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夏小梨和陈雨薇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
路过公告栏时,新贴的歌手大赛海报让她驻足,评委名单里学生姓名占了大半篇幅,最下方用小字标注着“特别鸣谢:高二(3)班夏小梨同学”。
陈雨薇突然指着海报上的麦克风图案:“像不像你那天戴的项链?”
晚风掀起她的校服衣角,露出半截银色吊坠。
夏小梨摸着颈间的声纹曲线,想起教导主任糖盒上的徽章,想起校长室便利贴上的旧时光,想起整栋教学楼为她跺脚的心跳声。
原来有些改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现在的她能自然地和路过的同学打招呼,能在早自习时接过陈雨薇递来的笔记而不结巴,甚至能在物理课被老师点名时,声音不再贴着桌面漂浮。
期中考试的物理卷最后一题是道开放题:“如何用共振原理解释集体发声的力量?”夏小梨望着答题卡上的空白,笔尖悬在纸面上,忽然想起那天校长室的玻璃窗,当千万个声音汇聚,连阳光都会改变形状。
她画下两个重叠的正弦曲线,在旁边写下:“当个体的频率与集体的心跳共振,每个声音都能成为改变的波长。”
收卷铃声响起时,陈雨薇冲她比了个胜利的手势,马尾辫上的星星发卡闪着微光。
走廊里传来低年级学生的争论:“下届歌手大赛我们班要推谁参加?”“当然是让声音能变成蝴蝶的学姐当评委呀!”夏小梨收拾着文具,发现笔袋里多了张便利贴,是教导主任的字迹:“下周升旗仪式,要不要试试国旗下讲话?”
梧桐叶落在她的课桌上,叶脉里藏着未干的阳光。
夏小梨望着窗外随风摆动的广播喇叭,忽然发现自己不再害怕那些黑色的金属网罩,它们不再是吞噬声音的黑洞,而是让每个音符都能振翅的风口。
她摸了摸颈间的声纹项链,想起物理老师说过的话:“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勇气,就是最好的传声筒。”
放学的人群涌进操场,陈雨薇的歌声混着落叶的沙沙声传来,这次是完整的《逆光》。
夏小梨望着漫天飞舞的银杏叶,忽然明白,属于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曾被她视为障碍的目光,原来都是等待被点亮的星光,而当千万颗星子汇聚,就能照亮从课桌到舞台的距离,让每个曾蜷缩在角落的灵魂,都能在麦克风前舒展成最动人的共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