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挥毫泼墨述古寺 躬身测绘铸辉煌
从裴文中的勘察到祁英涛的测绘修缮,每一次分手时的谆谆嘱咐都是一次心灵的委托,从而点亮了王继声心中一盏文物保护的明灯。王继声回想十几年如一日对朔县文物古迹的执着,心中百感交集,禁不住喜从中来,看着大殿内摆满了文物,竟为自己的行动所感动,眼睛不觉潮湿起来。是啊,这些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特别是从自己一脚踏进崇福寺那一刻起,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朔县的文物得到国家的重视,从此以厚重的历史感展现在世人面前吗?不就是为了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对祖先和后人有一个满意的交待吗?
还是在全国文物工作的普查工作展开不久,王继声就琢磨着如何把朔县的文物情况上报省里,以期得到省里切实的重视。可是,如何才能让省里得到重视呢?总得写些材料吧!好吧,就先从书面材料入手,上交到省里,让省里分管文物的领导认同崇福寺的价值,从而达到保护文物古迹的目的。
王继声开始了崇福寺数据工作的整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人手不够,其次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对于王继声来说,一切从头做起。他是一个吃惯了苦,受尽了累而无怨无悔的人,只要能让崇福寺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吃点苦受点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是说办就能办到的事情,因为,要想把某一古建筑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先要对这个古建筑进行大量的数据整理。而这些数据不是简单地记录些皮毛,而是要深入测绘记录,把这些数据详细地系统地统计出来。比如说,崇福寺有几进院落?多少间建筑?各建筑始建于什么时代?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佛像共有多少尊?其名字是什么……如果说这些问题可能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决的话,其它问题实在有点难,比如,弥陀殿有多高,额枋有多长,额枋上的杈手有多长……这些数据就得亲自去测量,可是,像弥陀殿的高度,怎么测量啊?而对于崇福寺,这些古建筑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是不可能随便踩了屋顶上去测量的,万一有了新的破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怎样既可以准确地测量数据,又不至于对崇福寺造成破坏,王继声开始了默默地琢磨。
王继声把烟盒笔记本小心地拿出来,仔细地看了又看。那都是有关崇福寺的第一手资料啊!感觉了然于心了,王继声开始执笔。他的面前是一个破旧的桌子,上面零乱地放着一些墨水晶,一个用过的药水瓶,还有一根用高粱杆做的醮笔——这是第几根醮笔了,恐怕连王继声自己也记不起来了吧!他把特制的醮笔伸进药水瓶制成的墨水瓶里,轻轻地醮了点墨水晶化成的墨水,小心地在另一份用香烟盒粘贴而成的长条上写下了“朔县崇福寺记”几个字。
思索片刻,王继声又找出几份资料,查阅了一会儿,放笔写道:“一 大寺庙……”然后,他从崇福寺的寺名、方位、年代、沿革一一写起,当写到特点时,王继声又驻笔稍停,因为在朔县一带,人们传说崇福寺是唐代鄂国公尉迟公奉敕所建。就这一点,王继声忽而产生了怀疑,他写道:“大寺庙之主殿——三宝殿。殿内梁架结构叫凤凰三点头,为力学上分力运用具体表现。地方人传说:现在大寺庙,是洪武十六年修,乃隋末唐初,刘武周金銮殿作法。尉迟恭建大寺庙,仍照刘武周金銮殿而修。此一传说,有可能是;但也不能硬说它对。如照金銮殿的作法,三宝殿布局是不是还保存有唐代之。”
王继声这种怀疑精神让他在介绍崇福寺的时候,始终处于一种谨慎的状态之中,以至于每处数据的引入,如能亲自丈量,一定以自己所丈量的尺寸为准。这一系列的精心研究,为崇福寺日后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崇福寺占地多少?王继声从三宝殿后檐滴水丈量起,一直量到山门前檐滴水为止。共量出长度为47.15米;东从文殊殿后檐滴水量起,一直丈量到地藏殿后滴檐为止,量出长度为24.35米,两厢一乘,其面积就出来了。
崇福寺的总面积算下来后,王继声开始对架构、排间、进深、垒砌等进行了清点和丈量。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让王继声感到前所未有的劳累,但心中那个崇高的理想一直在激励着他——坚持,坚持!
时光流逝,王继声手中的数据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增加,这些厚重的数据令王继声在劳累之余感到前所未有的欣慰和成就感。
“王继声走火入魔了。”没有谁见了他不这样说。
“怪不得大家都叫他‘王魔’呢!那些破烂有什么用?”人们不懂得那些“破烂”是文物,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而知道那些“破烂”是文物的人自然而然地在“王魔”前面加了两个字——文物。这样,“王魔”渐渐成了王继声的代名词,以至于现在提起王继声三字,知道的人并不多,而提到“王魔”两字,朔县人都能讲出一段有趣的故事来。
王继声仿佛铆足了劲儿的马达,根本停不下来。陈殿、供养、细部、斗拱、檩椽、斗带……一般人认为的细枝末节,在他眼里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其形状、大小、位置,无一不在王继声的丈量中得到一个个准确的数据。但是,对于那些大殿的具体高度、复杂的架构斗拱、高大的塑像以及屋脊上的琉璃……王继声实在难以测算。
王继声四处“拜师”,但收获甚微,天知道怎样才能测量出这些建筑其精准的高度、长度?
一天,王继声不知不觉来到东关一处人声熙攘的地方,原来那里有一户人家正在盖房,大家伙儿正在帮忙。王继声顺便问:“我说这位师傅,你知道这山墙有多高吗?”木匠师傅看了看王继声,又看了看山墙,说:“这好测。”说着,对正在屋顶干活的一个小工喊了声,只见小工从上面垂下一根绳子。师傅拿着,交给王继声,说:“那边有米尺,你量一下绳子就测出其高度了。”
王继声受到启发,他高兴地跑回去准备测量工具。卷尺一个、线绳一卷、锥形垂铁一块、长竹竿一根、木梯一架……
可这毕竟不是一般的小房小屋,如此高大的建筑如何来测量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继声就是一个有心人,他凭着这些简单的测绘设备,愣是把这些难得的数据测绘出来,令人惊叹叫绝。
王继声的具体作法是:他用长竹竿系上线绳和垂铁,登梯而上,逐段而测。额枋的长度,他量出柱下相对距离就可能推导出来;额枋上杈手的长度,他先画出几何图形,再凭主体长度入式计算,非常精准。这样,王继声凭着自己制作的五件工具,愣是把七座大殿和山门以及钟鼓楼等1000多个数据提供了出来。
烟盒用完了一个又一个,哪里有那么多烟盒让王继声去书写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烟盒也不是我们现在想象得那样随处可见,王继声只好到大营街买廉价的草纸做记录。草纸的质量并不好,薄厚不均匀不说,而且发脆,一不小心就会弄破,写的字有时候模糊看不清了,错了又不好擦了重写,王继声不得不在上面把看不清的地方誊写了一次又一次。1953年的某天,王继声坐在小桌旁边,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看着桌上堆叠如山的“稿纸”,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多少个日夜没有虚度,多少次劳苦终于出了成果。王继声把之前的成绩一并整理好,准备交到省里去,但是,这样的“本子”省里会有人看吗?考虑再三,王继声还是把所有资料带到了朔县印刷厂,他要进行印刷,再上报到省里,让崇福寺的档次再上一个新台阶。
王继声申请“崇福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送到了省里,他的心也留在省城太原。崇福寺能否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报告能否通过?王继声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