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胃继续安慰胡问答,他又说道:“做业务,心态很重要,特别像我们这种公司,不是那种半年不开胡,开胡吃半年的模式,我们一般都是小本业务,在乎有无,肯定不在乎一下子挖个金娃娃,嗯,也不是不在乎,是挖不到,是不容易挖到,你起码注册资金的数额就达不到。”大胃一笑:“金娃娃哪有那么容易挖的。”
然后,两人开始天南地北的吹牛,胡问答发现,这大胃性格上确实比较直,并且,语言上喜欢用“肯定”这个词,思想上对西方比较崇拜,对国内总是有一股抱怨的情绪。你给他说产品的事,他说:“那是肯定的,国内的都有问题,还是要国外的产品才行。”你给他谈社会,他说:“肯定的,人家是一人一票。”你给他说交税的事,他说:“肯定的,在国外,偷税漏税那是重罪,人家是法制化国家。”
胡问答想,我来和他谈谈隐私问题,看他是什么态度,胡问答说:“我看到个新闻,说那个艾滋病,不是要传染嘛。”
大胃:“对,怎么啦?”
胡问答:“说要立法保护艾滋病病人的隐私,还说两口子一方得了艾滋病,医生不得擅自告诉另一方。”
大胃:“他妈法律有病呀。”
胡问答:“他好像是这样解释的,说法律要保障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对于有传染的疾病,病人应当把自己的这一病情告诉与其有关系的人,包括配偶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关系,即病人有告之的义务。”
大胃停了一下,肯定是在思考,然后说道:“他妈法律在耍滑头吧,把事推给社会,到时候谁犯了法,他法律再来处理。”
胡问答再次试探一下,说道:“西方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中国在学。”
大胃情绪马上有点变化,说道:“这个肯定也肯定有道理,如果每个人都按规定办,那这样规定肯定也可以。”
胡问答已经清楚大胃的情况了,但胡问答确信,大胃是个好同事,胡问答心里在笑,他们咋没给他取名叫“肯定”呢,胡问答心想,这类人惹不得,这类人总是在找辩论的机会,然后开始抛自己的观点,除非是西方有先例,否则情绪就很亢奋。胡问答想,自己刚到这家公司,对自己来说大胃怎么招也还算是老前辈那一档,要尊重,不要随便惹,作为同事,大胃是可以的。
胡问答的阅历虽不太深,但读书、思考也能多少有所弥补,胡问答知道,像大胃这类人,其实好接触,同意他的观点就能得到他的好感,同样可以将其变为好队友。不过,这个有一定难度,首先,大胃应该不是坏人,完全这样去对付,这可能不太好,因为这方法能把这类人搞得更傻,而且,大胃是自己的同事,天天要在一起上班,还常常要在工作上搞合作,这要是哪天给他出一个反对意见,那可就坏事了,因为这类人相当敏感,思想纯粹得揉不进沙子。当然,胡问答读过很多书,有书里就说了,对付这类人,如果只接触一时,就同意他的一切观点,如果不只接触一时,就要在语言上下点功夫,要把我认为、我觉得、可能、也许、大概这类词挂在嘴边,在给出反对意见的时候,自己在这类人面前表现得柔弱一些、左右摆动一些,要给他留余地。让他认为对方不是要反对他,是在就事论事,对方只是有点不那么自信或者表达能力不够而已,对方还是自己人,只不过,书上说的,还得要社会实践来充实,胡问答现在就是正在充实的阶段。
到了库房,老顾已经在忙了,老顾这人看上去就很精干,虽然刚才大胃说了老顾一些不太好听的话,这一眼,胡问答就感觉,人家老顾是个好人,至少干活是把好手。
大胃一问才知道,货车早到了,驾驶员忙着走,就和老顾一起把货给卸下来了,老顾这会儿正在分拣,他也没有责怪大胃,毕竟通知的2点半,这会儿时间刚到。大胃给老顾介绍了胡问答,表明是刚进公司,到这里来帮忙,也算是实习,只要是来帮忙,老顾肯定是欢迎的。
这库房也不大,相对独立,这库房一看就是小公司的库房,估计不到30来平方,是一座平房,屋顶是老式的瓦,一看就是老房子。外面是一个小平坝,二十多米外有一间废弃的小房子,一眼能看到里面有一个废弃的大阀门,锈得厉害,看来,这库房原来可能是哪个厂子的工房,可能是专门管这个大阀门的。
这批货的分拣很简单,就是打开大箱的包装,再包装成若干个小包,每包里货物的组合数量不一样,是要花一点时间,总的来说,这事挺简单,属于保证完成任务的那类工作。大家各自分货,不时也说一两句话,胡问答感觉,这些话带来的信息明显不如昨天大怪说的那些话,大怪说的话,信息量更大。
忙活了半下午,货就分拣完成,老顾早就把货单打印出来了,然后贴上去就行,等待下一个货运公司来拉,不过,他们有人上货,胡问答和大胃就可以走了。
两人离开了库房,回公司没意思了,回去就下班,那就提前下班,看来,大胃也是习惯了这种处理方式的,于是,胡问答和大胃各自上不同的车。在回去的路上,胡问答想,要是天天都这个样子上班的话,降点工资也干,确实,现在的胡问答想的不是挣多少钱,首要任务是有个工作,有点工资,关键是要学习实际经验,时间上自由一点就更好了。
回到寝室,胡问答自己做晚饭,边做还边在想,这个公司应该能干一段时间了,他感觉这事应该给家里说一下,自己找到个工作,好让家里人都安个心。也就是打个电话回家,问候一下,汇报一下,这么远,家里人肯定也帮不上忙,父母想的可能是想让他先闹腾一把,等碰了一鼻子灰再回头。父母的心有时也是矛盾的,既想让孩子出去大干一番事业,可孩子不在身边又有些担心,现在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就顺着这熊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