到那里看一看,咱们一边看,我一边给你讲,怎样?”
王继声立马向老人家道谢。老人家也随和,说声“不谢”,就领着王继声上路了。
向北走了不远,王继声眼前豁然一亮!嚯,只见一片广阔的平原上,散布着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大型土丘,连绵起伏,甚为壮观。
“却说辽兵元帅韩昌断定宋军营中缺粮,对峙时间越长对辽国越有利。因此,韩昌不发兵攻打,只派人暗地侦察,坐等杨六郎投降。这天,韩昌正在帐中与军士下棋,忽有一兵慌忙进得帐来禀报:‘韩将军,今日小的巡逻时,望见宋营里有很多粮包。’韩昌心想,哪里来的粮包?当韩昌等走到一处高地上眺望时,只见宋军粮包上覆盖的席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一片金黄色,闪闪发光。
“杨六郎设下粮包计,估计韩昌是不会轻易相信的,于是,他又下令在围着席子的部分土圪堆上垒七尺高的粮袋,同时吩咐部下,在不堆粮袋的土圪堆上设岗,其它地方不设岗,以此迷惑辽军。果然不出所料,刚刚布置好,韩昌真的派人投战书来了。杨六郎看完战书,仰天大笑,对使者道:‘你回去告知韩昌,我杨某约他三日之内前来军营下棋。他要是赢了我,宋军甘愿后撤一箭之地;他要是输给我,辽军就后撤一箭之地。’
“第三天,韩昌带几名辽兵骑马从东山口走来。杨六郎以军礼相待,把他迎到营帐中,二人开始对起弈来。这当儿,两个辽兵悄悄地溜到粮包堆中查看,有岗哨的粮包辽兵不敢去,只能偷偷地去查看无岗哨的粮包。查一个,发现里是粮,查两个,发现里面还是粮,一连查了二十几个,都是粮食。两个辽兵不再查了,心想,没有岗哨的地方存放的都是粮,有岗哨的地主放得更是粮了,便悄悄地回到韩昌身边,用暗号告知粮包全是真的。
“韩昌见此情景,只好说:‘杨将军,这盘棋我认输了,情愿率军后退一箭之地,重划两国边界,各不侵犯。’
“杨六郎站起身来,说:‘我射出三箭,以最远的那支箭的落点为准,划出两国边界,韩将军答应吗?’韩昌同意。杨六郎弯弓搭箭,两臂一拉,弓如满月,箭似流星,只听得‘嗖——嗖——嗖——’连发三箭。第一箭落在北山后,第二箭落在边墙外,第三箭落在大青山上。
“杨六郎真有这么大的臂力吗?其实并非如此。他的三箭落点,原来是在巧用粮包计的时候,派孟良带着三支箭,扮做商人样子,到北辽三个地点插上的。
“韩昌一看杨六郎有这么厉害的臂力,又有勇能谋,觉得自己远远不是他的对手,急忙带着辽军逃跑了,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向南进犯了。”(注:故事来源于网络)
老人的故事很精彩,但王继声想知道的并非这些,他绕着这些大土丘转了好几圈。
老人家说:“多少年了,谁也没有数清楚这土圪堆有多少个。据说,谁要是数清土圪堆的数目,谁就离死不远了。”
王继声当然不相信这是真的,看着老人家只是笑。心说:“这里离雁门关很近,这一带又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庞大的土丘怕是有着大来头呢!”正琢磨着,忽然发现一处土丘因雨水的淋灌塌陷了下去。王继声往里头瞧了瞧,发现那是一处墓室,探着手从中取出几块墓砖认真察看,感觉这砖有汉代之特征,但一时又不敢肯定,又看了几块,还是如此,于是估计这些巨大的土丘应该是汉代的陵墓了。继而又猜测,如果确系汉陵,杨延昭不过是利用汉陵巧设计谋对付辽兵罢了!他在烟盒小本儿上写道:“谎粮堆,堆址,周庄南。人说,是宋时杨延昭的谎粮堆,我意是不是汉陵?如确系汉陵,宋时杨延昭的谎粮堆,殆利用汉陵,***济持筹粮之法,作谎粮堆,以退辽人?”
后来,国家文物队确认广武之“谎粮堆”为汉墓群,国务院于1988年批准其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王继声的推测是正确的。
看完了谎粮堆,老人家热情地邀请王继声到家里做客。王继声也不推辞,于旧广武小住一夜。第二天又好好地欣赏了一下旧广武全城,待休整好了,辞别了老人,随即向滋润乡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