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冯老头手中的卷轴正是流传千年的《暮春赋》,看起来跟爷爷珍藏的一模一样,这不免让王效祖更加怀疑这两幅书法作品都是赝品。
当然,王效祖对书法没什么研究,更不会鉴别真假,他只是凭肉眼判断,两幅作品看起来没什么区别。
关于《暮春赋》的故事,王效祖也是从小就听爷爷讲,听了无数次了。
据说,那是一千多年前,他们王氏先人于暮春三月夜游西山沧浪亭所作,本意是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奈何后世文人墨客只是看到了他的字体与众不同,争相模仿,坊间流传的也是关于他在书法上面的造诣,很少有人提及他为官一生的政绩。
王大书法家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唯有《暮春赋》被后人炒的身价倍增,甚至皇家贵族都想得到真迹。
后人自知《暮春赋》是他们王家的荣耀,不可能拱手与人,于是便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史书上记载,王氏第七代后人出家做了和尚,从此绝后,《暮春赋》真迹也不知所踪。有人说真迹成为了某位国君的陪葬品,有人说真迹流失海外、、、、、、
一千多年以来,总有人拿出赝品来蒙骗世人,真迹究竟在哪里?无人知晓。王效祖把爷爷和冯老头珍藏的《暮春赋》当成赝品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接下来,王效祖在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破旧书籍,一部分是抄写的佛经,一部分是作者的自传。
通过自传内容,王效祖得知了一些事情。作者是一名和尚,法号明空,俗名王延。
王效祖心里一惊,王延?这不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王氏第七代传人吗?
随后,王效祖根据自传内容得知了王延出家的真实原因。
几百年来,《暮春赋》是王家的荣耀,可也正是这份荣耀给他们家族带来了厄运,某朝国君极其痴迷书法,立志要得到《暮春赋》真迹,便命人暗中追寻王氏后人踪迹。
后人们为避祸,只能不停地举家搬迁,折腾来折腾去,原本人丁兴旺的家族渐渐没落,到第七代的时候,只剩一个男丁,名叫王延。
王延父亲早逝,由母亲一人拉扯长大,他遵循王氏祖训,从小练习书法,二十岁的时候,其书法水平已经算得上出类拔萃。
每到祭祖的时候,母亲就会拿出珍藏的传家宝《暮春赋》,放在供桌上,告慰先人。
母亲不允许王延踏上仕途,她担心王延的真实身份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可是少年有自己的志向,他不想如祖辈那样做一辈子教书先生,他想踏入仕途,报效国家。
然而,母亲的命令他不敢忤逆,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为此整日郁郁寡欢。
每七年搬一次家,是他们的惯例。二十一岁那年,王延与母亲兜兜转转搬到了西山脚下,这里距离沧浪亭不远。
一日,王延闲来无事,来到西山顶上的沧浪亭,时隔两百年之久,这座亭子依然存在,想来是后世之人不断修葺才得以保存至今。
亭子中央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拓刻的是《暮春赋》,看着熟悉的内容,熟悉的字迹,王延感慨万分,当时王氏先人夜游至此,挥笔写下壮志难酬的悲哀,他多少也能体会一些。
此后,王延日日来沧浪亭,有时候会随身携带笔墨纸砚,在此挥毫泼墨,抒发情怀。
一日,写完一篇长诗之后,王延有些疲惫,便站起身来,凭栏远眺。
他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群羊在悠闲吃草,心想,做一个放羊倌也不错,应该不会有很多烦恼。
此时,耳边突然传来女子的歌声:
清晨薄雾绕石桥
阿娇放羊起早忙
弯腰拨开绿草丛
竹筐装满嫩青苗
别说人间烦心事
抬头看看群山绕
莫说仙境在远方
人在山上便是仙
木门吱呀为君开
黄酒小菜斟一杯
将要碰杯忽然停
原来春风先满上
王延瞬间被歌声迷住,直到歌声停止,他才回过神来,到处寻找唱歌女子的身影。
此时,只见一个黄衣女子手里挥着羊鞭,赶着羊群消失在群山之中。
距离太远,王延并没有看清女子的样貌,但是不妨碍他的心动了一下。
王延的生活里除了母亲就是笔墨纸砚,从未与年轻女子有过接触,也不曾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何感觉。
从那一天开始,王延去沧浪亭的时间早了许多,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在等黄衣女子的歌声再次响起。
然而,等了几天,依旧不见女子出现,他倍感失望。
一日,王延又来沧浪亭练字,写着写着,竟然不知不觉把那日黄衣女子唱的歌词写了出来。
他惊讶自己的记忆力如此好,只听一遍便记住了。
“你的字真好看!”突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王延猛回头,只见一个背着竹篓的青衣女子站在身后。
见到是个年轻女子,王延脸红了,说道:“姑娘谬赞。”
女子问道:“你何时听我唱歌了?竟然能将歌词一字不落记下来,真是了得!”
王延闻听此言,内心一阵激动,说话竟有些结巴:“姑娘,姑娘便是那日的黄衣牧羊女?”
姑娘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唱了几句,然后面带羞涩的问道:“公子喜欢听?”
王延使劲点点头,问道:“歌名是?”
姑娘说:“这首歌是我自己编的,没有名字。”
王延惋惜道:“此歌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好,没有名字甚是可惜。”
姑娘说:“我看公子是个文人,不如你帮我想个名字吧?”
王延想了一会儿,说:“此处属西山,就叫《西山谣》,如何?”
姑娘拍手称好,说道:“公子真有学问!”
通过交谈,王延得知姑娘叫秦兰月,一家人以耕田牧羊为生,家也住在西山脚下,离王延家不远。
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便结伴返程。
回家路上,王延看见兰月竹篓里装是一些草药,便问道:“你今日不放羊,改采药了?”
兰月原本挂满笑意的脸上突然没了表情,黯然说道:“母亲旧疾复发,家里羊卖了,卖羊的钱不够给母亲治病抓药,只能自己出来采一些。”
王延顿时心生怜悯,便将身上所带为数不多的银两全部拿出来,递到兰月跟前:“我身上就这么多,你先拿着,改日我再多筹集一些银两送去你家。”
兰月摇头退后,说:“公子好意,兰月心领了,但是无功不受禄,更何况你我二人初次相见,更没有理由拿公子的银两,还请公子收回。”说完便加快脚步离开了。
王延也觉得自己有些唐突,助人为乐固然是好事,但是初次见面便出手如此阔绰,恐怕人家姑娘误会了他的用意。
王延心事重重回到家里,晚饭食之无味。母亲看他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道:“儿呀,遇到什么事了?”
王延缓缓说道:“我今日遇到一位特别的姑娘,我很想帮她,可是她拒绝了我,我担心她把我当成居心不良之人。”
知子莫若母,母亲心想,儿子大概是看上人家姑娘了,想到这里,她既欢喜又担忧。
喜的是儿子终于长大了,忧的是姑娘的身世来历。
一连几天,王延都是无精打采,做母亲的自然心疼儿子,于是便决定亲自去打探一下秦兰月的家庭背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