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南榆林考察遇险 王继声
书名:文物“王魔”——王继声传 作者:白雪不黑 本章字数:4296字 发布时间:2025-04-02

二七    南榆林考察遇险    王继声结缘寺台

王继声风尘仆仆来到了南榆林乡。辗转了好几个村庄之后,他在徐村找到一尊辽正隆年间雕刻的石和尚;又在神武村找到只金公鸡;还有北魏时的一只银羊,其它还有一些碑、铁钟等,不一而述。就在王继声从神武村出来时,一位汉子对他说:“你既然对文物古迹、传说神话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去村西的小山上看看呢?”

王继声听了汉子的话,问道:“莫非这小山有什么传说?”

汉子说:“当然有了。我曾听老人们讲过,说以前有个什么皇帝逃到这里,后来又被谁擒住了呢!”

这话说得无头无绪,令人恍惚。王继声忽记起《二十四史  周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贺拔胜,字破胡,神武尖山人也。”王继声在小本子上写道:“神武尖山,即神武村西之尖子山。为元魏拓跋度,侯深之故里。传言:叫贺跋里,今名孤山。”(《朔县名胜文物历史历史概要》)于是跟随汉子到山上仔细查看了一番,认真地做了记录。后来,王继声回到城里,经过一番认真的查阅,还真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于是将其详细记录如下:“辽天祚帝被擒朔之神武山尖。山址,神武村西。神武村,北魏叫神武郡,隋为神武县,今为神武村。山下有阿敦山,金时的娄宣子,海里及术得,追获辽天祚帝于此山。”(关于辽天祚帝的生平,时下的资料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字延宁,小名阿果,是辽朝西迁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1101年2月12日至1125年3月26日,在位25年,国亡被金兵俘后病死(一说被金人杀死),终年54岁,葬于显陵附近(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闾山。经朔州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海先生研究,天祚帝被俘地点在今应县某地)。

王继声谢过汉子,问及南榆林的一些名胜古迹,汉子想了想,说:“最有看头的还是寺台的棲云寺。”王继声听了,来不及歇脚,又一路奔寺台而去。要说这棲云寺,王继声早有耳闻,听说是建于元朝,建造颇有特色,他早就想去看一看。

因为王继声对那里不熟悉,路上竟然出岔了,一口气奔到了牛圈梁附近,一打听,寺台村还在该村西边,只好继续前行,这样走着走着,不觉间天儿就黑了。王继声看看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寺台村,自己累得走不动了,于是在路边一间破旧的瓜房里准备过夜,打算好好休息一番,第二天一大早再去看棲云寺。

当时正值盛夏,夏夜的天空繁星似水,一片青蓝的颜色。没有风,庄稼静默在田野里,就像一大片密密实实的树林。

王继声从衩袋里摸出馒头,就着凉水吃了几个,又找了些干柴禾铺下,权当褥子。又找了几块平整的石头,权当枕头,然后用衩袋包了,躺了上去。一阵极度的疲惫袭遍全身,王继声忍不住呻吟了一声,就骂自己道:“怎么这么没出息呢?当年跟日寇兜圈子作战,与国民党反动派奋力厮杀,也没见着这样弱不禁风啊!”

小夜虫的叫声一阵阵传来,王继声听着,就像在听动人的轻音乐,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也不知睡了多久,猛然感觉一股腥味直钻鼻孔!

睡梦中,王继声大叫一声“有狼”,随即跳了起来。

果然是一只狼要进看瓜房,不提防王继声跳起来了,顿时吓得退了出去。

王继声也吓坏了,立马出了一身冷汗。怎么办?怎么办?一个人对付一只狼,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没准儿,外面还有狼群呢!

王继声没办法,只好将随身带的火柴擦了一根往外扔。狼怕火,一时也不敢进攻。一盒火柴擦完了,王继声听到了狼在外面粗粗的喘息声。猛地,王继声想到狼是怕金属声的,于是用石头狠敲那只军用水壶。这一招还真灵,王继声借着朦胧的星光,看见狼远离了看瓜房。尽管如此,王继声再不敢合眼,只求天早点大亮,自己好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东天渐渐现出了鱼肚白,村子里的雄鸡也开始打鸣。王继声估计狼不在附近了,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出了看瓜房,打算去寺台村。没想到那只狼很狡猾,绕了一个圈子藏在看瓜房后面,等王继声出来,好从后面偷袭。王继声听得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瞧,就看见狼已近身边,随手将衩袋挥了过来。狼一口叼住衩袋,死死不放。王继声借着这个机会,用军用水壶向狼打去。狼看看不能得手,只好退却,但又不甘心,一直尾随他到寺台村附近。早起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狼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王继声朝着狼离去的身影啐了口唾沫,身子轻松了许多。他径直进了棲云寺,仔细观察了一阵子,正好一位村民过来了,又多嘴,跟王继声说这说那,王继声听了,心头一热,感觉自己处处与寺有缘,心想,今日这遇险倒也值了。然后,王继声蹲下身来,从衩袋里找出铅笔和烟盒,写道:“……殿内佛像三尊,面形丰满,姿态柔和,头为螺旋髻,别具风格,很可保存。殿内西墙下,石和尚一,头部缺。清重修碑二,一道光年碑,一同治年碑。建筑物系明,原建毁,此寺在元时香火很盛,有朝寺台不朝五台之语。现在村南的寺沟,就是当年香火人的放马沟。”

记录下这些,王继声不禁想,这古寺坐落在如此山脚,还会有当年的辉煌吗?会有人来修缮吗?想到这些,王继声不禁为棲云寺的未来担忧起来。果不其然,当他于1963年再次光临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情景:“……村内人,没通过县人委,就把寺建筑物拆。现在佛像雨淋。”

关于棲云寺的一些情况,寺台村的白碧龙老人曾怀着复杂的心情整理过如下文字:

在现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寺台村往北500米处,“文革”前有一座闻名省内外的千年古寺,名叫棲云寺。据老人们传言:凡鞑子(内蒙人)游五台,必先来四台(寺台)朝拜。

现朔城区南榆林乡寺台村,俗称四台、寺头。地处莲花山脚下,离紫荆山主峰7华里多。靠雁阳路畔,离广武30华里,离阳方口60华里,在古二官道(驿道)、现雁阳路南500米处。
    棲云寺遗址,在现寺台村北500米处。该寺原建于北魏年间,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曾几经战火烧毁,重修重建。据重修碑文记载,最后一次重修在清代中期,距今已200年左右。重修后规模缩小,至1964年拆毁时,只存正殿3间和西厢房2间。
    棲云寺坐北朝南,三间正殿,五檩四椽修盖。外有走廊、露眀柱,木制雕花夹扇门。砖木结构,传统古典造型。筒板瓦封顶,走兽风铃。雄伟高大,彩画辉煌。正殿正门上有一块木制门匾,上书“棲雲寺” 三个大字。寺内柁樑架空,东西内长10米,南北入深7米多,走廊南北入深2米许。庙内莲花台上端坐着五位佛像,四尊为石制,一尊为泥制。均衣以锦帕,形似活人。
    大殿东西山墙上,为5米大哼哈二将壁画彩像。手持鞭斧,面目狰狞,阴森可怕。南面墙,正门东面墙画《三英战吕布》图,西面墙画《飞天流云》图。
    庙内东首立一石碑,记载着寺庙初建的由来与年代。西首立一石碑,记载着早年失火,最后一次重修时捐款人的姓名及数额。
    大殿中央靠莲台处摆放着一香炉,殿内方砖墁地。雕樑画柱,紫气缭绕,香火不绝。
    殿前有十几株大榆树,院内四周杂以杨槐树。枝繁叶茂,遮天挡日,绿茵如烟。
    院内有钟楼,钟高五尺许。铸有各种图腾。两人合抱不着,自重八百斤。八个钟耳,每个方向敲击,声音各异。生铁铸就,钟名“八耳景阳钟。随便一敲,声震几十里开外。与紫荆山“三乘洞、”莲花山“第六庙” 宝钟同为姊妹钟。每做法亊,一钟鸣响,两钟呼应,三钟一气,声震寰宇。
    棲云寺院,东西长53米,南北长53米,呈正方形状。山门南开,占地2800多平米。离寺西北方250米处有水井一眼,井深一丈许。水深5尺多,四面来水,永提不败。
    1964年初,原南榆林公社领导找本村支书白耀青多次说:盖公社办公室准备拆本村寺庙。白耀青和社员们一商量,与其让公社白拆,不如本村拆了盖学校和戏台。就这样在64年春,这座古刹被拆毁。后盖起四间学校,三间戏台。现戏台所用柁檩柱椽材,仍有彩画模样可辨,大部砖瓦仍在。
    两块有价值的石碑,一块记载寺院修建的始末,做了水井台阶,后因水井塌陷埋入井里。一块记载募捐布施的花名,被人敲断做了墙根基,残存部分仍在。“八耳景阳钟”,64年拆毀时,因无法搬动,被人敲碎卖了生铁。四尊石佛,几年后被当时县文管所拉走,现保存在崇福寺。另一尊泥佛,因日久天长,现已风化无存。
    棲云寺,庙毁神在,至现在仍有不少信男信女顶礼参拜。保健治病的、想儿要孙的、求神下雨的、行善还愿的等等,客自四方,香火不断。
    棲云寺,源远流长。据说早年在此地落有凤凰,为名人募款所建。传说当年梁山好汉鲁达未上山时,在陕西拳打震关西犯案,上五台山时曾路过这里躲避多时。1948年4月初,党中央毛主席同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东渡黄河后,乘车从神池县经阳方口,沿二官道路过朔城区现南榆林乡南磨石村时,车过湿地把车陷住,战士们和当地群众推车,一直忙了两三个钟头。等全部车子过来后已近中午,主席见路旁有座寺庙,就招呼大家进庙休息一下再走。当他听当地群众说:“鞑子游五台,先来拜寺台” 的乡俗时风趣地说:“看来这个棲雲寺还真有些了不起呢,我们今天还是来对了。”伟人们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儿后,又乘车从广武过雁门,听说后来还真的去过五台山。在寺台村西南方二华里处,专有一块地方叫和尚坟,埋葬仙逝后的和尚,可想当年棲云寺院规模之大。
    寺台村,因庙闻名,蒙晋晓达。据老人们讲,原村庄紧挨寺院,人口众多。早年因洪水泛滥,把村庄淹没,后人们南迁离寺院500多米建村居住至今。在村北解放前有一座龙王庙,三间正殿。因年长日久,自然塌毁。解放后在村中保留有一座五帝庙,供奉着黄、青、赤、白、黑五位大帝,后被人拆毁。龙王庙、五帝庙与棲云寺同在南北一条主轴线上,间隔半里,均修得富丽堂皇,香火盛旺。
    寺台村,古籍较多。1992年,几个年轻人在一取土处,发现一个空洞,抱着喜奇心,手摸脚踩,弄出一个青铜盒子,逢人传看开撬,就是打不开。村干部报朔州市考古队,来人查看并挖掘。取出十几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原来是一汉墓,埋葬着一名武将,墓里还有随身青铜剑一把。
    解放前,有人在村东河沟畔被洪水冲开的地方,发现有青砖砌就的巢穴。有人挖出不少古砖,整个样式就是一个供人居住的砖碹窑洞。穴穴相连,排成一片。后因塌方出事,人们才停止掏挖。据老人们传言:上古时候,人活到60岁认为没用了,就不叫在地面上生活了。人们为了偷生,只能在地下居住,凡有儿女的,每天送水送饭喂养老人以养残生,这就是中囯人养儿防备老思想的根由。本村发现的这些洞窟,就是那时的产物。
    时至今日,在寺台村挖宝的人,一批批不断。去年在村东河沟处两次有人寻宝,挖掘洞窟仍在,不知又挖去了些什么?
    正是:寺台是个好地方,棲云寺庙名声长。
      若得恢复旧模样,旅游观光天作祥。
                           提供者:  朔城区南榆林乡寺台村:白儒(86岁)
                                文字整理:朔城区南榆林乡寺台村:白碧龙
                         2014年3月17日

王继声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寺台村还有一位对文物古迹如此执着的老人在做着他当年同样的事情。2013年,当笔者找到白碧龙老人后,他老人家领着笔者指着一处空地说:“当年这里有一口井,井台上铺了一块棲云寺的石碑,后来井毁了,石碑也沉到了地底下,要是有一台挖土机的话,没准能把石牌挖上来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