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赋,尤其是那些骈体赋,我一向并不是怎么喜欢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赋,往往太重视文辞的华美,而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未免有些得不偿失吧。很多赋中,充斥着一些字典里都很难找到的字词,甚至有作者明明有正体字,偏偏不用,非要用那些世人都不认识的异体字,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才学一般。另外,典故的使用,也往往过多,必须得承认,好的典故,的确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为一篇文章增色不少,可是,如果弄得每句都是典故,而且,还尽是一些一般人不知道的典故,恐怕就有些掉书袋,卖弄文采的嫌疑了吧。所以,在我看来,那些骈体赋,虽然有华丽的辞藻,却很少有真正能够让人动情的作品。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那庾信的《哀江南赋》,却着实深深地感动了我。庾信,是南北朝时候的人,他曾经在梁担任官职,陪同太子萧纲写了不少诗,估计也都是一些旖旎绮艳之作吧,少不了受到宫体诗的影响。不过,在梁武帝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侯景叛乱,作为建康令,庾信便率兵抵抗,可是,却没有成功,建康失守了,于是,他只能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一逃,便逃到了江陵,投靠了梁元帝。不过,他的人生,却并没有因此而安定下来,当他奉命出使西魏的时候,他才刚刚到达长安,那西魏就派兵攻克了江陵,杀死了梁元帝萧绎,就这样,庾信变得无家可归,无国可回了,被迫留在了长安。
当时的庾信,自然是心怀黍离之悲的,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心情来做什么香艳的诗词了,于是,庾信的文风,为之一变,从原来的绮丽,变成了深沉内敛、悲壮刚健起来。“庾信哀时更萧瑟,暮年词赋动江关”,人总是会变的,庾信由于遭受到了家国之变,所以,他所创作的诗词,前后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哀江南赋》,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既然这篇赋的题目里,有一个“哀”字,那么,自然是为了表示对于自己的祖国的深深哀恸的,可是,这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却又绝不仅仅只是如此,这是一篇信息量很大的文章,在文中,庾信不仅只是对于梁的灭亡,做楚囚之泣,更对于自己个人的身世表示哀叹,抒发了自己心中的伤痛和对于故国的羞愧之情,这还没有完,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梁的政治,表达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对人民表示了同情。也就是说,庾信之“哀”,绝不是很单纯意义的哀伤,而是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这篇赋文的题目,叫做《哀江南赋》,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寻常的,寄托自己哀思的题目,但其实,却有着深深的内涵,“哀江南”这三个字,不是随便起的,而是取自于《楚辞》中的名篇《招魂》,在《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样的句子。《招魂》本就是一个抑郁深沉的作品,作者庾信以《招魂》中的句子来为自己的赋命名,一则是因为这“哀”字,正好反映了庾信的心情,二则也是因为,“江南”,正好是他母国所在之地。
在《哀江南赋》及其序文中,庾信一开始的时候,讲述了自己是因何出使西魏,滞留长安的,抒发了自己心中对于故国的无限伤痛,也叹息了梁的灭亡。在甲戌年的时候,梁元帝被杀,而他正好出使西魏,因此而被囚在别馆三年,想当年蜀国灭亡的时候,蜀将曾经在都亭哭泣了三天,庾信便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梁灭亡的伤痛。
有个词语,叫做“物极必反”,可是,对于梁来说,却是“物极不反”,说到这时候,作者心中的伤痛,已经到了极点,于是,他不得不稍微转换一下自己的话题,开始介绍起了自己的家世,从自己的祖先开始说起,从远祖的功绩,一直讲到了家族在南迁之后,又有了哪些丰功伟绩。随后,便讲到了自己,叙述了自己的才能。
然而,他虽然有才华,却最终还是免不了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发有二毛之际,遭逢侯景之乱,并且辗转流离,来到了西魏,一直盘桓在西魏,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龚胜的人,他发誓不事二主,所以,庾信很后悔,自己竟然做不到。他想和伯夷、叔齐那样,以死来明志;想同申包胥那样,尽自己所能,拯救梁,可是,却最终还是做不到。因此,他感到了深深的后悔,都说忠臣不事二主,他却苟活性命,被西魏留用,如此又怎能不令他伤痛呢。
文章到这里,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作者本身展开的,但是,接下来,他便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转而论述,当时梁的诸多弊端。他用历史上的孙策和项羽的事例来做比,用他们来反衬出梁那一败涂地的战事。要知道,当梁全盛之时,也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的气氛,但是,在这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很多祸端的。比如说,“侯景之乱”之所以会形成,完全是因为梁当时的统治者无能,所以才会导致侯景入城之后,竟然无法抵挡的局面,梁武帝和简文帝,才会相继被害。
而作者庾信呢,他满怀着希望,来到了江陵,投奔梁元帝,希望梁元帝能够重用自己,可是,梁元帝却并不信任他。梁元帝的刚愎自用,最终为自己招来了祸端,梁内忧外患,当西魏的兵马来袭的时候,竟然如同长驱直入那般轻松。
由此可见,庾信的这篇《哀江南赋》,其内容是相当复杂的,这里面,不光有对于自己命运的哀痛,也有对于梁政治的反思,更有对于家国的哀恸之情。可以看得出,庾信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他对于朝代间的更替,用“不有所废,何其所昌”来形容,是极其有想法的。同时,他加诸在赋文那字里行间的对于乡关的深深思念,也着实令人感动,“秦中水黑,关上泥青”,那难道仅仅只是对于景色的描写吗,或许,这其中更多的是对于已经无法再见的家乡的深深依恋。
一般来说,人们提起庾信的《哀江南赋》总是会想起乡关之思这个话题,认为在这篇赋中,庾信仿造《楚辞》的方法,通过对于自己的身世的描写,反映了家国之悲。但是,却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一名学者就指出,一般人都觉得该赋,说的是乡关之思,可是,在他看来,却并不是如此,他觉得,这乃是庾信为了想要向北朝求取官职而撰写的文章。
那位学者指出,庾信的《哀江南赋》作于557年12月,此时梁已灭,庾信觉得归国无望,因此想要投靠北朝,在他写《哀江南赋》前,就曾经写了《拟连珠》,用“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无法回归故里,所以希望能够在北朝求得发展的想法。
对于庾信《哀江南赋》的创作时间,我表示同意,因为,那赋的序中有“三年囚于别馆”等词句,如果这“三年”并不是作者虚指,而是确切的时间的话,那么,这篇赋的创作时间,可能正是557年。可是,这也并不能说明,庾信就已经抛弃了自己的祖国,想要另谋高就啊。如果庾信真的是这样的想法的话,在赋中,又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关于伯夷、叔齐等忠臣的叙述呢,不仅如此,庾信还屡次诉说自己出仕北朝之后的悔恨之意,如果他真的是想用这篇文章来自荐的话,又为何要加入这些内容呢?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诗人,名叫孟浩然,他是一个生性淡泊的人,所以,当他得到了面圣的机会之后,皇上让他呈上自己的诗文,他竟然献上了一首诗,里面有“不才明主弃”这样的字眼儿,那皇帝一看就生气了,孟浩然的仕途,也从此断送。孟浩然是有意还是无心,我不知道,但是,如果真如那位学者所说,庾信是为了寻求仕途的话,那么,他在自己的赋中,写了这么多对于故国的眷恋之句,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后悔出仕北国之官的心情,和孟浩然在诗中写“不才明主弃”,不是一个意思吗?那北朝的皇帝,看了这样的文章,又岂能高兴呢?所以,对于那位学者这样的观点,我表示不能赞同。
当然,那位学者所提出的论据,并不仅仅只有这一条,他还提到,在《哀江南赋》中,庾信曾经夸耀自己的家世,这与北朝重用门阀有关,所以,庾信自然要将自己的身世夸赞一番,以取得皇帝的重用。
对于这一点,我更是不能苟同,要知道,庾信这篇文章,他的题目取自《招魂》中的“魂兮归来哀江南”,也就是说,庾信是有心要在自己的赋中,参照一些《楚辞》的写法的。在《离骚》中,屈原也曾经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并且在此后,表达了自己对于楚国的忠诚,对于楚王的担忧等内容。这和庾信所创作的《哀江南赋》,有着几许神似,或许,庾信正是受到了《离骚》的影响,这才会在自己的《哀江南赋》中,也夹杂了一些关于自己家世的介绍。
除此之外,那位学者还提出,赋中庾信自夸自己文武全才,这也和北朝尚武之风有关;而且,庾信还严厉地批评梁元帝,有悖于传统的君臣之礼;另外,西魏大军攻克了江陵,庾信也将责任归咎在了梁元帝的身上,似乎是在有意为西魏开脱;将梁灭亡,归于天命,将自己从南入北,也归为天道循环的结果,而且特别说明,自己的祖先本来就是生活在北方的,这些,都是为了向北朝的皇帝表示自己和北朝的渊源,以求能够进入仕途。
对于那位学者以上所说的这几点,我也有些不同的看法。当日,庾信曾在侯景叛乱的时候,以建康令的身份,率兵抵抗,虽然说,他并没有成功,而是兵败逃亡,但是,至少证明了,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一些能力的,要不然的话,也不会率众抵挡了。所以,他在赋中诉说自己乃是文武全才,其实是实情,虽然稍微有些夸张,但是,却未必就真的是和北朝尚武,而他又想要借此高攀有关。
至于他如此严厉地批评梁元帝,并且将江陵被攻克的罪名,都归到了梁元帝的身上,或许,正是印证了这么一句俗语,叫做“恨铁不成钢”。庾信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江陵,想和梁元帝一起,重振梁,但是,梁元帝根本就不重视他,所以,他心中难免有哀怨之心。梁元帝在政治上,的确是有自己的失误之处,这些都并不是庾信的信口胡编。虽然古人有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但是,在这篇赋中,庾信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写的,恐怕,已经顾不得为梁元帝避讳些什么了吧。想当年,伍子胥出仕吴国,吴王听信了谗言,要让伍子胥自杀,在死之前,伍子胥曾经大骂吴王,并且还表示,要人将自己的眼珠子挖出来,放在城门口,当吴国亡国的时候,好让他看见。伍子胥为报父仇,从楚国叛逃,来到了吴国,为吴王立下了大功,可是,吴王却并不信任他,因此,伍子胥才会痛骂吴王。而庾信呢,梁元帝也没有听贤臣的话,致使梁灭亡,或许,庾信赋中的论述,也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呢。
更何况,庾信的批评,并非只是针对梁元帝的,还有一部分,也是针对自己的,他对于自己留在北朝,没有能够和祖国共生死这一点,觉得很愧疚。这世上哪里会有人一方面想着要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而另一方面则又埋怨着自己不该追求功名富贵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人也实在是太虚伪了吧,可是,从庾信的《哀江南赋》整体看来,却又是充满了深情的,一点都看不出,这其中有什么虚伪之情啊。
所以,在我看来,那位学者,未免想得太多了,《哀江南赋》,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就是因为“哀”所以才写的,和什么追求功名富贵,根本就没有关系,我们不必为了使自己观点表现得和别人的不同,就硬要对文章中的某些内容,来个断章取义,而忽视了对整篇文章的体悟。
在我看来,《哀江南赋》是一篇很优秀的赋文。当然,它也具有一般赋的特点,那就是,用典又多又密,可是,庾信是一个很善于用典的人,他用典虽多,却并没有让人觉得很突兀,很繁杂,因为,他使用了各种手法,将那些典故融入到了文章中去,使得它们和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合而为一。
有的时候,他所采用的,是明用的手法,并没有加什么修饰,就是那么直白地将人名之类的,嵌入自己的文章之中,比如“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这两句,就属于这种类型。陶侃,乃是东晋时候的一个大臣,当苏峻反的时候,陶侃曾经借军粮给温峤,用来帮助他平定叛乱。而顾荣,则是晋人,陈敏反的时候,顾荣手挥白羽扇临阵平叛。这陶侃和顾荣,都是平定叛乱的名臣,庾信用这两个人的事例,显然是为了反衬侯景之乱的情况,梁虽然也有如陶侃和顾荣那样的名臣良将,可是,却于事无补,无法力挽狂澜,表现了庾信心中的惋惜之情。
如果光光只是明用,那么整篇文章中的人名,就实在太多了,让人看着觉得有点乱,所以,有些时候,庾信用的是借用或者是暗用的手法。“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这里面的“将军”、“壮士”,你可以理解成是一般的将军和壮士,但实际上,庾信在此,依然还是用了典的。“大树飘零”,暗示那将军,不是普通的将军,单指东汉年间的“大树将军”冯异;而下句的“寒风萧瑟”,则是暗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这样的暗用或者是借用,在文中还有很多。
更有一种奇特的手法,乃是一般人想不到的,那就是,有的时候,庾信会将典故中的事情,反过来说,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这一句,指的是伯夷和叔齐的典故,要知道,伯夷、叔齐,守节殉难,不食周粟而死,可是,庾信在这里用的却是“遂餐周粟”,实际上,他是在反过来用典故,他说的,其实是自己,他不能像古人那样守节,所以“遂餐周粟”的那个人,其实是他本人。
由此可见,庾信虽然也用典故,但是,他并不是为了用典故而用典故的,而是为了要反映自己的内心,所以才用典故,如此用典,典故虽多,却令人不觉得厌烦,反而觉得,回味无穷。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庾信的《哀江南赋》,深沉内敛,反映了他对于乡关的思念,也表达了自己沦落他国的耻辱之情,真挚感人,我深深地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