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既是天灾 也是人祸
王效祖猛然想起来,他跟小翠姑娘约好鸡鸣时分在悠然居后门汇合,岂料中途遭遇变故。
等王效祖感到的时候,已是日上三竿,悠然居后门哪里还有小翠的影子。
王效祖又冒险潜入悠然居,想寻找小翠,不料,短短几个时辰的工夫,悠然居已是人去楼空,别说是人了,连一条狗都没有。
王效祖无功而返,心里忐忑不安,总担心小翠遭遇不测。
他不知道的是,小翠在鸡鸣时分如约来到后门,没有等到王效祖,反而被官家发现,知道她要逃跑,便命人将其毒打一顿,卖去了青楼。
被卖到青楼的小翠,遭受了非人待遇,性情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原本善良的她,逐渐产生恶念,她把这一切归咎于王效祖没有遵守承诺,害她落到这般田地,她暗暗发誓要找王效祖报仇。
在悠然居没有找到赈灾款,王效祖和霍楚天不得不重新寻找其下落。
而李中阳则是告别龙武将军,独自一人去了安县。
李中阳之所以会出现在悠然居,还要从他和师父在安县的遭遇说起。
当时,李中阳和明空四处寻找《暮春赋》下落,途经安县地界,路遇逃荒难民。他们破衣褴褛,拖家带口,艰难行走。
李中阳亲眼目睹几位老者,几个孩童,饿死、病死在他跟前。如此惨状,着实触目惊心!
询问得知,他们都是安县人,近几年,旱灾,饥荒,瘟疫,样样不拉,降临到这片土地,民不聊生,他们不得不离开祖辈居住地,外出乞讨谋生。
安县,李中阳对这个地名很熟悉。想当年,太子监国期间,他就看到过关于安县的奏折。
彼时,地方官一而再,再而三上奏,请求朝廷拨款,为安县修一条引水渠,缓解当地常年干旱的状况。
当时的太子身居朝堂,对安县实地情况不了解,没有第一时间批复奏折,而是命人去安县调查。
负责调查的官员复命,禀告太子,安县修渠引水方案不可行,因为水源地和安县中间隔着一座高山,无法开山修渠。
官员建议,可以换一个方案,那便是让当地百姓在自家田边修挖水窖,雨季,用来收集雨水,旱季,官府组织专门的运水队伍,每隔一段时间,从水源地运水灌入水窖,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灌溉用水难题,也解决了吃水问题,一举两得。
太子觉得此方案可行,便专门拨了一笔银两用于修建水窖,以及后续运水所需,这笔款项,朝廷每年会固定拨给县里,从那时开始,至少有十年,从未间断。
按理说,当地百姓的生活应该得到改善才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中阳隐约察觉其中必有猫腻,于是就跟师父在安县找了一处落脚地,他要调查此事。
李中阳来到郊外查看,原本的良田,不见半点绿色,随处可见的是交错的裂缝,遍布田野。田边那些水窖也是干枯的,有的水窖已经塌陷了,有的被填平了。
李中阳来到不远处的村子,正遇上村民在求雨。
只见他们围着村口的石碾子,一遍转圈,一边祈祷:“转圈圈,洗碾子,天上掉下水罐子,东海龙王发善心,舍我一点细雨来,下点雨,救我命,我把女儿嫁你谢恩情、、、、、、”
而后,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女孩,身穿大红色嫁衣,出现在人群中,人们簇拥着她,来到一口井边。
他们围着井又开始念求雨祷词,然后两个成年人将女孩抬起来,要往井里扔。
李中阳见状,疾步上前,将小女孩救下,他抱着女孩,质问人群:“你们这是作甚?为何要将孩子投入井中?”
众人面对突然出现的李中阳,不知所措,无人开口搭话,倒是怀里的小女孩挣扎着说:“你放我下来!我要到井底跟龙王成亲,龙王高兴了,就会下雨,我的家人就能活下去。”
小女孩这番话,让李中阳心里五味杂陈,本该无忧无虑、被当成掌上明珠的年纪,却为了家人,甘愿牺牲自己。
李中阳往井中瞅了一眼,很深的枯井,小女孩被扔进去,即使摔不死,也得伤残。
李中阳问:“你们家家户户都有水窖,为何弃之不用?以致于沦落到牺牲孩子来求雨?”
一位老者走出来,对李中阳说:“听口音,公子是外地人,你有所不知啊,这修水窖的事情,本就是荒唐之举。”
据老者所讲,这里是沙土地,存不住水,老百姓也不知道官府为什么非要他们修水窖。不修还不行,县衙会派人每家每户检查,谁家没有修建水窖,要么罚款,要么挨板子、蹲大狱。
后来听说是太子下令修建的,水窖建成之后,来了一位大官检查,大官走之后,水窖的事情再无人提起。
此后十年间,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缺水的时节,就全家老少出动,去五十里外的河中挑水,一来一回,一百里路,极其辛苦。
生活用水可以去挑水,庄稼浇水怎么办?没办法,只能眼看着庄稼旱死。
老者老泪纵横,说道:“当初,我们都觉得挖渠引水是个好办法,我们每家每户愿意出人出力去挖引水渠,可是上边说这个方法不行,给否了。”
李中阳心里一震,当年的奏折是他批复的,不同意修引水渠是因为有大山阻碍。
他问老者:“老人家,你们这里不是有座大山吗?据我所知,当年就是因为官员上报有山阻碍,引水渠的事情才作罢的。”
老者说道:“瞎扯!我们安县地处平原,这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哪来的大山?非要说有山的话,那便是南边的丘陵,可是丘陵土质松软,很容易挖掘啊,并不会构成多大的阻碍。”
听到这里,李中阳似乎明白了一些事情,他只怪自己当年没有实地勘察,便草草批准了方案。
决策者大笔一挥,方案落实到老百姓这里,最终获利者是谁,就很难说了。
李中阳心想,十年了,别说一条水渠,就是十条水渠,也早就修完了。
他心中有愧,又问道:“此地连年干旱,你们为什么不搬到别出去?死守这干旱之地有何用?”
老者把李中阳从头到脚重新打量一遍,问道:“公子是异国人吗?我朝律例不晓得?”
李中阳一脸疑惑,问道:“老人家何出此言?”
老者说道:“当年朝廷不是制定了一条律例吗?外来流民无权享受当地分田政策,暂居超过三年仍无房者,遣送回原籍。我们就是穷苦百姓,除了种田,也就只能干苦力活,去到外地,没有田地可耕种,单靠干体力活,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屋,最后还是得回自己老家,折腾来折腾去,有啥意思呢?”
李中阳又是一惊,这条相关律例也是他制定的,但原条文是:外来流民尽量遣送回原籍,由当地官员助其解决困难。
当时制定这条律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量难民涌入京城的问题。在太子看来,京城就那么大点地方,难民都来了,挤在一起,治安混乱,还容易爆发瘟疫。
所以太子的意思是,你们生活有困难,就去找自己当地的父母官解决,这样就不会有流民聚集的情况发生了。
于是,那段时间,全国上下出现了驱赶流民的现象。
一个出发点好的政策,传到下面就变了味。每个地方官的解读不一样,具体操作起来,手段也不同。到安县这里,就成了老者口中的那样子了。
李中阳越听越愤怒,他气自己,更气地方官员。他久久无语,只能将身上全部银子掏出来,塞到小女孩手中,然后对众人说道:“安县的旱情,靠求雨是解决不了的,更没必要为此牺牲无辜的孩子。”
李中阳离开了村子,路上,他在想,他那点银子能起什么作用呢?能买来多少水呢?那个小女孩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说不定,他前脚一走,村民又会把小女孩扔到井里。
李中阳抬头望天,心想,一个地方民不聊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自己竟在无意中,成了罪魁祸首。
此时,深埋起来的野心又开始破土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