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第五天,千梓农园的长春花田在晨光中泛着金黄。
梓馨正在参加三百公里外的行业峰会,她刚结束一场关于国产药物“兰英素”的宣传活动,手机却在此刻震动——王晓霏的紧急消息刺破屏幕:「青维突击检查本草堂药田,张教授亲自带队。」
就在梓馨感到意外的同时,青维药检中心的张教授来电。
“梓总,我们收到匿名举报,本草堂的长春花原料可能存在药效波动。”张教授的声音低沉而克制,“今天上午十点,我们已对药田进行封闭式检测,暂时不允许外部人员进入。”
“突击检查...怎么回事啊?”梓馨的手指骤然收紧,她记得上一次青维药检时的苛刻,如今更是用“匿名举报”和“封闭式检测”将她隔绝在外。
“请放心。”张教授的回应带着冷冷的笑意,“只要千梓农园的原材料经得起考验,就不会有负面影响的,不是吗?”
挂断电话,梓馨匆匆结束峰会行程,立刻订票返回农园。
高铁窗外的风景被拉扯成色块,她的指甲在检测报告边缘掐出月牙形凹痕。
上一次青维针对药田的检查,还是在诺和制药施压最凶的时候——青维药检中心的检查组曾以“例行抽检”之名,对本草堂药田发动过一场近乎刁难的突击审查,张教授还在土壤改良方案的条款里大做文章...
为了让检测数据达标,千梓农园紧急调整了水肥管理系统,引入生物菌肥调节土壤酸碱度,甚至换上能精确控制微量元素供给的滴灌系统。
原以为一切都已安排妥贴,此刻,梓馨却再一次意识到——有些战线,从未真正停歇。
正午,千梓农园的药田区被临时围栏封锁,通往本草堂药田的碎石路被警戒线割成蛇形,梓馨站在警戒线外,她的高跟鞋陷进泥里。
此时,本草堂药田上支起的白色帐篷像座微型城池。
张教授的助手们捧着仪器穿梭其间,防化服的反光条在植株林里忽明忽暗,犹如某种加密的摩斯电码。
杨敏正和两个穿防护服的人对峙,安保人员的面罩折射着阳光,他们的话语如同机械音般冰冷,"检测区域全封闭,梓总请回。"
梓馨看着检测车缓缓驶入田间,车身上印着青维的蓝色标志,像一道无法逾越的界线。
“他们这次连无人机都不让飞。”杨敏低声说,眉头紧锁。
梓馨没有回答,她盯着张教授的背影——他穿着白色的检测服,神情严肃得近乎冷酷。几个药检员正在搬运标本箱,动作快得像是在逃离什么。
王晓霏突然扯住她衣袖:"药检组这次带了新型质谱仪,能检测到72小时以内的所有的化合物残留。"
“没事的。”梓馨轻柔地扶住王晓霏的肩膀,“我相信农园的药田经得起检测。”
天色彻底暗下时,检测帐篷突然泄出雪亮的灯光。张教授掀开帘幕的身影被拉长投在警戒线上,像柄出鞘的唐刀。他摘手套的动作很慢,慢到梓馨能看清他指节处被防护服压出的红痕。
团队走出检测区,梓馨几乎以为他们会宣判“不合格”,甚至准备好了反驳的论据。
然而,张教授却扬起检测报告,"各项指标符合2023版药典规范。"他的声音像法庭宣判,"允许继续供货。"
空气凝固了一瞬,微风卷着长春花的甜香扑来,却混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涩。
梓馨点头表示同意,但掌心已沁出冷汗,她的致谢词卡在喉间,却又分明看见张教授的镜片闪过一线诡异的反光——他身后助手正在删除某段检测数据的电脑屏幕。
"不过......"张教授突然凑近,呼吸间带着薄荷糖的凉意,"建议贵司加强病虫害防治。"他的钢笔尖划过检测报告某处,墨迹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一栏晕开团乌云状的污渍。
当青维的车队碾碎月光离去,路灯下,植株的香气混着泥土的气息弥漫开来。
梓馨独自走进药田,长春花在夜露中舒展花瓣,她馨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一片遮挡视线的叶片。某株花根部的泥土异常松散,指尖探进去的瞬间,可此刻,她的指甲却刮到了一块异样的凸起——那不是根系,而是某种人工覆盖的塑料膜。
“真是的...”梓馨拿着塑料膜站起身,双眉微蹙,“做完药检,也不把人工残留物清理干净。”
一阵夜风掠过,又一次吹起了她指尖的疑问。
“匿名举报”?
“封闭式检测”?
青维药检团队为何突然在这时候搞这种操作呢...月光下,药田的金色波浪仿佛在低语,未知的谜题仿佛融入长春花摇曳的影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