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阴馆城一路做考 海林檎以证村名
王继声从旧广武出发,没多久就到了滋润乡地界,先后考察登记了一些村庄的文物情况,如哪个村有碑几通,有钟几尊等。路过夏关城时,王继声做了短暂停留,他在一些资料里看到过关于夏关城的的有关记载,今天亲临这个地方,心潮有些澎湃。西汉时,王莽篡权,在此置县。夏关城也叫阴馆县,晋时叫夏馆城,又名新馆城,东魏时,高欢在这里结婚,大办酒宴。苍狗白云,日月变迁,当年的辉煌,今已不再。稀疏的民房静默着,哪里还有什么县城的情状?
离夏关城不远的村子叫古城,又叫“里仁村”。王继声心说:“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有感于此村的村名,于是记录道:“古城,亦名里仁村,取‘里仁为美之义’。”不待久留,旋即上路,很快就来到一个叫“河淋”的村子。在村里考察了一番之后,没见到什么新鲜物件。王继声对这个村名十分不解,特别好奇。思来想去,不解其义,感觉这个村名怎么又那么耳熟呢?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说过?可是在哪里听说过,一时又想不起来。
“那干脆就不想了。”王继声自言自语,“再好好看看地图,看下一个村落的路径吧!”王继声看着自己的路线图,忽然自言自语地说:“河淋,海林檎。莫非是奥陶纪的海林檎的谐音?”
王继声的记忆之闸打开了,早在延安“抗大”的时候,他就学习过关于海林檎的相关知识啊!
“海林檎,多排列不规则的多边形骨板(萼板)组成。口位于腹面中央或其附近,有小板。萼板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孔,有单孔也有双孔。柄都很短,有时没有。生存于古生代,以奥陶纪和志留纪最多。 棘皮动物门,已经绝灭的一纲。体为球形,与林檎相似,故名。林檎,有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一种是在北方,蔷薇科苹果属植物苹果。一种是在南方,番荔枝科番荔枝属植物番荔枝。两种植物的果实都作为水果食用。”多少年过去了,王继声对于这些专用的词句记忆犹新。“我得找找这种化石,看河淋是否与海林檎有关。啊,奥陶纪,这可是一个距今约5亿年时光的时间段啊!”
王继声又去找那些多嘴的上了年纪的老头子们交谈,其中一个老头子说:“化石?啥叫化石?”
王继声做了简单的介绍。
“我们这里连石头也没有,起房盖屋打基础,那石头还是北山往回买呢?哪里有什么化石啊?”
就在王继声失望的时候,另外一位老者说:“倒是村后的黄水河里有‘龙骨’,不知道是不是你所说的化石?”
王继声一听有门,于是笑着说:“好啊,您老人家带我去看看吧!”
就有人说:“这个人真是着魔了,那些破石头有什么好看的。”
大家都哄笑了起来,笑眼前这个人“着魔了”。
“我姓王,城里人真的叫我‘王魔’哩。”王继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乐呵呵地说道。他知道别人称他为“王魔”不是鄙低他,而是肯定他——谁让他一听到文物两个字就眼神发直、刨根问底呢!
大家再次笑了起来。
一个小家伙甚至大声地叫道:“哈哈,还有叫这样名字的人?王魔,王魔!”
王继声轻轻地摸了摸小家伙的脑袋,又看着老者说:“您老人家能领着我看看‘龙骨’吗?”
没等老人回答,那个小家伙忙说:“王魔,我可以领你去看看啊!”
话音刚落,又有几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就这样,王继声跟着几个小家伙一路向黄水河奔去。
原来,村里人都知道这黄水河里有“龙骨”。没走多远,孩子们就说:“王魔,就在这里,你自己看吧!”
王继声才知道,本地人把河里一种沉积于淤泥底下的貌似石头的东西称作“龙骨”,因为“龙骨”的体型巨大,挖多远也看不见头,后不见尾,因而得此名字。当地人甚至传说河底有一条巨龙,保佑当地人风调雨顺,能取得好收成呢!
王继声跟村里人借了一把铁锹开始挖掘,一边挖一边敲打,忙乎得满头大汗。他想从这块不知边界的奇特石头上找出“文章”来。说来也怪,河淋一马平川,黄土层厚积,在这里竟然有这样奇怪的石头,实在有意思。
王继声费了好大的力气,还是没有什么收获。最后,他打破石头的一处,隐约看见上面有不少荔枝皮状的生物痕迹,极不清晰,但这足以给王继声证明了。这个古老村庄的名字不是随便定下来的,“河淋”三个字应该是“海林檎”三个字的谐音,也许是在老早老早以前就有人起下了这样一个名字,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海林檎”日渐讹传,渐渐变成了“河淋”更为合理些。由此可见,此村的命名,与海林檎有关,而且,由此可以看出,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在这里发现了这种看似海林檎的生物化石。哦,这天考证的收获可真是太大了!
王继声手握铅笔头,在烟盒本上写道:“古生代。有奥陶纪时的海林檎。地点河淋。”
“为什么本村人对这些情况一点儿也不了解呢?”王继声想把此事弄个一清二楚,于是又去找一些年岁较大的人进行请教,没想到,一位年岁更大的老人说:“那后生啊,这河淋以前不在这个位置。我听我的爷爷辈人说,河淋是从南头的滩里搬迁而来的,南滩地以前有一座古城,叫南滩地古城,后来不知怎么回事,人们就搬到这里来了!”
王继声听了,不住地点头。看来,自己的猜测还是比较合理的。当然,谁来这里考过古,河淋村名是否由此而来,也许只是王继声的一家之言亦未可知了。
之后,王继声又去了三家店。他从人们的口里得知,这里曾有过一头四尺高的石牛。
一位老者讲了有关石牛的故事:“那还是民国初的时候,天降大雨,桑干河里洪水暴发,有一天冲到岸边一头石牛……”
王继声迫不及待地问道:“石牛呢?现在在哪里?”
老人说:“我们这里的阴阳先生说,那是一头神牛,留在岸上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你们把石牛怎么样了?”
“我们找些大后生把石牛推到桑干河里去了!”老人说,“你看,村后那条河就是桑干河!”
王继声看着滔滔桑干水,心里无比惋惜!村民不懂文物的价值,就这样将其弄丢了。现在再去找,能找着什么呢?不过是给人留些遗憾罢了。
王继声摸出烟盒,默默地记下了这天的所得,看看天色尚早,就一路走下去。他来到罗疃村,了解到此地有大钟两口,一口铸于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二百斤;另一口铸于清顺治十六年九月,重二百斤。后来又分别去了王圐圙、南西河底、前乔庄、新进疃、永安庄等村,同样只了解到一些铁钟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