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洪涛山下觅古迹 桑干河边访名胜 (上)
农历正月,塞北的人们还沉浸在年节的余波之中。天还没有转暖,寒流肆虐。跑出跑进的,不过是些“屁股之上有三把火”的小孩子而已。
桑干河冰封无迹,一片茫茫。洪涛山在朔风中“索索”而立,肃穆而庄重。
王继声从崇福寺出来,直奔神头而去。空旷的田野里,除了王继声还是王继声,大新正月里,人们正忙着请人坐席,哪有空儿出来疯跑?
王继声来到了西神头,是想看一看这里的一处名胜。此处名胜为“㶟水”,《水经注》里记载,㶟水也作治水,后人治学不严,讹为濕水,其位置在雁门废县西北处,也就是在西神头。
烈烈寒风吹在王继声身上,一片冰冷。但王继声心不在此。他的思想已经飞到了遥远的时空里。“㶟水,古名㶟水,亦名卢沟河,今名永定河。北魏,叫㶟逭水,即桑干水。隋叫汇源泉。唐叫**泉。元叫小黄河。(其)俗名神头的海子,桑干河源也。这个水的历史很长了,自有史以来,即有人来游此水……”
极目四望,只见四下里雪原晶莹,反射着刺目的寒光。王继声想来,夏日的㶟水滔滔东流,绵延不绝,其景致一定十分壮观。继而又想,古之为名胜,不过是达官显贵,名流绅士游山玩水的所在,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正利用此水,兴建各项事业,为民造福”,那是多么欣欣向荣的事儿啊!
王继声从西神头下来,走进司马泊。司马泊这个村庄是很有名的,传说这里是尉迟恭擒海马的地方。这里也有一处名胜,叫金龙池。王继声早就耳闻过这则故事,其记录如下:“(金龙)池址在唐鄂国公庙前的东南角,约亩数大。后魏以来,相传池有二龙,一*一黄,每逢天阴就出来害田,一晚连吃带踩,糟蹋两顷多,民苦无法。这时尉迟恭恰好在王家圐圙西的务农庄,给王员外耘田,因他力大,就选他去擒,某日回时马拼命入池,尉迟恭擒马力竭,抱池边柳树才擒了,柳为之左旋,名左扭柳。民国初,干柳树尚存,村民至今能确指其地。池水清澈,游鱼可数,白鸭浮沉出没两岸,至此地,令人神爽。另外,中国古代,马长八尺者,叫龙。”
之后的日子里,为了纪念尉迟恭为民除害的壮举,朔县人在金龙池这里修建了鄂国公庙。王继声走进国公庙,但见:“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门前有廊,神像残破,仅剩头部。壁画艺术一般,从史实看,很重要。过殿疲塌,乐楼坍倒,山门尚存。围墙会房,日伪时拆。各个碑记载尉迟恭事迹很详。院则规矩,坐西向东。蒙绥人形容国公庙,如在水上漂,像一只船,这意味着国公庙景趣之佳。”在其后的考察之中,王继声发现,在全朔县一共有四个国公庙,他将这些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全县国公庙有四个:(一处)在司马泊国公庙,创建不知始于何年,只载重修于明弘治辛亥岁。(二处)在马邑城东楼上,废。(三处)在朔县城内,明朱柏川*府。后改察院,清康熙时期,亦设察院,后撤消。到雍正时,汪嗣圣怕废了,改建唐鄂国公庙,即文化馆院是也。三空大门,阅览室,尤其当年物。(四处)在公之故里,下木角,废。全县四处国公庙,现在只存司马泊一处。四处之国公像,惟独公故里像是黄色,其余三处,则是黑色,原因不明。”
“明朝隆庆元年,岭南人蒙昭,撰重修司马泊国公庙碑记载,正殿三间,耳房六间,东西廊房六间,二门两间,山门三间,墙六四丈一尺。”由此可见其明时规模。
王继声绕着金龙池转了好大一圈,将国公庙欣赏了好一阵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倒觉得身上汗津津一片,他为这样雄浑的建筑而倾倒,为这一方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沉醉。
王继声被金龙池所倾迷,因为这里好像不是冬天。金龙池里的水在寒冬里并没有上冻,反而更显清澈,水面如镜,倒映着洪涛之山,浅底之鱼影布池底,成群的野鸭、鹤、鹳、大白天鹅等水鸟游弋着,心情至极;周围岸上百草荒芜,想来夏天这里定是芳草茵茵、百花斗艳、柳垂金线、桃杏丹霞。整个金龙池氤氲一片,云蒸霞蔚,水雾缭绕,置身其中,恍若仙境。再看那遍布的泉眼,突突地翻滚着,就像锅里的水开了一般,很是壮观。原来,这里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华北最大的岩溶泉群。除了金龙池还有五花泉、三泉湾、黄道泉、与龙泉和莲花池等,泉水涌出自西向东,汇合而流,四季不断,最后注入官厅水库,是北京人民重要的生活用水水源。
后来,神头泉成了秀丽的风景区,被人冠之以“塞上西湖”的美称。
王继声漫步于金龙池边,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
忽而遇见一位老人,正挎着一个箩头拾粪而来。王继声打声招呼,说:“老人家,正月里也忙着拾粪啊?”
“人勤春来早嘛。”老人笑呵呵地说,“听你这口音,不是本了人啊!你来这里干什么?”
王继声把自己考察文物古迹的事情说了一遍。老人一听,放下箩头,抚着雪白的胡须,说:“这里的文物古迹还真不少,你要是不嫌我手迟脚慢,就听我给你介绍一下这里的情况。”
王继声喜不自胜,连连道谢。老人说:“谢啥哩,真是没味儿哩!”说完,领着王继声四处转悠开了。
顺着金龙池不远,王继声见到一处所在,四围环水,遗迹犹存。
“这里原来有一座寺院,叫水围寺,也叫龙泉寺。”老人说,“这就是水围寺的遗址。你看它四面都给水包围着,神奇不神奇?”
王继声就想起来了,年下自己在家查阅了好多有关神头的资料,里面就提到了水围寺呢!水围寺建于唐末,明弘治年间重修。相传寺中和尚拐骗良家妇女,污秽佛门圣地,最后被官府放火烧毁。
王继声想象着水围寺当年的辉煌,在后来整理资料的时候不禁写道:“龙泉寺,亦水围寺。寺址在司马泊村内,唐鄂国公庙西北,匾上写‘水月如来’。四面皆水,中构栏,若曲榭回廊,雅号胜地。”又猛地记起金人元好问曾有诗云:“登高都说龙山好,以此龙泉是胜游。”心想,元好问说的“龙泉”莫非就是此处?他自然也想到了水围寺的不幸结局,对那些为非作歹的花和尚痛恨不已。
老人不知道王继声在想什么,说:“要不是那些花和尚祸害良家妇女,这水围寺也就免除那把火难了。”
王继声听了这些,心下唏嘘不已。世事沧桑,总有遗憾存在。
“听说水围寺里有好多精美的佛像,可惜后来不知道都哪里去了。”老人也是连声叹息,“不过,我听说这金龙池里曾有一尊石菩萨,村里人怕有什么报应,就把石菩萨捞了上来……”
“什么?还有一尊石菩萨?”王继声眼睛顿时一亮,仿佛长夜里见到一抹光亮,激动地叫了起来,“在哪里?石菩萨在哪里?”
老人几乎被王继声的样子吓了一跳,说:“你这人真是性急,听我慢慢说嘛!石菩萨嘛,就在那边的龙王庙里。”
原来,在水围寺遗址西北角不远处就有一座龙王庙。
王继声听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就像做了一件十分劳苦的体力活,说:“谢天谢地,总算还有些存物啊!”
1955年,王继声领着人到司马泊再次勘察,确系那尊石菩萨是从水围寺附近水域打捞而出的,为了妥善保管,将其搬运到崇福寺。这也是后话,此处稍提。
就在两人四处观看的当儿,远处跑来一个戴着虎头饰品小帽的毛头小子,大声喊着“爷爷吃饭,爷爷吃饭”。王继声抬头一看,哦,不知不觉,日头已近中天,看来中午时分已到,午饭正香呢!老人热情地邀请王继声到家里做客,王继声也不客气,跟随老者一同回了家,路上,王继声说:“老人家,吃过饭还得带我四处走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