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 英雄美名垂千载 崇福古寺屹万年
辉煌壮丽的三官庙变成了一堆瓦砾,一抔废墟,再没有往日的热闹情景。王继声拖着自己发病的身体,再次来到三官庙原来矗立的地方,痛苦地跪在地上,抚着那些残瓦破砖,禁不住悲从中来,一辈子没有轻易流过眼泪的硬汉子,这时候泪流满面,放声恸哭。他9岁丧父,跟着母亲吃过苦受过罪。但,那算什么呢?18岁的时候,他在太原念书,参加学生运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那算什么呢?后来,自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保德县党的联络员,出生入死。但,那算得了什么呢?24岁,恰又遇上“延安”整风,不偏不倚自己又在整风的范围之内,朝不保夕,他以自己的正直和无私无畏挺了过来。但,那算什么呢?30岁,王继声留居朔县民众教育馆,费尽口舌对百姓喊话教育,苦中作乐。但,那算什么呢?32岁,王继声与崇福寺结缘,除了将崇福寺安置得洁净明光外,凭一双硬脚走遍朔县的山水,凭一双慧眼识尽流落民间的文物,凭一颗真诚的心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国宝”,为朔县的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考察,为崇福寺争取到了省级文物单位,含辛茹苦。但,那又算什么呢?令他没想到的是,“文革”的破坏力竟然如此巨大,让那些无法估计其价值的文物古迹没有一寸可存之地!
这位从不迷信的汉子磕头不止,对着苍天号哭不已:“老天爷,开开恩吧,救救这些文物古迹吧……”
苍天不言,厚土无语。
在抢救和保护朔县的文物古迹的长途跋涉中,王继声吃苦受累无怨无悔,他把文物与自己的生命紧紧地融在一起,变成了一股可以承载千万斤重担的钢索铁柱,硬撑起了朔县文物的大半江山。在他心里,可以没有自己的生命,但不能没有这些无价之宝。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这些文物的存在,他死而无憾!可是,他能做到吗?祖先们用智慧凝结而成的结晶与“四旧”挂不上一点钩,一处又一处的文物古迹还是毁在那些对文物价值没有一知半解的“革命群众”手里吗?若北京的梁思成千里有耳,此时应该跟王继声异地共恸吧!
北京城玉碎!全国各地呢?又有多少这样的古迹被毁?又有多少梁思成和王继声泪洒尘霾?
王继声轻抚着身边的青砖,就像母亲含着悲痛的心情抚摸着自己夭折的孩子。他的眼泪流干了,嗓子哭哑了,凝咽着,背过气去,晕倒在三官庙的废墟边……
王继声一病不起,躺在炕上再没了当初的虎虎生气。他的一双儿女守在身边,说着宽慰父亲的话。王继声用他微弱的声音说:“孩子们,我对不起你们,让你们跟着我吃苦头了。我幼年丧父,中年丧过妻子,都是人间不幸啊!我脾气不好,常常不依心思就跟你们生气。这一病,我怕是起不来了,你们的母亲跟着我受了大半辈子罪过,你们一定要好好侍候她……唉,我不行了,你们不要悲伤,要坚强,只要有一丝希望去保护文物古迹,就想方设法去保护,去争取。三官庙没了,我心里放不下,好在崇福寺没事,这是我心里最大的安慰……”
一双儿女泪水长流,他们知道父亲的脾性,“魔劲”难改。此时此刻,还在为崇福寺着想啊!
半年后,王继声从“五七”干校回来。时光默默地走到了1973年12月20日,塞外凛冽的北风吹遍了朔县的大街小巷。在一处僻静的小院内,王继声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之旅。他抱着满腔热忱服务于朔县,服务于朔县的古迹和文物,他是怀着怎样的遗憾与世长辞的啊?他的心胸如此宽广,容得下天,容得下地,却万万容不下那些破坏文物的人们。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文革”正在落下帷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了中国人的心声,祖国从此“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带领我们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吃穿不愁了,出行旅游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
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崇福寺就像一位鸟瞰历史的巨人,巍然矗立在朔州古城内东大街北侧,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1988年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58处。其中一处是朔州市东大街的崇福寺。
崇福寺默默地矗立着,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一名导游热情洋溢地向游客讲解着:“……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至为可贵……你们看,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笔法纯熟,字体遒劲,至今已历800多个春秋。咱们到殿内观看一下,这是‘四方三圣’像,中间是弥陀像,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崇福寺的山门之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领着他的晚辈缓缓走过,走到崇福寺山门前停了下来。老人用颤微微的声音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座古寺,多有气魄。当年,这座气势雄伟的古寺差点被人们拆掉。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一位被称之为‘王魔’的人拼着命把她保了下来!”
一个小孩子仰着小脸,天真的双眼里闪着明亮的光华问:“‘王魔’?他的真名叫什么?”
老人满怀深情地说:“他叫王——继——声——你们记住了吗?”
晚辈们异口同声地说:“记住啦!他叫王——继——声——”
“王继声保下了崇福寺,还要保三官庙,可是……”
“可是什么?”
“三官庙没保下来。唉——”老人长叹了一口气,领着晚辈继续往前走,身后传来老人对王继声无限的景仰和缅怀之情,说,“朔县有句话,叫‘拆了朔县三官庙,气死保德王继声’!现在,我就给你讲一讲王继声的故事吧……”
一代又一代朔县人,口耳相传着王继声的故事。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王继声的一生重于泰山,他的事迹必将名传千古,流芳百世,永远铭记在朔县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