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探访国公墓地喜出望外
书名:文物“王魔”——王继声传 作者:白雪不黑 本章字数:2581字 发布时间:2025-04-02

三三    探访国公墓地喜出望外    得知文物流失扼腕叹息

唐代,国都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并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就是例子。

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和秦叔宝。这里要说的是尉迟敬德,因为崇福寺与此公息息相关,据当地文献记载:“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区旧城内东大街北侧,当地人称大寺庙,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后来,孙学瑞先生考证崇福寺的建造与尉迟恭无关,因为崇福寺建造时,尉迟恭已于公元658年去世。这是后话。对于当时的王继声来说,他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相关证据,认为尉迟恭就是崇福寺的“奉旨建造者”也不为过。在王继声的心里,尉迟恭不仅是大唐开国的重要功臣,也是一位留给后人古建筑的重要人物,什么时候能够更多地了解有关尉迟恭的更为详细的情况,成了王继声心中的一个愿望。

王继声从一些史书上了解到尉迟恭故里在下水头乡下木角村,但他一直没有去过这个地方,心里琢磨着什么时候可以到这里瞻仰一番,凭吊这位留下千年古寺的建造者,了却一桩夙愿。随着自己考察文物的进展,这天,王继声一脚踏上了水头乡这片自己梦寐以求的热土,在做了一番考察之后,王继声把目标定在了下木角。

时已秋末,下木角之地已是寒气所逼,令人得瑟了。王继声冒着寒意走进这个村落,跟村民一番了解之后,不少村民热情地把王继声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大说特说,主要述说的,当然是关于尉迟恭墓的一些情况。

“尉迟恭是我们这里的人不用怀疑。”一位老人激动地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尉迟恭的墓地在这里,他不是这里人又能是哪里人呢?”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王继声不由地点了点头。

“再说,我爷爷常给我讲,他小时候听说清朝时,墓地还有石兽哩!”老人指了指墓地的方向,说。

“听说宋朝时,尉迟恭墓前还有三户守陵人哩,不论谁要想到那里看一看都是不行的!”

 这个说法倒是史书上也有记载。

总的一句话,王继声来到水头乡下木角村后,一股发自内心的激动之情就像朝阳一样喷薄而出。他从崇福寺一路走来,带着对尉迟恭的一腔崇敬,今天来到国公故里,真是喜出望外啊!王继声后来这样写道:“尉迟恭墓,墓址,无极村。无极村,后来转音无忌村,又转音为木角村,俗名上木角、下木角。清雍正时,坟中石兽犹存。宋太祖开宝三年,诏守坟的三户人家,不许村人瞧探。”“全县(指朔县)四处国公庙”,其中一处“在公之故里,下木角,废”。 王继声从资料中得知,清嘉庆二十三年,当地廪生支儒林镌刻过一尊石碑,上书“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当然,还在这里建立了碑楼。

带着对国公的无限景仰,王继声在村人的带领下,去了一趟龙虎山,据说这就是尉迟墓地所在。王继声看到了碑、冢、石兽,抚之怀古,不胜唏嘘。千百年来,国公已随大唐去,墓地犹存,崇福寺犹在,令人敬之仰之。看视了尉迟恭墓址,然后继续上路,一路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他又得到了好多与尉迟恭相关的文物的信息,不过令人叹息的是,因为人们对这些文物没有足够的认识,以至于这些国宝四处流失,再也难觅其踪影。王继声痛心地记下了这些文物的相关文字:“尉迟恭的铁造饭锅。地点,平鲁张子咀乔文德家,1943年时,尚有人煮得吃过马肉。”

好在尉迟恭活动范围大多是在神头一带,王继声在神头收集到的相关文物也不少,这为他的心里多了一丝慰藉。《朔县名胜古迹文物历史概要》的记录有:“唐代尉迟恭铁砧子。地点,烂衙门(在朔县)。铁风箱,地点,朔县城内财神庙。铁瓮,地点,朔县城内财神庙(这些文物据说都是尉迟恭当时打铁而用)。铁马鞭。(具体)地点,不明。(在朔县境内)。”

多少年以后,关于下水头、下木角、上木角,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专著《朔州历史地名录》上有这样的记载:“下水头乡,位于平鲁区政府西部26公里处。辖27个村委会。下水头村始建于明代,因西北红沙眼山脚下的山泉流入该村,故名。抗日战争时期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属朔县辖。1946年6月县城解放后,归朔县四区。1951年4月划归平鲁县七区……”“下木角乡,位于平鲁区西南25公里处。辖15个村委会。解放初期归朔县四区辖。1951年划归平鲁七区。”“上无忌,位于下木角乡政府西南5公里处。今称上木角村,明称无极村,由无极寺而得名,为上村,又称上无忌村。有尉迟恭故里、祖坟和云游寺遗址。”“下无忌,位于平鲁区西南25公里处。今称下木角,明称无极村,由无极寺而得名,又称下无忌村。有国公祠遗址、无极寺遗址、尼姑庵遗址和寨子山古堡。”

而关于尉迟恭故里一说,朔州三晋文化研究会系列图书《朔州文物考古文集  上册》(雷云贵选编)中《唐尉迟恭敬德墓发掘简报》(昭陵文物管理所)上有这样一段话:“提要  尉迟敬德墓于昭陵发掘清理。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墓地。古人葬俗‘死还故里’,‘聚族而葬’,敬德‘陪葬昭陵’,是因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为世民夺位立首功。因墓早被盗,出土器物甚少。敬德墓志硕大精美,其妻苏氏墓志亦完好精细。两合墓志记述为史载的阙失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敬德与苏氏上三代均为高官,敬德曾任过灵州都督,‘襄、鄀、邓、浙、唐五州都督。’另墓志言敬德是‘河南洛阳人也’,这指的是魏迁洛阳时尉氏随同南迁的‘旧望’。宋郑樵《通志》云:‘朔州城南石碣村有鄂国公故宅,旧址尚存。’宋人写唐人,应是可信,可作为敬德‘善阳人’佐证。”

朔州作家郭万新曾著《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中华门神    正说尉迟恭》一书,也以详尽史实论证了尉迟恭的故里非现在的平鲁,而是“朔州善阳人”。

若王继声地下有知,不知又作如何感想。奈何当时尉迟恭墓志未被考古而出,其中是非曲直自然与王继声先生无关。

王继声记下“下无忌村清碑。地点,下木角村”、“唐鄂国公尉迟恭故里清碑。地点,下木角”之后,又辗转于下水头一带的村落阡陌,继续自己的文物古迹考察工作。

秋叶黄陨,北雁南飞。王继声忘却了家乡,忘却了亲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而唯一没有忘记的,就是他对朔县文物古迹的满腔热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