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上小学,就跟着爸妈搬来黑桥镇。
我们一家三口,在县城坐上一辆黑车,提着大包小包,挤在一堆光膀子吹牛皮的务工人员中间,闻了好久的柴油和烟味,车才缓缓停在镇口。
这个镇地如其名,坐落在民风粗犷的江淮平原,附近一带都以产煤为生,因而我总感觉这里无论是地面、建筑,还是当地人的面孔都是黑黝黝的,连空气中也漂浮着一层黑蒙蒙的雾霾。
记得很小时,和我妈来过这个镇一回,那时我妈厂里效益还行,坐的还是厂里特派的大巴,来和这里的煤老板谈业务,顺便把我带上蹭吃蹭喝。
就记得那是个冬天的早上,天冷得出奇,车开进这个黑漆漆的镇子,水汽蒙蒙的车窗外边还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偶尔有些零星的灯火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车行到一处偏僻小巷,我正歪在我妈身上打着盹,忽然同车的大人们一起围拢过来望向窗外某处,我听到他们说,
“对!对!是!就那个疯子……杀了好多女人的那个……”
就看不远的小巷深处,一个黑影坐在地上不知忙活着什么,他跟前像是铺着个地摊,上面乱七八糟堆着一些污物,好像是一堆又一堆女人的长头发……我妈一把蒙住我的眼不让我继续看。
从大人们的对话中,我大概听出是个镇上的老精神病,杀了好多女人,经常就出现在这个地方肢解分尸,因为是精神病,杀的也都是流浪或者残障的女人,所以没人追究。
后来这个镇,那些脏乱幽黑的小巷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的童年阴影,我怀疑是不是那时年幼的我听错或者记错了,这地方治安会差到这种程度?当街杀人都没人管?
可这次回来,我再问起这件事,爸妈说不记得了。
……
后来我妈厂里效益一天不如一天,索性办了内退,形同下岗,又正逢公立医院改制,我爸所在的医院也发不出工资,说白了就是公家养不起基层医院,叫医院自负盈亏,公立医院又不能宰病人赚钱,只能叫医生护士自谋生路,以致于我爸这么个改开后首届医科大学生,一身治病救人的技术,在家族里被揶揄“学历最高,工资最低”。
你们总以为现在的公立医院江河日下,医生护士整天哭穷,什么XX医改,什么药品集采,什么取消编制,什么医院倒闭……其实这种危机我爸那个年代早就经历了一回,后来是什么救了大大小小的医院呢?是个叫SARS的东西,让医疗这一行又吃了二十年红利,这是后话了。
然而我爸我妈这样一对大学生,读了这么多书没啥鸟用,可偏偏还得花钱供我读书,于是一合计,便带着这些年全家的积蓄跑来黑桥镇上,就在我爸医院对口帮扶的那家卫生院里承包了一间诊所,干起了私活。
啥叫私活?
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讲个档次,正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分上三常和下两常,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也分上三派和下三派,医生也是一样。
你在北京上海的大三甲,可以专注于修心修肝修肾,不愁没饭吃,但想在黑桥镇混饭吃,你得会从头修到脚,既要会修大头,也要会修小头,好在我爸这一代医生基本功够扎实,看性病,割痔疮,做人流,拔个牙,接个生……全不在话下,这些就叫私活。
卫生院分给我们住的地方在个小巷深处的院里,类似于现在的城中村,巷子叫十九道门,里边开着各种游戏厅,小发廊,大澡堂,小药铺,大通铺……做啥生意的都有,一到晚上,各家店里的霓虹灯,把坑坑洼洼的地上那几大滩终年也干不了的污水都照得光怪陆离。
我在黑桥镇上认识的第一个好伙伴武二头曾神戳戳地告诉我,旧时这巷子两旁开着十九扇门,每扇门里都坐着个妓女。
我问我爸啥叫妓女,我爸说大概是记账的女人。
我随爸妈刚走到巷子口,就听着一阵丁零当啷声由远而近,见一10来岁半大小子,打着赤膊,蹬一辆二八大杠,领着一群嘻嘻哈哈的孩子,风驰电掣般向我直冲而来。
要不是我爸眼疾手快将我拉到一旁,估计得被他撞个人仰马翻,等我从惊恐中回过神来,那一群丁零当啷,嘻嘻哈哈的声音早没了踪影。
后来才知道那蹬二八大杠的,是十九道门孩子里的扛把子,江湖人称喷染哥,为啥叫这名?你看他脑门染的五颜六色的头发就明白了。
我们住的地方在一栋老旧公寓的三楼,也是顶楼,里边的墙刷了一半,天花板秃了一半,地面竟也一半是硬邦邦的水泥地,一半是蹭得掉漆的木地板,水泥和地板在客厅中央交界形成一道诡异的波浪线,宛如太极图一般。也就是说光是客厅的地面就一半高一半地,一半光一半糙……整个就一间阴阳房——反正我一个城里孩子,有生以来头一次见这种奇形怪状的屋子。
抽水马桶是人工的,就是你得接盆水才冲得下去,如果不行,那就两盆。
然而由不得我说住还是不住,爸妈草草置办了些家具,我们就这么住进了十九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