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帕特·波尼蒂帕特(泰国),2024年
观看建议:推荐观看
这是一部泰国电影,自去年上映以来就广受好评,这样的事情难免或多或少让人略感意外,毕竟就电影输出的影响力而言泰国这样一个小国家出产的作品显然不太可能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而且说实话,这种讲述家族亲情的电影要想获得大部分观众的认同其实并不容易,越是平凡简单的故事其实越不容易拍好,只要表达上稍有不足那这样的电影往往就会欠缺感染力。但无疑的,这部电影的表现完全可以用出色来形容。
这部电影的故事聚焦于泰国一个普通的华裔家族,影片把叙述视角集中在了一个身患重病的老太太和她年轻的外孙身上。这个几乎可以用游手好闲来形容的年轻人(差不多就是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游戏主播)有一天从堂妹的经历中(堂妹因为细心照顾爷爷最终获得了爷爷的大部分遗产)受到启发,于是他自然就觊觎上了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的外婆的那套房子(其实也就一套普通的老房子,值不了多少钱)。这个平常对老人家几乎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向外婆假献殷勤,他又是跑去陪老人同住又是陪着老人一次次上医院看病,一切看似孝心满满的举动其实无非就是为了博取老人的欢心以使老人把他当作遗产的首选继承人罢了。当然,他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显然难度不小,因为从遗产继承的顺位来讲老人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他的两个舅舅)无论怎么排都排在他的前面。
不难发现这样一部电影能在我们国内取得成功显然绝非意外之事,毕竟这种家长里短的话题对于我们大部分国人而言无疑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不但是我们很多人平常耳濡目染的家族故事,而且我们当中有不少人可能本身就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这部电影虽说并非我们自己的电影,但它讲的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我们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毕竟这种因为觊觎老人的财产而突然对老人大献殷勤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实在是太普遍了。这部电影明显切中了我们很多人的要害,很多人为此而产生共情显然一点都不意外。就如不少的评论所言,这样的一部电影本来是我们自己应该拍出来的才对,毕竟我们这里才是产出类似故事最大的土壤。
这部电影的片名显然是意译,而且翻译明显按照了我们国内北方人的称呼习惯,要知道大部分的南方人是很少称呼外婆为姥姥的。这部电影泰国原版海报上的正式片名是《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就是“怎样在外婆死前得到一百万”,这个片名显然要直接明了许多。当然,这部电影另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准传神的片名叫《中国家庭》,但估计国内的发行方可能觉得它过于笼统于是就没有采用。要我说这部电影其实用这个片名才最恰当,因为无论就影片本身的故事还是其所展现的风俗习惯及家庭观念而言,这部电影确实讲出了很多中国家庭或者说是华人家庭所特有的东西,我们对这样的东西显然深有体会。
这部电影出色的地方主要在于用扎实的故事和沉稳的影像风格展现出了华人社会习俗之下那些真实的人物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生动而复杂的关系,这些东西说难听点几乎已经成了我们民族基因中与生俱来的组成部分。看看影片中的三个子女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简直不要太常见。两个儿子几乎可以说是对母亲漠不关心,大的那个稍微好点还能做做样子,而小的那个则几乎只知道从母亲那里不停地索取。毫无例外的,女儿(也就是主角的母亲)自然就成了母亲日常的实际照顾人,看得出来也只有她才是真正关心母亲的那一个。当然反过来老人对这三个子女的态度也差不多与我们平日之所见如出一辙,虽然三个子女老人明显都爱,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来她的重男轻女。当得知母亲重病不久于人世时姐弟三人的态度在影片中刻画得也极其微妙,其实这三个人都觊觎母亲的那套房子,只不过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儿子表现得十分理所当然而女儿则明显隐晦了许多,毕竟对她这样一个嫁出去的女人来说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奢求。随着主叙事线的推进,这部电影更是用一些延伸开来的细节把这些关系和人物特征剖析得淋漓尽致。女儿的那句气话(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外婆门前为外孙留的石榴谁也不能摘、外婆的那番话(不希望小儿子来看她,不来的话就说明他过得还好)、大儿子给她买的那双一直舍不得扔的拖鞋、大儿子一家人寺庙祈福时写的祝愿语根本对母亲只字未提等等,这样的细节若不是对生活有着深刻洞察力的话显然是拍不出来的。
当然这部影片另外一个尤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个视角,也就是老人的视角。对于外孙的动机外婆其实早已洞察,老人家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对一切也都心知肚明。而外孙的行为从一开始的动机不纯到后来目睹了两个舅舅以及外婆那个继承了上辈家产的有钱兄弟的态度后开始真心同情起了外婆并且在行动上真正体现出了对外婆的关心。现实的残忍和血脉的温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断演化不断深入,这种双重视角的对照使得整个故事明显变得立体而又丰满了起来。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同为炎黄子孙,但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使得分属不同国家地区的华人在观念上还是有了细微的差别。最明显的就是这部影片所涉及的财产继承问题,如果换成我们国内的话,像男主角这样的一个外孙在还有两个舅舅的前提下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会去觊觎外婆的遗产,因为这根本就不现实,但影片中他的那个堂妹却因为细心照顾爷爷而最终愿有所成,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国内显然不太可能会发生。
电影难免总是要给人以希望,所以影片最后的结局无疑充满了温情。老人最终毫无意外地把房子给了最不省心的小儿子,毕竟对老人而言这个生活困顿的儿子才是最需要帮助的。但她还是意外地给外孙留了不小的一笔钱,而且这笔钱是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替他存了。对老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合理的安排了,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总是希望自己所有的后辈都能过上好的生活。而最终懂事的外孙也并没有把这笔本该属于他的钱占为已有,他最后用这笔钱替过世的外婆买了一块她心心念念的好墓地。一切的安排似乎都挺美好,但电影终归只是电影,有时候想想这种温情的结局难免只不过是一种寄望,毕竟真实的现实往往要比这个残酷许多。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吗?个人觉得问题显然不大,只要脚踏实地保持一颗真诚的心,这明显是完全能做到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当下在我们国内这样的电影明显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几乎是看不到了。这一方面明显是因为国内电影市场过度浮躁的商业化环境使得这类影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拍这类电影了。另一方面是即使还有人愿意去拍这类片子,但往往却又不甘心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讲好一个基本的故事,我们的电影总想着怎么去讨好观众娱乐观众,而且还常常喜欢自作聪明地强塞给观众一些自以为吸引人的东西。但这样的电影往往就脱离了现实,大家变得不喜欢也就成了一件自然之事。而这部电影能在国内得到如此大的反响完全值得我们那些主创者好好思考一下,其实我们的观众并不差,大多数人对这类好电影还是真心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