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发生的师德事件,犹如一场破坏力巨大的风暴,不仅严重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形象,更似一把利刃,动摇了军心,使得士气低落,人心涣散。若任由这一态势肆意发展,无疑将对创强工程的顺利推进造成极大阻碍,其引发的后果更是难以预估。
正所谓 “治乱世用重典。” 张光辉敏锐地意识到,此刻正是以重典治乱、出重拳整治的时候。而要有效治理乱象,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且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行动。为获取上级授权这把 “上方宝剑”,他分别向镇中心学校校长陈玉伟和镇委书记吴庆生进行了详尽的工作汇报,并阐述了自己治理乱象的工作设想。两位主管领导在听完汇报后,对张光辉的做法极为认同,当即作出重要指示:全力支持学校的治理工作,精心织牢制度的笼子,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还校园一片纯净的天地。
获得授权后,张光辉即刻召开全体行政会议,传达了中心学校、镇委镇政府着重整治师德师风的指示精神。他郑重提醒全体行政人员,务必认真审视形势,严格遵守纪律,始终保持洁身自好,绝不能触碰做人做事的底线。会议着重探讨了治理师德师风的方案、措施与制度,其中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成为了会议的核心议题。领导们担忧制度在某些人眼中沦为一纸空文,张光辉猛地拍着桌子,坚定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免死’金牌。谁妄图拥有法外之地,我就算拼上自己的‘乌纱帽’,也必定要和他斗争到底。”
紧接着,张光辉又马不停蹄地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向大家宣告学校将掀起一场全面整治师德师风的风暴,力求重塑中心小学教师队伍的形象。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同时公布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最后,他言辞铿锵有力地强调:“制度绝非橡皮泥,随意可塑,它是一条带电的高压线,只能远远观望,不可肆意亵渎。我们绝不能以身试法,玩火者必定自食恶果。今后,师德师风考核将作为年度考核的关键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谁的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谁的年度考核便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依据相关制度与工资挂钩。若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将调离中心小学,甚至撤销教师资格。”
张光辉的讲话以及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制度,在全校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慑效果。每个人都展开了深刻的自我检查与反省,生怕自己不慎触碰了师德师风的红线。然而,学校的四大 “金刚” 却偏要逆流而行,公然向学校和张光辉叫板。无论他人如何说,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考勤制度、值日制度、教学常规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他们面前皆如同废纸一般,毫无约束力。一时间,师德师风考核制度能否顺利执行,制度面前是否真能做到人人平等,成为了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都擦亮眼睛,拭目以待他们之间的激烈交锋。
很快,年终岁末的年度考核来临,四大 “金刚” 的问题被摆到了年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的会议桌上。小组成员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历数四大 “金刚” 的种种不当行为,依据师德师风考核制度,一致同意将他们的年度考核结果评定为不合格。最后,大家把这个棘手的难题交到了张光辉手中,等待他作出最终的裁决。张光辉沉思片刻后,果断地说道:“既然依据制度应评定为不合格,我必定尊重制度和大家的意见!但各部门要准备好相关的记录材料,以防他们进行反击。”
当考核结果公布后,犹如手榴弹在全校教师队伍中轰然炸开。有的老师对张光辉竖起大拇指,赞赏他的果敢;有的老师为学校的这一决定忧心忡忡,胆战心惊;还有的老师则热切期盼着后续大戏的上演。
果然,四大 “金刚” 怎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他们愤怒地拍着桌子,大声怒吼:“张光辉,你凭什么把我们的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 张光辉毫无惧色,从容地拿出平日里记录他们种种不当行为的材料,理直气壮地回应道:“这就是我们考核的依据!”
“张光辉,算你狠,我们到中心学校告你!” 他们仍妄图作最后的挣扎。
很快,他们来到中心学校陈玉伟校长的办公室,请求陈校长主持公道。陈玉伟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不妨扪心自问,觉得自己还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我清楚你们为何处处与张光辉作对,无非就是想出一口怨气罢了。过去你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为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作为曾经的校长,你们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格局理应高远、开阔才对。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只是分工不同,本质上都是为人民服务,又何必将自己置于法律和制度之上呢……” 最后,他安抚道:“树挪死,人挪活。既然你们在中心小学工作得不开心,我就把你们调到附近的中学,教授一些相对轻松的课程,总好过在这里无休止地争斗。” 面对陈玉伟校长苦口婆心的劝说以及提供的 “台阶”,他们就像一只只斗败的公鸡,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一安排。
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四大 “金刚” 的问题后,处理邓卓军老师的非法集资事件就相对轻松许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学校与他解除了劳动合同,将他清除出教师队伍。啃下这两块 “硬骨头” 后,仿佛为污浊的河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泉水,全校教师的精神面貌瞬间焕然一新。学校也恰似一台上足了润滑油的机器,开始高效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