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人们总是在提醒自己,要知足常乐,要难得糊涂,还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可是,就算是人们反反复复地提醒自己,凡事要看得开些,还是有很多人,经常陷入烦恼的漩涡之中,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幸福,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斥这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事。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烦心事,年轻人有着年轻人的烦恼,年长者,又有着年长者的不如意。或许,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陷入了那么一张网,就马上被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事纠缠着。
“人生识字忧患始”,从一个孩子开始读书起,各种各样的烦恼,就开始出现了,他们开始为了考试成绩而操心,为了升学而牵挂;到得长大了一些,青春萌动的时候,又开始懵懵懂懂地为了感情的问题而茶不思、饭不想了,就好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小维特一般;好不容易开始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又要为生意是否兴隆,工作是否顺利而操心了;等到了垂垂老矣的时候,自然又要为身体健康问题而担心了……总而言之,就好像一首歌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常常处于“最近比较烦”的状态。
翻开书本看看,其实,古人也并不比我们好多少呢,就算是在吟风弄月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将自己的愁怀写入了诗歌中去。大诗人李白,看上去应该是一个豁达之人,因为他曾经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是,即使是这样,还是依然有不少事情,使得李白愁眉不展,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怀着一颗寂寞的心,在花前月下独自饮闷酒,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句子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看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这些感叹之语,也很难想象,这就是那位让关西大汉,抱着铜琵琶,唱“大江东去”的豪迈之士。就算是帝王将相,也难以免俗,要不然的话,李后主又如何会满怀愁绪地说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呢?男子如此,女子也是这样啊,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放之句的李清照,守着那点点滴滴,落在梧桐上的细雨,也不觉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也説愁,我也说怨,这世上又如何会有这么多的愁情烦绪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人,独立楚天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另一些人,垂泪到天明?
人吃五谷杂粮,有生老病死,或许,首先会让人发愁的,便是“身上衣裳口中食”了吧,毕竟,生存问题,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虽然人人都说“钱财如粪土”,可是,离开了钱财,却又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人们又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吃穿二字,而这二字,都要花钱啊。
在《卖炭翁》中,我们看见了一个“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老人。这个在寒冬腊月,还要出门卖炭的老者,身上依然只是穿着单衣,可是,他却并不是“怨”天寒,而是“愿”天寒,这是为什么啊?皆因为,要是天气够寒冷的话,他的炭就能够卖一个好价钱,就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所以,虽然寒风呼啸,他却依然迎风独行。
在古代,由于农业技术不发达等原因,再加上连年灾荒,兵荒马乱,或者是徭役过重等原因,很容易就会产生大量的灾民和贫民,他们无一不在为自己的口粮操心。“生涯不复旧桑田,瓦釜荆篮止道边。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灾荒过后,赤地千里,农人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从事耕作,于是,他们在受饥挨饿了一天之后,只能靠捡地上的榆钱来为食。可是,这榆钱又怎能饱肚呢,于是,无可奈何的人们,在荡尽了家产之后,只能靠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最后甚至弄到了要易子而食的地步。就好像范成大在《后催租行》中所说的那样:“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诗人用平缓的语气,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情,娓娓道来,表面上是在为贫寒的处境宽解,但实际上呢,所体现的却是走投无路后的麻木,是对繁重的赋税徭役的控诉和揭露。
缺衣少食的生活,的确是足以让人为之犯愁的,但是,生理上的痛苦,却远远比不上他们在心理上遭受的痛楚。这个世上,能够锦上添花的人多,但是,能够雪中送炭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吧,更何况,有一句话叫做长贫难顾啊。所以,穷苦之人,走到哪里,都往往会遭受人们的白眼。有多少才子,虽然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可是,就是因为家中贫寒,才会遭到人们的冷落,就好像《西厢记》里的张生一样,他与崔莺莺,可以说是郎才女貌,可是,老夫人嫌贫爱富,险些毁掉了一段美满姻缘。
对于文士是这样,对于英雄其实也是如此啊。都说“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抡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这话真是一点都不错,任凭你英雄好汉,饥寒穷三个字,都是抵挡不过的。在《说唐》中,有那么一段著名的秦琼卖马的故事,那秦琼秦叔宝,也算得上是隋唐年间大名鼎鼎的好汉了,可是,当他贫病交加,落难在酒家的时候,那势利眼的店小二,依然还是会给他脸色看。
当然,话说回来,面对“吃穿”这人世间头等的“愁”事,还是有人能够好好应付的。虽然这样的高人,并不算太多,但是,毕竟还是有人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的。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颜回算是一个,颜回虽然穷得一塌糊涂,却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情操不变,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高洁的情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啊。汉朝的范丹,也可以算作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楷模了,这位著名的廉吏,虽然遭受了党锢之祸,逃遁在梁沛之间,但是,他那匡世济时的志向,却丝毫没有改变,即使是穷得徒行敝服,不得不亲自用小车推着妻子,靠卖卜为生,连客庐也常常住不起,只能依宿树下,他也依然不改初衷,虽时常绝粮断炊,却仍然穷居自若。当时有人赞美他是“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穷到这份上了,依然能够自得其乐,安于天命,其涵养功夫,也真可以算得上是一流的了。
其实,除了衣食之愁以外,还有那对于生的忧惧,也是让人不禁“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呢。不管是因为战争原因,还是因为政治权利斗争的相互倾轧,总之,即使是衣食无忧的王孙贵族,也会有性命相关的忧惧之事呢。
想当年,魏晋年间,曹操和卞夫人共育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如果这是一户寻常人家的话,他们可能会相亲相爱,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曹家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王侯将相之家,于是,便上演了一场关于争夺王位的手足相残的惨剧。
曹丕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地位,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据说,曹操死的时候,四弟曹熊因病没有能够前来吊孝,于是,曹丕便以此为借口,派兵去捉拿曹熊,正好曹熊又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于是,竟然吓得上吊自杀了。那一年,曹植也没有来参加曹操的葬礼,于是,曹丕就借机为难他,让他在七步成诗,若不是因为曹植聪明,写下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句子,让曹丕突然产生了顾念同胞之情的恻隐之心,恐怕,曹植那次也是凶多吉少了。
紧接着,便是那如同传奇事件一般的曹彰之死,身体健壮如牛的曹彰,竟然会突然暴毙而亡,这还不奇怪吗?有传闻说,那是因为曹丕在枣子里头下了毒,并且在上面标了标记,然后,趁着两人吃枣对弈的功夫,让曹彰吃下了有毒的枣子,因此而害死了曹彰。
终于,曹丕如愿以偿地即位了,他又想起了那个因为自己一时心软而未能除去的曹植。曹操一直都很喜欢曹植,甚至想过要立他为世子,后来因为曹丕从中作梗,曹操才渐渐疏远了曹植。所以,曹植是曹丕的心头大患,于是,他便将曹植一贬再贬,并时时派人监视。
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又怎能不愁呢,黄初四年,当他打算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白马王曹彪一同行路,互诉感情的时候,却被监国使者告知,他们不能一起走,一定要分开走,言下之意,自然是害怕他们在私下里密谋什么事情。就连同路而行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无法满足,这让曹植如何能不忧愁呢,于是,念及“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曹植便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赠白马王彪》。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曹氏家族的悲剧,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名利和权势的煎熬所引起的吗?曹植愁,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兄长会将他害死,可是,说到底,曹丕也在愁啊,而且,愁的内容,和曹植等人是一样的,他害怕才华横溢的曹植或者是身强力壮的曹彰反过来将他除去,所以,才会先下手为强。
这样的愁,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或许,要解开这些人心中的结,除非是这个世上的所有人,都能够看透名利这一关,看过浮华喧闹,走过纷纷扰扰,逃出那个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只有这样,这“愁”才能消解开。
只可惜,造化弄人,人们总是宁愿这么愁,而不愿意相互退一步啊,像张翰那样懂得进退,知道自己难以应付复杂的官场倾轧,从而及时抽身,离开名利场的人,毕竟还不是很多啊。想当年,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便厌倦了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是,想到了“不如归去”,就这样,挂印离去,笑傲林泉,过自己想过的逍遥日子去了。事实证明他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当时是齐王的属官,而齐王起事造反失败,张翰因其及早脱身而独独幸免于难。
若不是比别人想得更开一些,恐怕,齐王事败之后,这张翰也要开始为自己的性命发愁了呢。
当然,这世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愁”,不能得遇知音,或者是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无人能够重用自己,这都应该算是足以令人愁的事情吧。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那么幸运,可以遇见一个真正懂得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或者是逢着一个能够知人善任的明主啊。
伯牙是幸运的,因为,在茫茫人海中,他遇见了钟子期,于是,一段关于高山流水的传说,便流传了下来。庄子是幸运的,虽然他的朋友惠子,老是抢白他,跟他辩论,但是,他们虽是论敌,更是知音,所以,在惠子死后,庄子才会用那个运斤成风的故事,来怀念这位故人。
不过,现实生活中,知音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找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孤独的人,才会“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说这句话的人,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按理说,既然是竹林七贤之一,那便比寻常人要幸运了,至少,他已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呢。可是殊不知,阮籍也有他的愁啊,竹林七贤生于魏晋年间,当时正好是司马氏想要篡夺曹氏江山的时候,在司马氏的迫害下,嵇康已经身首异处了,而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如山涛和向秀等人,也都迫于压力而出仕。看着这些朋友死的死,走的走,又如何能不让阮籍悲从中来呢,所以,他常常会一个人,驾着马车,在旷野中狂奔,随着马走到哪里,就停在哪里,然后,在那里痛哭一番,事后,像没事人一样回来,继续保持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与众不同的阮籍,却正是通过痛哭这种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烦闷,一“哭”解千愁的。
知音难遇,要遇到一个能够知人善用的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想当年,姜太公是幸运的,虽然他出仕很晚,但是,凭借着自己那“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耐心,他最终还是等来了明主周文王。而管仲也是幸运的,他曾经射中了齐桓公,所以,当齐桓公将他囚禁之后,本意是想要杀死他的。但是,管仲遇见了一位贵人,那便是鲍叔牙,是鲍叔牙向齐桓公建议:“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而齐桓公呢,也是一代明君,他以大事为重,大人有大量地原谅了管仲,并且重用他。事实证明了,鲍叔牙和齐桓公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不过,运气不好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啊。屈原的运气不好,所以,楚王不能够重用他,害得他泽畔行吟,在悲愁到了极致的时候,终于承受不住打击,跳下了汨罗江。陶渊明的运气不好,所以,他只能怀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的悲哀,遁入了山林之中,与醇酒和菊花为伍,闲来无事的时候,看看南山。
这个世界上,有着“李广难封”之愁的人,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两个。但问题是,面临这样的哀愁,是永远沉沦下去,还是积蓄力量,期待着下一次的奋起?对于这一点,范仲淹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那一年,范仲淹被贬到了河南,按理说,这正应该是他犯愁的时候了,可是,他却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别的且不去说,单是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足以证明了范仲淹那宽广的胸襟和执着的信念,他没有被烦愁之事压倒,正相反,却是愈战愈勇。
有句话叫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愁之事,这总是难免的。记得有一段名为《十八愁》的绕口令,就将天上人间这诸多的烦愁之事,来了一个大总结。“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又把那个仙桃偷。五月端午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七月七传说是天河配,牛郎织女泪交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忧愁”,看吧,就连神仙也都会烦愁呢。别说是神仙,就连动物,也都有愁事呢,“虎愁不敢把高山下,狼愁野心耍滑头,象愁脸憨皮又厚,鹿愁长了一对大犄角。马愁鞴鞍就行千里,骡子愁它是一世休……”
虽然只是一段小小的绕口令,但是,却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人活天地间,有愁是难免的。既然如此,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并不在于这个“愁”字上,而在于,应该如何排遣愁绪。消愁的方法有很多种,或如颜回、范丹般洁身自好,或如张翰般看透世事,或如阮籍般设法减负,或如范仲淹般执着追求,总之,消愁的方法有千千万,只看我们如何努力,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了。风萧萧,雨瑟瑟,愁绵绵,人渺渺,恩怨悲欢太过复杂,难以计算,“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该放就放,该忘就忘,或许,这也是消愁的一个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