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泓见此情形,出言安抚后问道:
“逃难者众多,卿与恢乃是近亲,怎会如此平静?”
“臣不愿奔走,只因知晓浅显道理。若天纵妖贼,放任他们行大逆不道之举,臣与其有舅甥之亲,无需奔走便可更显亲近,倘若他们罪孽深重,触犯天道,自会受到惩处,忠于君王,本就是臣子的本分。”
荀和沉默片刻,说道:“违亲叛君,皆为臣所不耻,可天地君亲师,君在亲之上,臣绝不敢忘。”
说罢,姚泓直直看着他,许久,他从御榻上站起,向左右宦官吩咐:“去将金印紫绶取来。”
听到姚泓要取这两样东西,几名内侍先是一怔,随即其中一名为首的宦官迟疑着说:“陛下,诸公……”
《汉书·卷十九上》记载:“相国、丞相,皆为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亦是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光禄大夫自魏晋以后,多作为加官名号,实权有限,但终究也是秩比两千石的官职。作为掌议论之官,优先提拔的是品行高尚的忠贞之臣。
在古代的朝廷中,金章紫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象征,而银章青绶则次之,姚泓对荀和的封赏显得有些仓促,只是简短交谈后便赐予他金章紫绶,这不免让人怀疑荀和是否真的忠诚。
姚泓并未解释什么,只是冷冷地看了宦官一眼,那宦官立即领着两名内侍快速离开了大殿。
荀和接受了这一赏赐,没有推辞,再次行礼拜谢。
姚泓知道,荀和作为姚恢的舅舅,此时表现出忠君的态度,对于稳定局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表率作用是无价的,能够激励其他官员也效仿他的忠诚。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原本可能考虑投敌的人会因为荀和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尤其是那些有门第背景的人,他们更看重名誉和新朝的承认,不太可能加入叛军,相反,那些没有门第的人可能对此不太关心,但他们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事实上,许多世家子弟都在家里私下嘲笑皇室成员和羌胡人的短视,他们认为,如果晋军已经攻至虎牢关外,那么此时叛乱还有挽回局面的可能,但长安只剩下一道关城时,即使清除了君主又能如何呢?
数日之后身处潼关的姚绍再次听说有宗亲叛乱的消息,他麻木地从气喘吁吁的驿卒手中接过了诏书,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这样的消息对他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一次都让他感到身心俱疲。
他曾在夜半梦境中呢喃,梦见的场景多是姚泓挽着他的手臂,一声声喊着叔公,催促他将那些叛乱的弟弟们斩草除根。
思绪回归现实,姚绍习惯性地叹了口气,读完诏书后,他登上城楼,眺望着远处夜色下明亮的晋军大营,火光在夜色中闪烁,如同王字大旗在风中摇曳,显得格外醒目。
姚绍沉思了许久,才返回楼内,命亲信点燃油灯,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等人到齐,姚绍的目光在将领们的脸上逐一扫过,心中权衡再三,终于说道:“姚恢叛乱,皇上命我平叛。我走后,潼关就由你,姚赞,来镇守。”
姚赞一时愣住,环顾四周,发现众人中确实只有他最适合此任,于是他拱手应诺:“遵命!”
姚赞曾与王焕一同驰援姚嵩,但最终兵败,他自己逃回长安,在那段赋闲的日子里,他仿佛成了局外人。
然而,姚懿之乱后,他又被起用,负责镇守陕城,面对晋军的攻势,他坚守多日后,不得不弃城退守潼关。
在潼关的将领中,若论勇猛激进与稳重并存者,唯有两人最为出色。
姚赞之后是冠军将军、扬州刺史司马国璠。
司马国璠起初投靠伪燕国主慕容超,刘裕攻下广固后,他西行投奔姚兴,并获赐府邸官名。
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起兵反叛,司马国璠自请驰援,一路行军至南阳,但因司马休之败得太快,司马国璠只得又撤回长安,与众秦将一同坚守潼关。
在司马国璠身旁,多是宗室将领,他本人也是晋室宗室,因此,他在军中并不受欢迎,面对的是刘裕统领的晋军,尽管将领都是刘裕的人,但有个姓司马的同僚在身边,任谁都会感觉怪异。
相较于叛降的姚掌、姚洸等宗室,秦臣并不担心司马国璠会反叛,因为若他投靠晋军,依刘裕的性格,五马分尸算是仁慈了,刘裕对司马氏的恨意,不仅是对害死自己女婿的司马休之愤恨,称其为附骨之疽、吸食血肉的蛆虫毫不为过。
天下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难道不是司马氏一家所导致的吗?
当然,司马国璠不会反叛,然而,对于潼关主将一职,姚绍断然不会选择他,于是便任命姚赞来统筹军务。
“司马将军,长安如今十分空虚。你们两人即刻各自率领一万余人马奔赴长安,不得有丝毫耽搁。”
“遵命!”姚洽回应道。
姚绍见司马国璠面露犹豫之色,微微皱眉,问道:“司马将军,你有什么异议吗?”
“潼关现有的兵马不过五万,此次却要调遣近半数前往长安……”
“三万兵马还不够吗?要知道潼关地势险要,哪怕只是三千精兵,也足以抵挡晋军十万之众。”
“东平公让我和姚将军驰援长安,那你呢?”
“我准备亲自去担任前军统领。陛下已经征集了兵马,还调派禁军进行防御,如今军情十分紧急,我必须亲自奔赴前军,长安那边,我就不回去了。”
听闻此言,司马国璠立刻应声领命。
“是。”
能上墙道面对晋军的攻势,守御的兵力不过千人而已,虽说潼关屯有数万兵马,但大多都是作为补充力量的辅兵。
晋军持续攻城已有半月之久,却依旧无法撼动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潼关。
只要稳扎稳打,严格按照姚绍的吩咐坚守,守住城池并非难事。
此时,像姚赞这样想法单纯、善于听命的将领往往最为得力。
安排妥当后,众将领各自离开。
姚绍把姚赞单独叫住,两人商量了几乎一整夜,直到天明才结束,之后,他们率领数十名轻骑,每人配备三匹马,出关向西进发。
当姚恢逼近长安时,得知姚绍已经从潼关回援,并且带来了三万士兵,于是他不打算直接攻打长安,他领兵到达京兆西南方向,攻克了杜城,然后辗转来到郿城,与姚绍在灵台对峙。
城中的士兵大部分是临时招募的新兵,加上姚绍手下少量的精锐部队,整体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他非常谨慎地守城,不敢轻易出击。
就在叛军攻城之际,本该驻守在潼关的姚赞却带领着不知何时赶到战场的军队,绕道到了叛军的背后,而且没有一名哨兵发现他们的存在。
前方的叛军还在像蚂蚁一样围攻城池,后方却突然人声嘈杂,开始骚动不安。
当装备精良的禁卫军出现在叛卒眼前时,许多人立刻感到恐慌不已。
原本不是说好要来勤王清君侧的吗?怎么宫城的禁军也杀过来了?!
姚恢的部队迅速壮大,主要原因在于名义,那些不识字的农民和牧民听说天子被奸臣蛊惑,齐王为了匡扶秦室,入京勤王。
尽管在行军过程中,一些士兵意识到情况不对,但由于战事顺利,他们还能掠夺财物、获得赏赐,所以半推半就地跟随姚恢。
然而,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大多数叛军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当姚赞率领禁军高声呼喊平叛时,许多蒙在鼓里的士兵猛然醒悟过来。
尤其是后方充当人数的民军,他们手持破旧的草叉,看到身穿铁甲的禁军后,纷纷丢弃手中的农具或破旧武器,四散逃窜。
位于中军的姚恢察觉到情况危急,立即命令前方的士兵调回后方抵御敌人。
然而,就在这时,城门突然洞开,姚绍率领军队杀出,瞬间叛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军阵大乱。前军向后冲,后军向前冲,互相践踏之下,死伤无数。
形势急转直下,大势已去,姚恢看到后方秦军中有几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顿时明白了一切。
他紧紧咬住牙关,额头上冒出冷汗,命令身边的亲兵斩杀数位溃逃的士卒,决心拼死一搏。随后,他带领仅剩的百余名听令的士兵,杀向姚绍。
姚恢临时召集的杂军哪里能抵挡精锐部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之中。
突然,寒光一闪。
正在奋力战斗的姚恢感到自己被凌空提起,布满血丝的双眼渐渐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