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确实把生活过成了视觉小说,在一连串不同选择的导向下,打出截然不同的结局。不乞求好结局,也不反感坏结果,而是为了永不重复的体验与CG图。
欲望淹没了理智,情感代替思考。我的父母让我不要再见你了,室友说我们是茱丽叶与罗密欧。我嗔怪道:哪里到了这样的地步!但心里很清楚,我不会为了另一个人写文学化的自我反思与复盘了。因为除非人格发生了重大变化,没必要以这种形式梳理过去。
朴老师说人类的神经系统要在24岁左右发育完善,那时我们的人格才能稳定。此一动荡,合情合理。
你的出现使我有了些许明悟,但我的存在对你有任何好处么?第一次思考“我能为对方带来什么”,却无言以对。精神层面的东西,你还需要什么呢?那时我看不出来,现在依然一头雾水。
于暴风中瑟瑟发抖的幼蝉紧紧攀附着树干,进退维谷但死不松手。
有些人的承诺只是一时兴起的幻想,只有说出口的那一刻是真实的。
关系能让我们感到温暖,有存在感,但人的内在核心不应来自于此。
看到更多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做到更多的东西。“我以前是回避型。”原来我们都在努力挣脱网的束缚,想要活成不依赖蛛丝的远游者。
因欲望而鬼迷心窍,迷乱的关系,我怀疑过。但真相不可能是在天平两端摇摆不定的。我们都不够成熟。你应该先解释来龙去脉后表达自我,而我应该故作轻松地自然放你走。
一直被父母控制的人,永远长不大,不论自愿还是非自愿的。
掘地三尺后大失所望,我赌气地告诉自己:藏宝图是假的。但是藏宝图真的是假的吗?可能是被人捷足先登罢了。我讨厌只能妥协的无力感,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却不计后果地随心所欲着。
包括我自己。
满嘴跑火车的人是不能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没有真正的纯金,谎言与真话胶连在一起,难以完全剔除。可是我发过誓了。转折点早就该到来了,只是没想到你是那个推进器。
创伤依恋的终结于此刻昭然若揭。渴望被救赎,向往被治愈,途径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但结果如出一辙。向上天祷告者终于见证了神迹的降临,她颤颤巍巍地接过显色的字条,无比虔诚地念出神谕:
“这世上根本没有神。”
“我喜欢那种精神小伙,但三观还得正。”
“而且有破碎感。”你加了一句。
彼时不明所以,后来后知后觉:“我说出这三个特点的时候,你就没想过,你都符合呀?”
预兆数不胜数,而我很快放弃了抵抗。
“你之前谈的那些恋爱都不像恋爱”,没错,不是最后一次认真对待感情,而是第一次。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镭光炸裂,迷彩的光斑游移在天花板上。目眩神迷,模拟极光让人心驰神往。