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韦氏
书名:豫章世子会搞钱 作者:车兵君 本章字数:3225字 发布时间:2025-05-25



  “噗嗤!”刀光落下,人头滚落在地,一路滚到路旁。
  
  刘义符见十几名士兵被斩首,长叹一声,对文僚吩咐道:“抚恤金分成两份发放。”
  
  “是。”
  
  斩首之后,紧接着便是仗刑,一百多人横列在道路中,露出臀部,本想喊冤的他们看到地面上残留的血迹,却无人出声,只能任由带刺的木杖一下下地拍打在身上。
  
  “啪!啪!啪!”
  
  围观人群中,还有那日在成皋受刘义符处罚的三兄弟,原本心中愤懑的他们,此刻也生出了一些侥幸。
  
  千百双眼睛的注视,终究胜于万双目光。
  
  一刻钟后,五十杖刑结束,有人因此晕倒,刘义符立即安排医师进行救治。
  
  随着时间流逝,天色渐暗,众人依次就坐。
  
  刘义符对毛德祖说道:“毛公,库中的钱粮我已经派人清点过了,明天你可以带领士卒出城,我会按照功劳进行封赏。”毛德祖知道刘义符已经掌握了一些治军之道,欣然接受了任务。
  
  “王公,我已经亲笔写了一封信,派驿卒送往彭城,等待父亲批准之后,你就能立刻进军了。”
  
  王镇恶点了点头,刘义符知道他心中也不忍,可能是听到了那质问声而一时走神。
  
  “我并不想杀他们,但你也清楚,如果今天杀人者不用偿命,将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无视军纪,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让你领军西进时,能够赢得关中人民的心。”
  
  刘义符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王公你的祖父爱民如子,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绝对不会以财富为目标。”
  
  王镇恶苦笑一声,“我明白这个道理。”
  
  他并非心软,只是在思考西进之事,沈林子、颜延之等人赞赏刘义符的做派,因为他们早已对王镇恶麾下那些视财如命的骄兵不满,王镇恶贪财是为了自污,但他的部下却并非如此,人心若不加以约束,贪婪便会愈发膨胀,只有以命为代价,才能整顿军风,遏制贪婪的泛滥。
  
  设想一下,如果赏赐的钱财远不如劫掠所得,士兵们在攻城时就会想着抢掠,一旦敌将用钱财引诱他们,导致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刘义符今日的举动,用不到二十人的性命就根治了祸患,还赢得了司隶地区的民心,当这一事迹传入秦地,其带来的益处不可估量。
  
  “明日赏赐之时,各位将军一定要随我一同前往。”刘义符再次提醒道。
  
  刘义符试图在收买军心的同时避免冷落众将,毕竟司隶和豫州的胜利离不开王镇恶等人的努力,他可以享受战果,但也需要公平分配功劳。
  
  尤其在今日,尽管刘义符依法行事,但王镇恶的亲信看到他没有袒护,可能会感到心寒。
  
  为了挽回王镇恶的颜面,刘义符计划用洛阳府库的资金进行赏赐。
  
  “除了分赏之外,还请各位帮我召集工匠。”
  
  众人听到后,以为刘义符又有新的妙计,纷纷应声答应。
  
  “遵命!”
  
  翠竹亭中,暖风轻拂,竹椅摇晃,发出“咯吱”的声响,河面波光粼粼,一条罗汉鱼被钓起,刘裕笑着提起鱼放入筐中,擦拭双手,端起茶杯饮了一口。他看向对面的韦华,问道:“韦公为何不一起钓鱼?”
  
  韦华抚着长须,平静地回答:“我不懂钓鱼,还是算了。”
  
  刘裕笑了笑,转而问道:“您曾在秦朝任职,后来投降晋朝,现在又降于我,这是为何?”
  
  韦华曾为苻坚效力,后归顺晋朝,隆安三年带领襄阳百姓投奔秦国,如今见沈林子兵临城下,再次投降。面对刘裕的询问,他神色坦然:“我已年过六十,秦朝大势已去,非人力所能挽回,现在我投降刘公,只求晚年安稳。”
  
  刘裕听完韦华的话,轻轻一笑,缓缓说道:“恐怕无法满足韦公的心愿了。”
  
  韦华自从投降沈林子之后,便已经有所准备,如今听到刘裕的话,他并不着急,不紧不慢地回应道:“京兆有很多能人异士,我可以为刘公引荐。”
  
  提到引荐之事,刘裕这才转头看向韦华:“我听说韦公的公子素有高名,姚泓曾多次厚礼相请,他却一概不予理会。”
  
  韦华听刘裕提及自己的独子,顿时坐立不安,颤巍着站起身,怒声道:“若不是刘公提起,我几乎要忘记那个不孝逆子!”
  
  韦玄年轻时跟随韦华投奔晋朝,归秦后却效仿大晋才子的隐居之道,多次拒绝征召。
  
  作为京兆韦氏的一员,韦玄无需为衣食担忧,加之他是韦华唯一的子嗣,姚泓也只得作罢。
  
  看到韦华的神情,刘裕安抚道:“你我只是闲聊,不要动怒。”
  
  “是我失态了,只是刘公不知道,我那逆子……”韦华滔滔不绝地说着。
  
  刘裕心知肚明他在故作姿态,他本来就没有打算利用这韦氏父子,他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减少一些曲折而已。
  
  京兆韦氏作为士族,其行为与其他士族并无二致,面对君主的民族背景,无论是羌、胡还是汉,他们并不关心,只要刘裕不触及根本利益,他们愿意接受刘裕入驻长安。
  
  韦华作为朝中三公之一,是朝廷的重臣,他的态度如此,其他家族的态度也大同小异,然而,韦华是一个追求私利的人,虽然他口头上表示对权力没有觊觎,但如果真有机会获得,他的态度肯定会有所不同,他知道自己在晋廷中没有立足之地,因此打算置身事外,度过平静的晚年。
  
  刘裕和沈林子善待韦华,并非因为他的德行或才能,而只是将他视为一个中间人,希望通过他来寻找京兆士族中可以利用的人才。
  
  在一番责骂之后,韦华缓和了情绪,重新坐下,他说:“那个逆子虽然不孝,但还算有些眼光。”
  
  接着他又说:“我的孙女婿杜骥杜度世德才兼备,等刘公到达长安时,我可以为您引荐他。”
  
  刘裕听后,心中暗自讽刺:“舍不得儿子,却舍得孙婿。”
  
  这时,站在两人身后的一位儒雅男子开口问道:“韦公的孙女婿,是不是成公的儿子?”韦华听到提及杜预,感到有些意外。
  
  “我举荐他,并非为了一己之私,杜世度是成公杜预的玄孙,深谙家族之道,兼具文武之才。”
  
  刘裕得知杜骥是杜预之后,自然对他另眼相看,古往今来,子孙往往不如父祖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远远不及者也不在少数,然而,“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并非全然是赞美之辞。
  
  大多数后代不如父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时势,那些站在巨人肩上、从无到有的人,所经历的磨难相对较少,即便他们具备才能,也可能难以充分发掘出来。
  
  杜预,字元凯,起初在魏国任职,后来成为司马昭的幕僚,他因参与灭蜀之战而立下战功,随后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成为灭吴战役的重要将领之一。
  
  吴国灭亡后,杜预大力治理荆州,在军事方面,他整顿军备,勤加操练,在文化教育方面,他积极办学,督修水利,因此,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杜父”,仅这一称呼,便足以体现他深受民心爱戴的程度。
  
  此后,杜预回朝担任司隶校尉,专心研究经籍,被赞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共同对《晋律》进行注解和修订,这部法律也因此被称为“张杜律”,此外,他还对《左传》进行了注释,见解颇为深刻。
  
  虽然杜预在文武两方面都未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但他却能够做到文武兼修,他既通晓经典辞赋,又擅长治理地方事务,堪称是一位全能之才。
  
  韦华父子二人选择与杜骥结亲,这一举措并非仅仅着眼于当下杜骥所拥有的,更是看到了他身上潜藏的巨大潜力,对他们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押注,他们相信杜骥日后必有所成,故而将家族的未来与之紧密相连。
  
  常言道:“天高皇帝远。”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刘裕所麾下并不缺乏人才,他所急需的却是熟悉秦地情况的人才。
  
  晋地以及江南地区长期形成的治理方法和策略,在面对秦地时,其适用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毕竟,秦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贸然将晋、江南的那一套法子用于秦地,即便没有产生负面效果,能够做到不水土不服、不引发新的问题,已是难能可贵。
  
  “铁打的天子,流水的世家”
  
  在政治的舞台上,天子的权力看似至高无上,但朝代更迭频繁,天子的地位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而世家大族却犹如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参天大树,其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根基,使其在不同的政治风云中都能保持一定的影响力。
  
  对于刘裕来说,在攻打关中的军事行动中,他或许并不十分需要那些关陇望族直接参与作战,毕竟,他麾下有自己的军队和将领。
  
  然而,若要真正平定关中,稳定局势,这些关陇望族的作用就不可或缺了,他们在当地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部曲,还有着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这些资源和关系网络,是在关中地区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若将国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世家大族无疑是盘根错节在其上的枝叶,他们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既从国家的繁荣中受益,也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拿亭中的三人来说,其中便有两人出身于京兆望族,这足以彰显世家大族在当时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力。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豫章世子会搞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