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花采收高峰季,千梓农园出货区。
暮色初合时,原材料仓库的电子闸门便再未落下。
冷链运输车队绵延至公路尽头,车灯连成一条蜿蜒的光带,像某种巨大的机械生物在吞吐昼夜,车灯汇成的赤金色熔岩从装卸区漫向省道。
工人们套着反光背心在车流间穿行,额头的探照灯束与半空航拍的无人机闪光撞出星爆似的碎芒,成箱的长春花原料被传送带吞吐,金属支架与塑料箱碰撞出清脆的回响,扫码枪的"嘀嘀"声混着工业风扇的嗡鸣,把质检单上的生产批号震得簌簌发颤。
王晓霏攥着三台对讲机穿梭于月台,发梢沾着的碎叶片随她扬手的动作簌簌飘落,像群坠入霓虹的绿蝴蝶。
远处杨敏正用液压叉车挑起最后一批货箱,金属齿尖挑破的月光,在封条"千梓药材"的漆印上晕开一小片涟漪。
午夜十二点,千梓农园的控制塔像一座孤岛,悬浮在钢铁与光焰交织的海洋中。
梓馨倚着玻璃幕墙,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冷硬的金属扶手。
脚下五十万平方米的药田被LED补光灯浸成翡翠色的汪洋,穿梭其间的反光背心是跃动的磷火,叉车鸣笛声撞碎在玻璃幕墙上,溅起几粒电子屏的蓝紫色噪点。
某个瞬间,骄傲与重压在胸腔里撕扯——她曾为农园成为“国产药材复兴的标杆”而热泪盈眶,却也在每个深夜被数据报表和风险预警惊醒。
如今,每一份付出似乎都有了意义。
杨敏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流,耳边是王晓霏沙哑的调度声:“B区三号垛,最后一箱出库——重复,最后一箱!”
千梓农园的控制塔依旧亮着唯一的光源——那块闪烁的全息屏幕。
梓馨摘下眼镜,指尖抵着眉心揉压。她刚想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补休,却在打开邮箱的瞬间被无数加急采购单的红标吞没。
本草堂的“兰英素原料紧急补货”、诺和的“长春花批次超期预警”、青维药检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报告”……每封邮件的标题都像是钉在神经上的钢针。
催货提示音此起彼伏,像一群不知疲倦的蜂群在耳畔盘旋。
她盯着屏幕右下角不断跳动的**“新消息+1”**,忽然意识到——这些数字正在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增长。
梓馨的手指悬在发送键上,补休申请列表在光标下微微颤动。她知道,一旦按下确认,等待她的将是新一轮的黎明——而这场永不落幕的战役里,没有人能真正休息。
“如果连轴转三天,农园能撑住吗?” 她低声自问,声音却被空调吹风的声波吞没...
三小时后,黎明前夕,监控室的冷白灯光刺破黑暗。
才睡了4个多小时的杨敏揉了揉发涩的眼皮,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实时热成像图——药田区的轮廓在红外镜头下泛着幽蓝,像是沉睡的巨兽。
“又来了。”他低声自语,屏幕右下角的飞行物标志正在闪烁。
七架无人机的轮廓在夜色中忽隐忽现,银灰色机身像一只无声的掠食者,沿着本草堂药田的位点精准巡航,精确得令人不安。
杨敏的手指死死按住键盘,调出历史记录对比。过去七晚,无人机总在凌晨两点零三分至零四分之间出现,每次盘旋三圈,飞行轨迹也是一模一样。
他抓起对讲机:“晓霏,麻烦去本草堂的药田检查一下...”
“你是说...无人机?”王晓霏皱眉,“昨晚系统报警的时候就被驱离了...”
“好的,明白。”杨敏放下对讲机的时候,内心的狐疑并未消散。
黎明前的夜色浓得像墨,而屏幕上的红点仍在缓慢旋转,仿佛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次日清晨,梓馨也来到监控室,她的咖啡杯在桌面磕出脆响,“不好意思啊...昨晚没睡好,手腕都有些没力气了...”
“看这边。”杨敏指着屏幕,监控录像慢放十六倍后,无人机阵列闪过金属冷光——显得十分诡异。
梓馨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就是说...这些无人机连续好多天都会飞过本草堂药田?”
“没错。”杨敏按下暂停键,双眼还盯着屏幕,“这有些不太正常...”
“我知道了,提高药田的系统警戒等级。”梓馨起身伸了个懒腰,回身笑道,“感觉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可能,就是有人对高科技的新型农园感到好奇,所以才来偷拍之类的。”
此时,杨敏的心还是不由一沉,他的指节悬在监控台按键上方半寸,液晶屏的冷光将他的残留在眉梢的焦虑感照亮。
再次确认镜头——本草堂药田东南角监控屏幕上的长春花田在红外镜头下泛着幽蓝,植株在热成像图与参照值相差0.3个色号,叶片温度比标准值高了0.7℃,根茎区的热斑正以每小时0.05%的速度扩散。
数据波动仍在系统警戒值以内,也就是说,这片药田的状况目前是正常的...
杨敏咽下喉咙里翻涌的疑问,将担忧压进胸腔深处。
此刻正值农忙时节,千梓农园正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精密仪器,他也不想让自己拼凑起来的猜测碎片给梓馨的肩头再添加更多压力。
"设备调试完毕,我们也该去工作啦。"王晓霏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换班铃声也在此时刺破寂静。
“嗯,走吧。”杨敏缩回手时碰翻了枸杞茶,褐色的水渍在键盘上蜿蜒成沉默的图谱,将所有未说出口的警报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