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 动员全民捐文物 废品回
书名:文物“王魔”——王继声传 作者:白雪不黑 本章字数:4251字 发布时间:2025-04-02

四三    动员全民捐文物    废品回收珍宝藏

 

经过王继声的大力宣传,不少人意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意义。他们主动把家里收藏的文物捐献到崇福寺,不论谁捐献的文物,王继声都利用废纸裁成的纸条,在上面亲笔书写着:“×××年××月××日×××捐赠”,如果是他从别人家买回来的,则写上“××年××月××日于××村×××家,用款×元×角”。

光这一项,就有大量的文物回到了崇福寺。只要王继声听说哪个村子里有文物的消息,不论刮黑风,下黑雪,他一定前往将之收回。

    1955年冬天,凛冽的西北风狂劲地吹着,人们的脸上仿佛被针扎一般。除非有不得已的事,任谁都窝在家里,哪儿都不想去。可是,王继声大清早就从家里出发了,任妻子和老母亲怎么叫他都不回头。没有什么其它原因,王继声无意中听人说,西影寺那里好像有人弄出些烂罐罐。王继声清楚,西影寺就是“唐马邑”的遗址,那里出现的烂瓶烂罐,极有可能是珍贵的文物。西影寺离城约60多华里,就坐落在桑干河畔。

在刺骨的寒风中,王继声冻得脸都硬了,就像盖了一块铁片。但是,文物就在眼前跟他招手,世界上还有比自己能找到一个价值连城的文物而令人心动的事情吗?他一路狂奔,终于来到了西影寺。一个中年人到村外的场(cháng)面上找柴火,偶然看见了他,顺口说:“又是这个‘王魔’,也不怕冻死。”王继声没有理会他,而是顺着听来的消息,找到了有“烂罐罐”的地方。果然,经过他的手,他一眼就鉴定出来,这哪里是什么“破烂儿”,分明就是文物吗?正当他要把这些宝贝装入前衩时,他忽然发现了另一个令他心动的宝贝。那是一个只露出一小点口颈的陶罐的颈口,凭着王继声的一双魔眼,感觉这个陶罐应该很完整。

“老天爷,但愿这宝贝完好无损啊!”王继声就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双手合十,“扑嗵”一声跪倒在那个宝贝前,摸出随身带着的小铲子,开始挖掘。地冻三尺,坚硬得像石头,小铲子下去,只是一个白道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继声愣是凭着一股魔劲儿,把那个陶罐挖了出来。手冻红了,冻肿了,冻得起了冻疮;脸冻红了,冻肿了,冻得起了冻疮;但身子上却满是汗水。“值!”王继声轻轻地抚摸着那个走过无数年头的文物,几乎叫跳了起来。他把陶罐仔细地瞅了又瞅,看了又看,抚在胸前,就像母亲抚摸着怀中的婴儿,亲昵之态令人心动。

王继声将前衩里的陶片放下,把那个完整的陶罐装进去。该回城了,王继声站起身来,一路上风尘仆仆。前面就是桑干河,河水在严冬的寒风中结成了坚冰。王继声把陶罐紧紧地搂在胸前,生怕有什么意外。可是,越是这样,意外越容易发生。王继声在光溜溜的冰面上不慎摔倒了,脑袋重重地跌撞在厚厚的冰面上,立马肿起了一个大包。他痛苦地“哎哟”了一声,但顾不上疼痛,赶忙去护陶罐。可是,陶罐哪里还护得住啊,瞬间跌破了。王继声一边咒骂着自己,一边急急忙忙拣拾了碎片,解开衣扣,谨慎地放进单薄的棉衣里,怀揣着回到了崇福寺……

像这样的经历有过多少次,王继声难以计数。一个小巧的陶罐,一片不起眼的瓷器,一枚在常人眼里毫无价值的铜钱……只要是王继声听到了这方面的消息,他一定会踏上征途,前进,前进。

时光流逝到了1958年,王继声得知小堡村张浩收藏着文物,于是迈开一双魔腿,直奔小堡村。经他了解,张浩的祖上叫张炜。张炜博学多才,曾著有《增补三字经》一书,很有研究价值;而另一件文物是件木雕版。王继声徒步来到小堡村,找到了张浩。张浩听说他就是文物“王魔”,估计个八九不离十,说:“我们的传家宝是不外流的,你还是回去吧。”王继声吃了闭门羹,但不气馁,就跟张浩拉起了家常,拉着拉着就转移到了文物方面。王继声说:“你的祖上真了不起,有学问,给你们留下了传世的宝贝。不过,你想过没有,这东西如果永远放在你家里,那只不过是个死宝,说白了也就是些纸,就是块木头,收藏不好还有被盗或破损的可能;要是能把它放在崇福寺,那意义就不一样啦!别说咱们朔县人能参观,就是省里、部里的专家也能参观研究,这东西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这样一来,国宝就能好好地保存,你为国家文物做贡献,也是名传千古,一举两得,你说对不对?”然后,王继声又讲了许多事例,说得张浩心服口服,最后,张浩将两件文物交给王继声,说:“没想到文物的意义这么大啊!我以前只是把它当宝贝,藏在柜子里,除了自己,谁也不许看一眼。今儿听了你的话,我才明白,宝物只有给大家看才算宝物啊!”

除了这些文物之外,没想到张浩收藏的文物还有很多。他将那些东西整理出来,嗬,足足有两大麻袋。张浩把这些文物无一保留地捐到了崇福寺,其中一件也很有价值,叫“哥釉洗”,其它文物就连张浩也叫不上名来。

之后的岁月里,随着收集面的扩大,崇福寺里放满了王继声从各地收集回来的文物。崇福寺里收集的多了,民间散落的自然少了。但是,文物怎么可能收集完呢?发掘文物的重点又应该放在哪里呢?王继声将目光转移到了废品收购站。在一般人眼里,废品收购站不就是收购废品么,哪里有文物啊?但是,在王继声的眼里,世界上是没有废品的,那只是有价值的东西放错了地方而已。王继声从延安出发来到朔县,曾带着一批革命文献。现在说是文献,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而已。但王继声的眼光是前瞻的,他知道,随着内战的结束,之前这些不怎么重要的资料都将会成为重要的文物,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他把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献资料无偿捐献到崇福寺,然后一头扑到废品收购站,跟收购站打起了交道。

王继声跟废品收购站的大哥大叔们很快就熟识起来,在别人看来是攀谈闲聊,在王继声却是从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不仅从收购站回收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还从那里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抢在主人将“废品”卖到“废品站”之前,主动上门收购,抢救回了难以计数的文献。有好多人甚至以为王继声就是一个专业收购废品的,只要看见他就招呼着说有废品要卖,弄出了不少笑话。

王继声发现,那些革命文献的最大“发源地”与县政府与一些老革命干部的关系最为紧密。顺着那条线索,他了解到,县政府机关和一些老革命干部将一些革命文献资料当废纸卖。这怎么行呢?革命文献一旦进了废品收购站就成了货真价实的“废品”,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变宝为废”,为什么不能让它们“变废为宝”?王继声就找上门了,给这些人大讲革命文献的重要性。王继声嘴皮功夫不错,凭着他的耐心,县政府把存留的全部相关的革命文献都送到王继声手里,就这样,王继声以抢救般的方式,让那些文献走进了崇福寺的怀抱,为后来朔州有识之士研究相关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王继声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懂文献资料的价值所在,有些人不乐意将文献或捐或卖,对于这样的人不可强求,毕竟这样的宝贝放在这样的人手里,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王继声就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以备后人研究时可以按图索骥,有章可循。他披星戴月,一边考察文物,一边做着笔记,为后人研究朔县乃至研究战国以来文物及古迹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文物、古迹是朔县的,也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对于王继声来说,一个人心里明白其价值代表不了什么,只有全民对此有所了解,那才是有意义的。可是,如何能让全民都了解到文物的价值所在呢?王继声想,先让政府工作人员带头了解,推而广之,完全可以起到广告效应。但是,如何让这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一把手”“二把手”先了解呢?唯有将其印制成册。毕竟,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了解外部世界,最快的途径只有书本。可是,印制书刊得钱啊!上面所拨经费少之又少,王继声除了进省城开会不得已花掉一部分外,所剩无几。怎么办?总不能就这么半途而废吧?王继声没有再往下考虑,毅然用自己的工资去印制。书的质量是分优劣的,好的纸张印出来的书手感不错,读起来也有劲儿。王继声手头缺少资金,又是自费印刷,只好出草纸的价格,书的质量当然一般。尽管如此,书还是印出来了,王继声把这些数量有限的书送到有关部门,希望有关部门的领导们多看看,多了解一下朔县文物与古迹的知识。但是,他的一片苦心并没有引起谁的注意和重视。王继声也曾将这些书送到一些人口较多的村子,文物较丰富的村子,希望百姓也从中了解文物的知识,重视文物的价值,可是,在那个全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年代,这些在别人眼里看来破破烂烂的书,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

从1953年全国文物普查起,到1955年普查工作进行了两年的时间里,王继声的考察可谓硕果累累。崇福寺之前空着的大殿里陈满了他从各地收集回来的文物。看着这些流散在民间的文物有了归宿,王继声的心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宽慰。是啊,这是自己的心血换来的,那种艰辛与劳苦,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能体验到。不过,这种事情是他乐意去做的,他与文物的情感已经深深地融为一体,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对人们呼他为“王魔”不仅不反感,而是深深地认同。而同时,王继声以前瞻的目光看到:文物可以保存在崇福寺,那么,崇福寺以及其它好多的古迹又该谁来保护呢?万一有谁来破坏,又有谁来阻止呢?一定要多想一些保护的办法。于是,王继声又踏上了另一条征程。他从普查的的结果中选出了17处重点文物保护地,心中默默地说:“先把这些上报县委,最起码弄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块碑,刻些字,人们一定会当回事儿的。”

王继声拿起特制的蘸笔,将平时收集的烟盒小心地展开,开始写报告。每写好一张,他就小心地放在一边,都写好了,王继声将这些烟盒按顺序粘起来,就成了一个小本子。这就是他的上报材料。在王继声的心里,一丝一缕来之不易,能再利用的东西最好不要当成废品,要让它发挥余热。

汇报材料交上去了,分管县长简单地翻了翻,说:“王继声啊,你的材料写得很好,这个建议也很不错,可是,咱们一个小小的县,没必要成立什么文物保护单位吧。那都是省里中央的事情,你说对吗?”

王继声听了,差点说出了他的口头禅:“你懂得个甚!”为了引起县级领导的重视,他硬是把这句话憋了回去,耐着性子说:“县级政府把文物保护好了,就是为省里中央文物工作做出了贡献,如果我们不保护,文物被坏掉了,省里保护什么,中央又保护什么……”

经过王继声的一番理论,分管县长心服口服,他为王继声的一腔热血而感动,拍着王继声肩膀,说:“王继声啊,你一个小小的文物管理所所长对文物古迹的认识这么深刻,我身为主管的一县之长,却对这些知之甚少,惭愧惭愧啊!你今天的一番话让我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对文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好,我现在就着手办理,把这些重要的文物古迹点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继声听了,眼里噙满了泪花,感激地握着分管县长的手,连声说:“谢谢你,人民政府为人民,这些文物的保护就全拜托你啦!”就这样,17处古迹成了县文物保护对象。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