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崔氏
书名:豫章世子会搞钱 作者:车兵君 本章字数:2555字 发布时间:2025-05-28



  “于薛城时,留侯仍不忘复韩之事,若韩王能担大任,你觉得他会弃高祖而走吗?崔宏顿了顿,又道:“你只看到留侯的智谋,却不知他近乎妖邪地聪慧,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功成身退者能有几人?”
  
  “父亲向来如此行事,难道……”见对方有所领会,崔宏脸色稍缓。他身体前倾,缓缓说道:“谋士,不为国谋划,不为君主着想,而是为自己打算。”
  
  崔浩听到这里,眼中的光芒暗淡下来。
  
  “若只图保全自身,对一切视而不见,这怎么能算是做臣子的准则呢?”
  
  “你年纪不小了,如果现在还没到加冠之年,为父或许会夸赞你一番,但我已年迈,而你已至而立之年,咱们家族中只有我们父子二人身处高位、手握权力。如果你继续执迷不悟下去,迟早会连累无辜之人。”崔宏语重心长地说。
  
  崔宏继续说道:“陛下派遣十万大军南下,目的是什么?我们魏国的实力不如晋朝,即便暂时阻挡住晋军,时间一长也必然会被拖垮,刘裕那边耗得起这个代价。”
  
  崔浩以为他需要继续推演,便严肃道:“今年的霜降尚未确定,平城周围遍地尸骸,大仓中的余粮不足以赈灾,而从冀州调运粮食的过程中,损耗和地方官员的贪污使得真正能到达百姓手中的粮食不到十分之一,父亲心知肚明。”
  
  “你要阻止的,正是那群鲜卑人日夜盼望的事情,我问你,皇帝是鲜卑人,还是晋人?魏国的江山到底是晋人所下,还是鲜卑人所下?”
  
  面对崔宏的连续发问,崔浩避而不答:“皇帝遵循汉统,学习儒家学说,这与晋胡有何关联?”
  
  “有何关联?你心里明白却不回答,一心劝皇帝隐忍不发,如果那些人真闹起来,你该如何应对?”
  
  “国家尚未统一,我们文人的影响力远不及武人,国家的兴衰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但家族的兴衰却关系到后代子孙,如果我看不清这一点,现在坐的就不是皇帝赐予的车,而是待斩于街头的囚车。”
  
  拓跋嗣虽然重用他们这些文人,但对于那群被冷落的宗亲将士,后者又怎会坐以待毙呢?
  
  “皇帝自有分寸,胜负都是为了更好地制衡,死些人又算什么?”
  
  崔宏见崔浩不为所动,又道:“陛下重用晋人,不单是为治理之才,比起五胡,咱们读书人最懂得分寸。”
  
  沉默良久的崔浩开口道:“儿与父亲所遵之道不同。”
  
  “不同?莫要忘了,你受陛下宠信,是因为有父,因为你是崔桃简的儿子!”拓跋嗣宠信崔浩,并非只因其才智,更看重的是他的未来,尤其是他的儿子拓跋焘。
  
  崔宏与崔浩属于两代人,拓跋嗣与拓跋焘也是。
  
  在河北诸族中,崔氏地位独冠,八大人之一,唯有崔宏一人是汉人,且担任首位天部大人。
  
  此前,崔宏任吏部侍郎时,侧重于培养族人中的后生,崔浩虽有才名,但他未及冠时便被任为直郎,以直郎为起家官的仕子,无一例外都是那些名门大族,而崔浩更是破了惯例。入仕不久,他便接连升迁为给事秘书和著作郎,从此常伴天子左右。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绍所弑,随后拓跋嗣继承了帝位,新皇登基后,立即任命崔浩为博士祭酒,并赐予武城子爵。
  
  郊祀天地时,只有他们父子两人乘坐在轩轺车上,而其他人则只能步行跟随,这种待遇无疑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尤其是那些有抱负的官员们。
  
  尽管崔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名声不显,但他们手握实权,有的在京城任职,有的则负责地方事务。
  
  此外,崔家与太原郭氏之间有着深厚的联姻关系,两族门生众多,势力庞大。
  
  当马车驶入皇宫时,守门的士兵看到是崔宏的座驾,都不敢阻拦,只能恭敬地站在两旁。崔浩透过车窗观察这一切,心中感慨世事无常。
  
  马车停在宫殿门口,车夫喊道:“郎主。”
  
  “你随我面圣时,不要多言。”经过一番挣扎,崔浩最终妥协了。
  
  “儿明白。”
  
  见到皇帝后,有人报告说:“陛下,驻守滑台的晋将名叫王仲德,其父王苗曾担任苻秦吏部侍郎。”
  
  “你说他是太原人?”拓跋嗣躺在榻上,听着宦官的汇报。
  
  “禀陛下,确实是太原祁县人。”
  
  “那他是太原王氏的子弟吗?”
  
  “陛下龙目愈发……”宦官正准备奉承几句,却被拓跋嗣冷冷打断。
  
  “太原王,这便不奇怪了。”这些大族子弟,相较于寒门与庶民,有才能的人着实不少。
  
  “尸首丢弃后,他可有派人回应?”拓跋嗣偏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威武中年人问道,王仲德侵占滑台后,拓跋嗣诏命叔孙建渡河示威,让他将尉建的尸首当着晋军的面投入黄河。
  
  “禀陛下,王仲德确派人回应了,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只是为了借道,不知尉建突然弃城而去,无意断绝魏晋之间的交往……”拓跋嗣听完,直截了当地问道:“他愿让出滑台吗?”
  
  “王仲德语气谦卑,他在城中派人传话说只是暂驻于滑台,待后续各路兵马集结,便会拱手相让。”
  
  拓跋嗣听闻后继续问道:“朕让你耀威,晋军有何反应?”
  
  “晋军没有反应。”叔孙建想起此事,心中满是惭愧,他们乘船在岸前叫阵示威,谁知晋军毫无回应,最后只得无奈遣使商谈。
  
  几名留着浓密胡茬的将领站在右侧,他们见拓跋嗣还在思索,其中一人按捺不住,进言道:“臣遵从陛下喜好,每日读书写字,知晓洛水之誓后,臣便不再相信晋人所说的,他们说会让步,可我军与滑台相隔黄河,且水师也斗不过他们,刘裕说要归还土地,肯定是想效法蜀汉的刘备,向孙吴借荆州。”
  
  他骂了一通晋室和汉室,要说他之前没有准备充分,没人相信,能让向来把书籍当作厕纸的鲜卑人去读史,可见当下宗室子弟多么渴望与晋军一战,如果只是靠红脸怒骂,拓跋嗣必然会看重那些能说会道的晋人。
  
  拓跋嗣听他说得头头是道,身子都不由自主地正了起来,说道:“卿能以此为例,说明平时不曾懈怠!”
  
  “陛下过誉了!”将领拱手笑道,不管眼前这一幕是不是在演戏,至少风气是对的,有时候演戏演得多了,反而会弄假成真,有了好苗子,往后便可以交给时间去培养。
  
  “陛下,贺赖将军说得极对,我大魏人才济济,将士骁勇善战,何必惧怕那些只会在木船上放箭的敌军?”
  
  “哈哈哈哈哈!”几名将领哄堂大笑,配合得天衣无缝,而在他们面前,身穿鲜红绛纱袍的儒雅中年人始终一言不发。
  
  “长孙卿,说说看,朕是与刘裕开战,还是讲和?”
  
  长孙嵩听到拓跋嗣唤自己,先作揖行礼,随后微微低头,缓缓说道:“诸位将军以司马懿与刘备为例,陛下既已收取秦主三十万石粮食,又与宗敞许下约定,依臣之见,无论如何,陛下都该有所表示。”
  
  他不否认与晋军开战是坏事,可君王许下诺言后却事后违约,从拓跋嗣往日对汉的政策来看,十有八九是决心开战的,只是规模大小以及调动多少兵马南下才是问题所在。
  
  拓跋嗣要他统领十万大军在岸边尾随刘裕水师,说实话,他心里是不愿意的,身处高位,越能看清形势,有些人不敢劝阻,只因畏惧触怒天子,且微小的建议无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豫章世子会搞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